王斌 楊潤賢 陶濤
[摘要]“雙高計劃”的出臺為高等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高職教育的核心是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在把握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育人性、職業性、跨界性、高等性內涵的基礎上,應多視角、多維度、全方位地推進教師專業發展。高職教師“三做”“三能”“三師”的“333”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的構建,需從頂層設計、德育為先、名師指引、平臺支持、政策激勵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教師;“333”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作者簡介]王斌(1967-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楊潤賢(1979- ),女,陜西渭南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陶濤(1988- ),男,江蘇姜堰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博士。(江蘇 ?揚州 ?22512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校企協同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333專業發展創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D/2020/03/18,課題主持人:楊潤賢、王斌)和2017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從教師‘三能提升到學生‘三創培養,探索高職院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題編號:2017JSJG079,課題主持人:楊潤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1-0072-04
2019年3月,《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出臺,提出“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的啟動為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教師。所以,依據高職教師隊伍的現狀,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雙高計劃”視域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高職教師是高職人才培養的研究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也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骨干專業(群)建設實施的主力軍。高職教育的高等性和職業性決定了高職教師的跨界特質,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特質包括育人屬性、職業屬性、跨界屬性、高等屬性。在“雙高計劃”視域下,研究基于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路徑,首先要明確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1.立德樹人的育人屬性。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追求,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初心和時代使命擔當。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面對新形勢,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推進“雙高計劃”建設,把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專業教師作為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者、學業的促進者和職業生涯的指導者,擔負著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2.培養專業動手實踐能力的職業屬性。高職教育主要面向生產一線開設專業和課程、建設技能訓練基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化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強調專業知識以夠用為原則,側重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再向操作技能和現代工匠精神的有效轉化,重點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親自操作示范,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能,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3.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跨界屬性。高職教育的跨界性是其本質屬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育人是其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建立“區園企?!焙献骼婀餐w,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把行業企業的生產過程與設備產品、檢測維護與維修保養、經營管理與技術服務等實際工作任務,歸納、總結、整合、提煉成為教學的內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有效解決高職教育教什么的問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4.重技術應用和創新的高等屬性。高職教育以職業為研究對象,研究每一種職業中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合理配置,運用技術解決問題、推動技術應用的創新與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是一種職業本位的高等教育。面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雙高計劃”明確提出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兩個建設目標,通過“雙高計劃”實施,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支撐服務國家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創新高質量發展。
二、“雙高計劃”視域下高職教師“333”專業發展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存在自主發展不足、專業實踐能力不強、科研與社會服務偏少、缺乏有效的專業發展平臺等問題。一名教師從走上講臺到走向卓越,既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營造有利于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環境,更需要教師個人在漫長教學過程中持續的積累、不斷的自查自省。基于此現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時代”經濟快速發展背景和各高職院校推進“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應多視角、多維度、全方位地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建構“三做”“三能”“三師”的高職教師“333”專業發展模式。
1.三做。(1)做有師德的教師。堅持立德樹人,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加強學生的理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具體目標,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做會學習的教師。教師應堅持嚴謹篤學,爭做學識高深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優化知識結構,刻苦鉆研業務,積極投身教育改革,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師應善于通過實學、師學、書學、網學等路徑擴充學習各類知識。(3)做善交流的教師。一名高職教師,要善于與同事交流,學習同行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建立友善的同事關系;要與學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加深理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經常下企業,多與企業部門管理者、技術能手交流溝通,了解企業最新技術、工藝、設備,成為校企合作的紐帶和橋梁。
