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貞
[摘 要] 茶葉產業是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更是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臨滄市臨翔區深入貫徹落實臨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圍繞打造“天下茶尊”的產業發展目標,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化、特色化、品牌化和莊園化茶產業發展之路。著力建設生態茶園和特色茶園,確保茶葉質量安全;著力做強龍頭企業和打造精品名牌,擴大臨茶影響力;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著力發展莊園經濟,帶動產業發展、競爭力提升,推動全區茶產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本文探討茶葉產業在臨翔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通過深入調查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突出存在的4個問題,提出推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茶葉產業;市場體系;品牌;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 F326.12;F426.8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24-4
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是著名的茶葉之鄉,具有悠久的茶葉栽培和加工歷史,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全面規劃、強化扶持、精心培育,臨翔區茶葉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茶葉產業已成為臨翔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優勢產業,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對帶動臨翔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茶葉產業在臨滄市臨翔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臨翔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立體氣候變化顯著,最低海拔730 m,最高海拔3 429 m,常年平均氣溫16.8~17.7 ℃,年均積溫6 359 ℃,全年無明顯寒暑之分,是云南省氣候四季如春的名地之一。臨翔區地處低緯度,日照時間較長,歷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119 h。全年無霜期289 d,有霜期平均為76 d,而且重霜少、輕霜多。全年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 163.9 mm。臨翔區土壤屬花崗巖、千枚巖及砂巖發育的紅壤、黃紅壤,偏酸,pH值4.5~6.5,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層,透氣性能良好,無論環境、氣候、雨量、土壤等條件都能滿足茶葉的生長需求。加之臨翔區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附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緯度低,海拔落差大,水資源豐富,最適宜茶樹生長。臨翔區有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地資源1.67萬hm2。
1.2 茶葉是臨翔區經濟社會關聯度最高的特色產業
茶葉是臨翔山區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是全區茶農的收入來源,社會關聯度高是其他任何產業無以倫比的,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屬性決定了其在臨翔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可持續性和必然性。一是有良好的規模基礎,截至2019年,臨翔區茶園面積高達1.596萬hm2,實現茶葉工農業總產值達7.91億元;二是茶葉產業興衰直接關系到臨翔區山區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關系到邊疆的繁榮和穩定。臨翔區所有鄉鎮均種植茶葉,涉茶人口約18.19萬人,人均來自茶葉的收入3 262元[1]。
1.3 茶葉產業是最能發揮臨翔區自然資源優勢的產業
臨翔區是北回歸線上的綠色高原明珠,優越多變的立體生態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物種。臨翔區是動植物東西過渡、南北交匯、生物多樣性突出之地,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被我國著名氣候學家呂炯稱為“世界少有的生物優生地”。臨翔區地處邊疆,生態環境無污染,擁有發展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的得天獨厚的優越生態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臨翔茶葉優異的品質,是臨翔茶葉適應市場需求、參與國際競爭最有利的因素。從歷史和長遠來看,臨翔區沒有更好的產業來取代茶葉產業,茶葉的種植業和加工業仍是山區現在和未來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最能發揮山區自然資源的優勢產業。
