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土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我國美麗鄉村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還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要求。挖掘、傳承與保護鄉土文化,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鄉土文化自身的發展要求。加快推進鄉土文化建設,為生態中國的發展、文化自信的樹立推波助瀾。
[關鍵詞] 鄉土建設;美麗鄉村;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4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1]。而鄉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軟實力”。加強鄉土文化建設是構建鄉風文明的重要手段。
1 鄉土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鄉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區域內人們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其包含習俗風情、服裝、傳統技藝、建筑、飲食、民間傳說和孝文化等,構成了地方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及文化韻味。之所以說鄉土文化建設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是基于兩方面因素的考慮:一方面是鄉土文化自身的內涵要求,另一方面是城鄉發展差異。
鄉土文化自身的價值內涵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因素之一。從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來看,在我國古代,當人們談及“鄉土”時,主要是指人們對土地的擁有,在“擁有”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對物質家園的一種精神享受,其也是人類情感寄托的家園。“鄉土文化”的核心是“土”,“土”即泥土,其是我國數千年來農耕文化的縮影,人們逐漸將土地農耕的方式發展為人類演變歷程中最普遍的一種生活狀態,而這種動態的生活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因此賦予了鄉土文化價值內涵更多的時代性。總之,對鄉土文化的延續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是整個人類精神文化進步的根基。如今只有真正了解鄉土文化,才能更深層次地挖掘其他文化的多元性功能,才能培養出具有鄉土意識的公民。同時,人們憑借鄉土情感與親和力,既了解了歷史、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又能使鄉土文化成為長久的文化資源。
從城鄉發展差異來看,加強鄉土文化建設是時代的必然選擇。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繁榮發展,造成城鄉發展差異越來越大,鄉村似乎成了一個落后與傳統的代名詞,成為貧窮的象征。因此,鄉土文化發展開始呈現邊緣化趨勢,急需大量的人才加強發展鄉村文化。錢穆先生認為鄉村具有自然、安定的氣息,城市具有活躍、文化的氣息,二者之間是源與流的關系。因此,鄉土文化的更新與發展,是人類發展、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另外,鄉土文化建設影響農村青少年成長,而由于教育是引領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同時是延續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教育是鄉土文化的“生命機制體”。教育將鄉村、家庭、學校相連接,成為傳播鄉土文化的主要途徑。
綜上所述,加強鄉土文化建設,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于堅持與創新并行,有利于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相統一,有利于城鄉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 鄉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鄉土文化的建設與生態中國的建設、文化自信的樹立有著密切的關聯。
近代以來,工業的大力發展拉動了經濟增長,但同時給環境帶來一定的破壞,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此,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創想,努力營造了一副生態中國、美麗中國的未來發展藍圖。誠然,生態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而生態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生態鄉村的發展,生態鄉村的發展最主要的是要樹立鄉土文化理念,只有明確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內涵,才能為生態中國的營造添磚加瓦。鄉土文化經常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也就是“和”是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和”包括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等,“和”體現為一種協調、可持續、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鄉村文化中的具體體現[2]。唯有人與自我、他人、自然、社會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局面,方能助力生態中國建設。
同樣,鄉土文化建設關乎文化自信。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鄉村幾乎成了“落后”“陳舊”“貧窮”的代名詞,這些負面的標簽使得鄉村居民逐漸形成了自卑感。加快推進鄉土文化建設,對于鄉村居民重建鄉土文化自信有著極大的幫助。
3 鄉土文化建設的優化措施
3.1 厘清鄉土文化所包含的范疇
要想加快推進鄉土文化建設,需厘清鄉土文化所包含的范疇。鄉土文化一般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其中物質文化主要包含古村落、鄉土建筑、鄉村手工藝品等,非物質文化包含民俗風情、民間表演、傳統節日等。對鄉土文化的建設除了充分考慮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2個方面的特性外,還需考慮鄉土文化的脆弱性、綜合性、活態性等特點。
3.2 秉持“保護第一”的原則
鄉土文化具有脆弱性特點,尤其體現在傳統村落、古村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益增長,許多傳統村落的居民開始對自居的傳統建筑加以修葺,許多居民對傳統建筑或私自拆毀或進行加建,這對于傳統建筑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即便是隨后進行補救、搶修,但也失去了傳統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這就要求推進鄉土文化建設,必須樹立保護第一的原則。而對于鄉土文化的保護,不僅僅需要居民個人具備文化保護意識,還需要形成相應的保護體系。對于鄉土文化的保護,有2條路徑,即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意即從政府到村落,再由村落到居民,或從居民到村落,再由村落到政府。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可以由相關政府部門進行牽頭,協調各個職能部門,設立專門的鄉土文化保護機構進行指導與規劃,再由村落落實,最終體現在居民的實際行動中。也可由居民提出倡議、由村落進行申報,形成非政府組織或協會。總之,要積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上下聯動保護模式。
3.3 扎根鄉土,在“地化”上進行傳承
鄉村居民具有較多的閑暇時間,應充分填補這些閑暇時間,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首先,鄉村居民可以參與鄉土文化活動,如“草根村晚”、影視制作、旅游紀念品制作等。村民通過參與鄉土文化活動,對本村落的文化進行了解與宣傳,從而達到推進鄉土文化建設的效用。其次,鄉村居民可以欣賞鄉土文化展覽活動,可在村內設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開展一系列活動展覽或展演,讓本地居民了解自己的文化、熱愛自己的文化、自動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再次,音樂藝術具有通俗性、大眾性特點,傳播較為迅速與廣泛,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特性開展文化活動。在音樂作品的選取上,可以選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現代音樂藝術作品,也可以選擇一些民族元素較為豐富的戲曲音樂等,這樣既能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傳承與弘揚中國經典音樂文化。最后,鄉村居民可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活動,如利用聊天軟件轉發相關的鄉土文化宣傳信息、與他人口述本村村史等活動。
3.4 塑造鄉土品牌,加大宣傳力度
鄉土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文化運動系統,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時代性、民族性中汲取養分,不斷豐富其內涵。在此基礎上,許多古村落將“鄉土文化建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旅”熱潮[3]。政府部門或村落組織者要明確各個村落的鄉村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一鄉一品”“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塑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并借助新媒體進行宣傳,以此來盤活當地經濟,形成優質的生態經濟產業鏈,從而打造良好的鄉土文化傳承保護模式。
綜上所述,鄉土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基于自身要求與社會時代背景的雙重影響,加快鄉土文化建設能助力生態中國的發展、文化自信的樹立,參與創作、觀看欣賞鄉土文化活動是加快推進鄉土文化建設的優化措施。
參考文獻
[1]方李莉.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藝術人類學視角[J].民族藝術,2019(3):27-36.
[2]方李莉.論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藝術人類學視角[J].民族藝術,2018(1):17-2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王磊(1995—),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音樂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