2.三能。(1)理論教學能力。理論是實踐的指導,是實踐的依據,高職教師要具備專業領域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理論教學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2)工程實踐能力。工程實踐能力是高職教師職業性的主要表現,也是高職教師“雙師素質”的必備要求,高職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學生的實習實訓教學質量才能得以保證。(3)社會服務能力。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尤為密切,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也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功能。高職教師需要參與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進行科技項目研發和技術應用研究,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通過社會服務促進自身科技研發能力和教育教學經驗提升的同時,實現教育教學和社會服務互為補充。
3.三師。依據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將其逐步培養成“三種角色”的“三師”教師?!叭N角色”是教學人員、實踐人員、研發人員,相對應為骨干教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技師(高級技師)的“三師”教師。教師成長過程中通過制度設計,激勵教師通過努力評上講師(副教授)、成為骨干教師,同時還要深入企業進行跟崗實踐鍛煉,了解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技術升級,與企業工程師共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培養自己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技術研究能力,成為具有動手實踐能力的技師(高級技師)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三、高職教師“333”專業發展模式的構建
“雙高計劃”視域下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打造高水平“雙師型”隊伍,要以師德為靈魂,構建高職教師“三做”“三能”“三師”的“333”專業發展模式,使高職教師通過自身的“三做”,提高其“三能”、最終成為“三師”教師,最大化提升綜合業務能力。
1.頂層設計,制度化規范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牽涉全校所有教師切身利益的一項大工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合理規范可以有效推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功能。圍繞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以“四有”教師為發展目標,學校牽頭聯合二級學院(部)開展頂層設計,進行相關制度創新,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培養管理和運行的長效機制。出臺系列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與學校發展規劃同步編制,將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從專兼職教師數量、學歷職稱結構、行業團隊背景、專項資金等幾個方面系統科學規劃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路徑、方法和措施。形成一系列有關師資能力建設要求和質量評價考核的管理文件,開展相關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創新,通過制度創新和完善激勵機制,形成教師不斷學習提升和發展的管理與運行長效機制。沿著“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的職業發展通道,幫助教師明確職業發展路徑,清楚自己的奮斗目標。
2.師德為先,提升教師職業品質。師德師風是教師職業品質的第一標準,是推進“雙高計劃”師資隊伍建設考慮的首要問題,高職院校教師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問題上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標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師德建設,定期開展師德論壇、邀請名師來校進行師德師風宣講等系列活動,加強專業教師對師德師風重要性的認識;積極組織并鼓勵專業教師參與優秀教師和師德評比活動,如開展“教學名師”“師德標兵”“學生最喜愛的教師”等評比,通過宣傳引領和榮譽激勵,提升教師的道德和職業品質;建立健全師德工作長效機制,完善師德建設和職業素質提升的監督與考評機制,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專業教師隊伍。
3.名師指引,實施大師引培工程。年輕教師的成長發展離不開老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學名師、企業能工巧匠和專業帶頭人的表率作用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非常關鍵。高職院校依據自身行業背景和辦學優勢,充分利用學校、企業或聯盟的合作資源,聘請一些行業領域公認的技能大師成立大師工作室,在技能傳授、技術攻關、技藝傳承等方面發揮對學校人才培養和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采取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引進行業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能工巧匠和領軍人才,指導學校年輕教師培養和高水平團隊建設工作;設立創新團隊培養基金,培育一批創新教師團隊,打造以“專業(群)帶頭人、教學名師、產業教授”為帶頭人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充分發揮名師對高職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引路帶頭作用,實現對年輕教師的全方位培養。
4.平臺保障,實施能力提升工程。高職教師“333”能力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學習平臺、研修平臺等條件的保障,高職院校要利用現有條件、整合各項資源,為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平臺保障。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實施“新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不同層次教師的能力提升工程,助推教師成長為教學名師、能工巧匠、技術開發專家。一是打造教師發展中心,實施教育教學素養提升工程。通過開展教學基本功、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實踐教學技能、信息化素養等教學能力提升項目,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打造校本培訓平臺,以本校特色專業或行業背景的研究中心平臺為支撐,在校內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博士工作室,搭建融規劃、培訓、發展于一體的教師成長平臺。三是完善校外培訓平臺,以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中心,聯合國內知名大學和行業名企合作建立卓越名師、工程師培養基地,實施“一師一企”下企業實踐鍛煉模式,讓教師參與到行業企業的技術改造與技術服務、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等工作中,全面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教師從學校課堂走向社會、走向企業生產這一過程中,學習工作的空間得以擴大,交流溝通能力得以提高,專業信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賀星岳,曹大輝,程有娥,等.“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及推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9,9(9):96-101.
[2]王斌.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
[3]潘玲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2): 159-163.
[4]丁金昌.高職院?!叭堋睅熧Y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2,7(7): 90-92.
[5]李禕.教學科研型中青年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與激勵機制研究——以藝術類高職院校為例[J].數碼世界,2018,12(12):191-192.
[6]張寶忠.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商科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10):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