2 臨滄市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臨滄市臨翔區始終把鞏固提升茶葉產業作為生態經濟、綠色崛起的重要抓手,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茶葉產業轉型整合升級等戰略機遇,克服了市場復雜多變的困難形勢,茶葉產業發展穩中有進,在“十三五”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臨翔區已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的著名茶區之一。
2.1 高優原料基地建設扎實推進,茶葉品種結構不斷優化
截至2019年,臨翔區共有茶葉種植面積1.596萬hm2,采摘面積1.400萬hm2,有古茶樹面積約0.316萬hm2。其中,野生古茶樹約0.167萬hm2(主要分布于博尚鎮及南美鄉),人工栽培古茶樹約0.149萬hm2(主要分布于邦東鄉及馬臺鄉)。多年來,通過財政、農、林、水、交通、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等各級有關部門的扶持以及茶葉龍頭企業和茶農的積極參與,圍繞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的實施戰略,投入各類獎補資金845.81萬元,新建成生態茶園0.677萬hm2,累計建成有機認證茶園面積0.125萬hm2,累計建成無公害認證茶園面積0.973萬hm2,雨林聯盟認證茶園面積66.67 hm2,使臨翔區茶園產值低、原料粗放的現狀有了很大的改進,為今后名優產品開發、產品結構調整、提高市場競爭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龍頭企業培育持續得到加強,茶葉初制初步實現規范化管理
截至2019年,臨翔區通過SC認證企業總數達到41戶,通過ISO認證企業1戶,有機茶認證企業5戶,規上企業3戶,省級龍頭企業5戶,市級龍頭企業3戶,茶葉初制所472個,合作社146個,種植大戶280個,龍頭企業輻射、引領、帶動茶葉產業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作用初步顯現。近年來,通過多部門聯動,重點對茶葉初制所的“廠址、環境衛生、設備設施、功能布局、加工工藝、操作規程、質量檢驗、人員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臺賬記錄”和“鮮葉采收管理、初制產品標簽標識”等環節進行著力,截至2019年年底,臨翔區472個茶葉初制所基本達到建設規范標準,基本實現了初制茶葉產品“原料可溯、產地可查、品質保證、消費放心”的要求,確保了臨茶產品在市場上的質量信譽,為增強臨茶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奠定基礎[2]。
2.3 以茶事活動為媒介,臨翔茶葉宣傳推介力度不斷加大
臨翔區已將茶產品推送入駐“一部手機游云南”“臨農e購”等電子商務平臺,積極組織區內茶葉企業參加省內外茶事活動,宣傳、推介臨翔茶葉。2019年9月,臨翔區成功舉辦2019云南臨滄“天下茶尊”茶葉節,年內共組織區內35家茶企分別參加昆明、東莞、上海、駐馬店舉辦的茶葉博覽會。累計完成現場銷售金額59.56萬元,現場簽約及協議訂單7 252萬元。臨滄天下茶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十三五”期間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019年向新疆、蒙古國等銷售茶葉150 t(450萬元),進一步拓寬了臨翔區茶葉市場。
2.4 注重茶文化建設,品牌效應初步顯現
樹立古茶樹是“活化石、活文物”的理念,全面加強了古茶樹的保護,嚴禁古茶樹被人為破壞、移栽、過度采摘,禁止在古茶園保護區內違章建房屋。目前,臨翔區共普查出古茶樹單株3 000株,劃定了百年以上古茶樹小班237個,面積444.81 hm2,其中邦東昔歸(忙麓)古茶園(40 hm2)、曉光山古茶園(11.73 hm2)2塊茶園被列入市級第一批古茶園保護名錄,并已掛牌保護。2015年,臨翔區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2017年,臨翔區被評為“中國茶業扶貧示范縣”,同年邦東鄉忙麓山古茶園、和平茶園分別被評為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魅力古茶園”“秀美茶園”;2018年,臨翔區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表彰為“2018中國茶業百強縣”;2019年,臨翔區再次被評為“2019中國茶業百強縣”,臨翔茶葉區域性品牌效應初步得到顯現。
3 臨滄市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努力,臨翔區茶葉產業雖然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隨著消費者對茶葉需求層次的提高,暴露出很多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制約著產業效益的發揮。
3.1 茶業粗放經營狀況仍然突出,質量安全管控應進一步加強
臨翔區1.596萬hm2茶園,基本以一家一戶為種植主體,企業與農戶(基地)缺乏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有效聯結機制,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企業對優質原料把控的能力較弱,受價格等因素的影響,沒有形成和構建起利益緊密關聯和相對穩定的“聯合體”。目前,臨翔區共有146個茶葉合作社,但作用發揮不明顯,有的茶葉合作社已成為“空殼合作社”。加之部分茶農的茶葉安全質量意識不高,茶葉價格高的時候,超標使用生長劑或葉面肥以提高鮮葉產量;茶葉價格低迷時則對茶園棄管棄采,有的茶農在茶園中施用違禁農藥化肥,安全生態的茶葉品質得不到保證。此外,昔歸等名山頭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茶農沒有形成“生態好,茶的品質才好”的理念。
3.2 缺乏大型茶葉交易市場,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臨翔區有著龐大的茶葉產業,但市場建設、銷售渠道拓展已遠遠落后于鄰近的普洱、西雙版納等其他地區。茶葉交易市場的現狀不盡如人意,缺乏一個較大規模的茶文化交流大平臺,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臨翔區現有茶葉交易市場僅4個,但規模小、檔次低,與臨滄茶葉產業的規模優勢、品質優勢和“天下茶尊”的定位極不對稱,導致在市場競爭中知名度不高,面臨市場自主定價權喪失等被動狀況。
