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項目學習
2001年初,江蘇省連云港市建寧小學與德國阿萊曼斯舒爾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從此,建寧小學拉開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序幕。接下來,學校又相繼與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一些學校、教育機構開展了交流活動。如果說這些國際交流打開了學校國際理解教育向外發展的空間,那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植學生建立國際理解力,則是學校國際理解教育向內生長的根基。
一、在真實的環境中感知國際理解
環境就是教育的土壤。我們致力于環境與課程的“無縫銜接”,建設垃圾分類游戲區、誠信書吧、環境氣象站等。不斷生長的育人環境如流線般貫穿于學校的室內外場所,電子閱讀區、文明在線、英語角等自由點綴的學習平臺則如同匯聚而成的“島嶼”,為學生國際理解發展所需提供各種交互與匯集,讓學生感知世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為了提升學生的節水意識,我們在校園區角建立了雨水回收生態系統,引導學生通過對真實環境的觀察與體驗,去探索“屋頂上的雨水是如何順著收集管道流入雨水收集池中”“整套系統怎樣應用科技手段進行控制”“水池中的水怎樣實現凈化和利用于校園的景觀魚池”等問題。同時,學校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宣傳活動,開展“珍愛生命之水”“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等多形式、多渠道的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識,使“關心水、珍惜水、保護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觀念深入學生心田。
二、在項目的學習中建構國際理解
一般情況下,學生不可能通過一次實踐活動就能形成對國際理解的認知。只有在類似的情境中,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學習,學生才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基于國際理解教育視角下的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提高學生的認識,我們從整體架構“我們同屬一個世界”的課程體系,通過“童眼看世界”“我眼中的2020疫情”“我是小小外交官”“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世界地球日)、“用閱讀丈量世界”(世界書香日)“一帶一路看港城發展”等一系列多元化的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世界。
比如,在“我是小小外交官”的項目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一個國家,將學習風俗民情作為切入點,通過分階段搜集、觀察、采訪、調查、反饋、交流等路徑,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體會到個人與國家、國家與世界、人類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引發學生對“ 世界”積極主動的思考與建構。
三、在活動的迭代中提升國際理解
我們過去設計活動時,通常引導學生先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視角,我們僅這樣做顯然是不夠深刻的。
為此,我們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國際理解教育導向下的活動到底應該怎么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和思考,強調學生要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建立起聯系,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和抽象的思維之間建立起相互關聯。比如:圍繞“我為鳥兒安個家”這一主題,我們這樣設計:
1.分小組對現象調查:我們的校園有多少只鳥?校園的鳥兒需要鳥巢嗎?
2.小組對調查做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校園鳥兒比較少,為什么孔望山區域的鳥兒比較多?
3.小組尋找現象背后的原因:那些鳥兒容易聚集的地方有什么特點?鳥兒為什么怕或者不愿意待在人多的地方呢?為什么有些地方的鳥兒不怕人?
4.提出可能性的解決方案:小組或個人利用不同的材質設計、制作鳥巢,并掛在學校各處的大樹上,為鳥兒安個“家”。
學生學習到這一步就結束了嗎?沒有。下一步是學習遷移,以此拓展學生對世界的全面認識:為了保護動物,各個國家是怎樣做的?我們應該怎樣取長補短?
在學習活動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去關注人與動物和其所生存的環境以及世界之間的關系,而這恰恰是隱藏在學生學習活動背后的核心知識。在這樣的核心知識背后隱藏著學生需要提升的核心素養。這正是國際理解教育視角下活動設計的價值所在。
四、在多元的場域中拓展國際理解
學校緊緊圍繞國際理解教育項目建設的總體框架,以“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具有世界眼、中國心的優秀小公民”為目標引領,以“搭建學習平臺”為抓手,以“立足課堂、整合課程、依托活動、開發資源、家校共建、評價引領”為思路,在學校場域、家庭場域、社會場域、虛擬場域中營造“協同”與“共育”,為學生認識世界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實現對學生國際理解的價值塑造和道德錘煉。
比如,學校借力“互聯網+”,與北美共建雙師課堂,為學生學習英語、認識世界帶來了新的體驗。外教標準的發音和高頻次的互動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課堂上,學生們大膽發言,與教師自然互動,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新的語言知識。
我們堅信: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建設,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將為當前學校管理、師生成長和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