3.3 品牌效應不強,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能力弱
除“昔歸”茶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品牌多亂雜,知名度不高,叫得響、影響大的品牌不多,地域優勢、生態優勢、品質優勢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更沒有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品牌宣傳推介等方面“組合拳”力度不夠,抱團走出去的聲勢不足、方法不多、效果不佳,品牌價值沒有得到體現,賣原料狀況突出,導致“臨滄茶”市場份額不高,且多以中端茶和散裝“低檔茶”市場為主,未能形成高、中、低相對均衡合理的市場分布。因市場營銷乏力,大部分企業成為一些品牌的代加工生產商和外地茶企的優質原料供應商,只留得“為他人做嫁衣”的遺憾,難以形成品牌規模效應,缺乏產值過億元、能直接出口創匯的大企業,缺乏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品牌以統領全區茶產業。
3.4 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資金技術保障有待增強
一是臨翔區高優生態茶園實現良種化、規范化、標準化種植任務仍然艱巨;二是大部分茶葉企業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優質茶葉生產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三是茶葉科研、技術推廣力量薄弱,機構不健全,大多數茶葉主產鄉(鎮)無茶葉技術專門機構、人員,科技興茶無技術保障。
3.5 茶文化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內涵挖掘有待提高
臨翔區具有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茶文化,但茶文化挖掘層次低,主推產業發展乏力。茶文化系統性開發滯后,茶文化構建與多民族文化、風情習俗及茶事活動等結合不緊密,茶企對茶文化元素鉆研不透徹,特色不鮮明,吸引力不夠,文化引領缺位。產業功能拓展不夠,茶區生態觀光、休閑旅游、體驗購物等茶旅結合項目開發滯后,沒有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茶山景區(點)和茶文化產品,茶文化引領、主推茶葉發展的機制尚未形成。
4 臨滄市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對策
要想實現做大做強做優茶葉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把一座座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目標,臨翔區要認真貫徹落實好《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云茶產業發展“八抓”工作推進方案》,加快推進臨翔區茶產業系統化、正規則化發展,迎來臨翔區茶產業的發展新階段。
4.1 加快推進基地有機化、初制所規范化、可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茶葉產品質量
一是繼續圍繞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實施的工作思路,深入推進綠色有機茶園建設,完善綠色有機茶園建設政策措施,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推進有機、綠色等茶園認證。二是引導各合作社發展有機茶產業聯盟,擴大聯盟覆蓋面,加強有機茶生產主體行業自律,推動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區域品牌和服務平臺,不斷提高臨翔區茶產品競爭力。三是繼續推進標準化、清潔化茶葉初制廠建設,強化“廠址、環境衛生、設備設施、功能布局、加工工藝、操作規程、質量檢驗、人員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臺賬記錄”和“鮮葉采收管理、初制產品標簽標識”等各環節管控力度,對不達標的堅決進行整改,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堅決依法進行取締。四是加快推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整治茶葉“三無產品”,完善全過程全鏈條質量可追溯體系,實現二維碼掃描追溯,特別要突出昔歸茶等高端茶管控,做到“一餅一碼”,真正實現所有茶葉產品“原料可溯、產地可查、品質保證、消費放心”的目標。
4.2 加強茶葉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進一步提升茶葉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管理,使之成為臨翔區、臨滄市乃至云南省的茶葉產品集散中心;進一步完善設施功能,加強管理,創新經營機制,加大對市場的宣傳力度,制定有吸引力的相關政策,促進臨翔區、臨滄市的茶葉企業進入臨翔區茶葉市場交易,進一步吸引區外茶商到臨翔購茶,充分發揮區茶葉批發市場的作用;要制定獎勵政策,鼓勵茶葉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國內外茶葉銷售市場開設營銷點,連鎖店,建立營銷網絡;要統一籌劃、包裝茶產業,利用網絡媒體,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產品交易會,大力推介展示企業形象,打造臨茶品牌,努力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
4.3 推進茶葉龍頭企業建設,提升茶葉專業合作社組建水平
進一步探索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抓龍頭企業,強化區域內龍頭企業資源、資產整合重組和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強現有企業。積極引進有誠信、有實力、有市場的龍頭加工企業,組織和引導茶企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開展品牌創建工作,把品牌打造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與基地、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在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下,促進茶產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轉變。對已建立的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規范指導,幫助專業合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規范和完善利益分配、積累機制和風險保障機制,使之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推動茶葉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進而向股份制方向發展。
4.4 推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管理,全力打造臨翔區茶葉品牌
一是圍繞茶產業為臨翔區主導產業的思路,進一步研究完善獎勵措施,鼓勵支持茶企業不斷爭創名牌產品,努力打造一批“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云南省著名商標”“云南省名牌產品”。二是合理利用古茶樹資源,通過制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運營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證明商標區域品牌作用,以“臨翔昔歸茶”品牌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昔歸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公用品牌申報認證工作,加快推進臨翔區人民政府與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合作事宜,將昔歸茶打造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為打造“天下茶尊”品牌定位奠定基礎,引領全區茶葉產業跨越式發展。
4.5 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技興茶戰略
要壯大茶葉產業經營實力,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加大科技應用和開發投入,進一步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積極與茶葉相關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培養多層次茶葉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茶藝師、茶葉加工技師、評茶員(師)的培訓認證,提高茶葉產業從業者素質,為臨翔區茶葉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4.6 加大茶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宣傳力度
一是繼續強化對古茶樹的保護,根據《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繼續深入開展古茶樹保護政策、法規的宣傳,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古茶樹的保護意識,不斷完善古茶樹資源數據化信息庫,認真對具有代表性的單株古茶樹實行專項補貼、專戶管護,指導幫助茶農科學合理地對古茶園進行改造、管理、采摘、養護,禁止掠奪式采摘行為,拯救瀕危古茶樹,確保古茶樹資源可持續利用。二是從臨翔茶史、茶馬古道遺跡、茶文化構建與多民族文化、風情習俗及茶事活動等方面下大力氣挖掘整理、研究升華茶文化,大力弘揚茶文化,堅持文化興茶。三是要以節慶活動為契機,舉辦茶文化旅游周、斗茶大賽、茶道和茶藝表演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茶事活動,促進茶葉消費和茶葉貿易。四是抓名茶莊園,推進“茶、康、旅”莊園建設,打造一批“茶、旅”精品旅游線路,加快推進昔歸普洱茶小鎮建設,圍繞昔歸古樹茶文化、馬幫文化主題,打造“臨翔昔歸茶”品牌,充分挖掘昔歸新石器遺址、昔歸嘎里古渡等歷史文化,融合科技體驗技術,整合瀾滄江沿岸多元茶品類,打造云茶品牌中藏茶館,形成集展覽、銷售、茶道及文娛于一體的概念互動空間;加快推進臨滄旅游綜合體(佤山鳳城)茶尊小鎮建設,建成以茶文化為核心,集特色體驗、文化創意、綠色產品購物、非遺雙創等功能于一體的臨茶城市會客廳。五是充分利用各種主流媒體,對茶文化和品牌進行多層面、多元化、立體式宣傳和推介,不斷提升臨翔區茶文化的影響力、競爭力和滲透力,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51政策.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云茶產業發展“八抓”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EB/OL].(2019-06-24)[2020-09-20].http://www.51zhengce.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id=107859.
[2]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意見[EB/OL].(2018-11-16)[2020-09-20].http://www.yn.gov.cn/zwgk/zfgb/2018/2018ndeseq/szfwj_1501/201811/t20181115_14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