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芯



摘? ?要: 漢語書面語教學一直是困擾聾教育最大的難題,動詞相關類功能性詞素習得困難是聾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以某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四個專業190名高職聾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高職聾生書面語語料,構建小型語料庫,發現高職聾生漢語書面語習得過程中體標記的掌握情況和習得規律;揭示高職聾生漢語體標記的產出特征及偏誤類型,并分析高職聾生漢語體標記產生偏誤的主要成因。
關鍵詞: 聾教育? ?語言教育? ?“了”? ?“著”? ?“過”
1.引言
聾教育是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語言教育是聾教育中核心的組成部分,語言教育是聾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感知社會的重要途徑。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首先要學會的第一語言,本國的書面語(漢語)是聾人經過專業的培訓才能掌握的,因此當前社會使用的漢語對于聾人來說屬于第二語言。書面語能力對聾人的生活質量、學業成績、受教育程度及社會化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書面語教學一直是聾人語言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是聾人學習的一大難題。多年來,有關聾人第二語言漢語書面語能力的高低,是當今社會衡量判斷聾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之一[1](13),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依然沒有有效的手段可以明顯提高聾人的書面語能力。
在針對高職聾生的日常教學中,發現功能性詞素習得困難是高職聾生書面語習得的困難之一,其中動詞相關類功能性詞素習得困難是聾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高職聾生寫出“墻上掛(著)一個擺鐘”“坐(了)兩三個小時”“我去(過)西湖好幾次”等句子,遺漏了句中“著”“了”“過”等體標記,屬于不符漢語語法使用規范的偏誤句。針對第二語言的學習,Cook(1992)認為學習者的母語始終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2](262-270)。由此得知,聾人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書面語勢必受到母語手語的影響。然而目前國內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針對母語是外語的第二語言體標記習得研究,很少有文章提及聾生的二語遷移,缺乏有效的針對聾人漢語書面語教育的教學方法。
本文以某特殊教育職業學院190名聾生為研究對象,為深入了解高職聾生書面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采用語料分析法,收集高職聾生的書面語語料,對語料進行體標記標注,并通過對高職聾生書面語語料的統計分析,歸納聾生在體標記這一功能性語素使用錯誤上的類型和語言特點。其次,利用手語漢語對比法,將書面語與相應的手語詞進行觀察、對比、分析,從手語語言邏輯推斷書面語錯誤的學理性原因。
2.研究對象及語料來源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某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四個專業(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中西面點工藝專業,電子商務專業)190名高職聾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有四個班級,其中1班17人,2班16人,3班和4班都是19人,共71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有三個班級,其中1班20人,2班21人,3班22人,共63人;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有兩個班級,1班20人,2班21人,共41人,電子商務專業只有一個班級15人。
2.2語料來源
本課題使用的漢語書面語語料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2.2.1漢語母語者的語料
漢語母語者的語料來自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及本課題研究對象高職聾生的筆記、日記等。
2.2.2體標記問卷測試
體標記問卷測試有兩套,分為前測和后測,用于實驗前后的高職聾生書面語體標測試,都是自行設計的漢語標記體“了”“著”“過”的相關應用試題。
3.漢語體標記偏誤分析
本文以某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四個專業(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中西面點工藝專業,電子商務專業)190名高職聾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漢語母語者的語料及高職聾生的筆記、日記等,統計分析高職聾生對漢語標記體“了”“著”“過”的應用情況。下面就統計的“了”“著”“過”的偏誤類型、偏誤率及偏誤成因進行分析和描述。
3.1偏誤統計分析
3.1.1“了”的偏誤類型和偏誤率
通過搜集聾人學生書面語語料,其中含有標記體“了”的語料共有1560例,其中存在偏誤的語料有214例,錯誤率約為13.7%,通過分析偏誤的句子,“了”的偏誤類型可分為6類,偏誤類型及偏誤人數分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發現“了”的過度使用在這六類偏誤中占據最高的偏誤數量(102),占總偏誤數量的比例(47.67%)及偏誤人數(190),其次是“了”的缺失和“了”的位置錯誤,再次是“了”的三種混淆。通過對“了”的偏誤分析發現“了”的過度使用出現的錯誤類型較多,在時間詞語中過度使用,例如“我的朋友下周五到了北京一年了”;在程度副詞中過度使用,例如“我今天很開心了”;在動詞中過度使用,例如“我們一起從香港坐了火車回到北京”;在句法結構中過度使用,例如“他正在休息了,但是被吵醒了”;在否定形式中過度使用,例如“這種問題再也沒有出現了”。
3.1.2“著”的偏誤類型和偏誤率
通過搜集聾人學生書面語語料,其中含有標記體“了”的語料共有1230例,存在偏誤的語料有156例,錯誤率約為7.88%,通過分析偏誤的句子,“著”的偏誤類型可分為5類,偏誤類型及偏誤人數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發現“著”的過度使用在這五類偏誤中占據最高的偏誤數量(76),占總偏誤數量的比例(48.72%)和偏誤人數(184),其次是“著”的兩種混淆,再次是“著”的缺失和“著”的位置錯誤。“著”的偏誤類型中一個顯著特征是“著了”混淆的偏誤數量和偏誤人數很高,然而“了”和“著”在語法意義上似乎沒有重疊之處,很有可能是受到與“了”“著”同現的動詞性成分的影響。
3.1.3“過”的偏誤類型和偏誤率
通過搜集聾生書面語語料,含有標記體“了”的語料共有524例,其中存在偏誤的語料有80例,錯誤率約為15.27%,通過分析偏誤的句子,“過”的偏誤類型可分為5類,偏誤類型及偏誤人數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發現“過”的過度使用在這五類偏誤中占據最高的偏誤數量(42),占總偏誤數量的比例(52.00%)及偏誤人數(152),但是其他四類偏誤的數量較少且比較均勻。
3.2偏誤成因分析
手語不同于口語這類有聲語言,手語有自身的語法體系[3](14-20)。通過對聾生手語標記體與漢語標記體進行對比,對“了”“著”“過”的偏誤類型進行分析,發現過度使用和缺失主要受聾生手語母語遷移的影響,位置有誤和混淆主要是受漢語書面語語法結構的影響。
3.2.1關于過度使用
“了”“著”“過”的過度使用在全部偏誤中占有最高的比例,經過分析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聾生受到手語的母語遷移影響,遷移指的是已有的知識、技能乃至學習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積極的,就是正遷移,簡稱為遷移,反之是負遷移,或稱為干擾。由于聾生的第一語言是手語,第二語言是口語和本國書面語(漢語),因此聾生在學習漢語書面語的時候不可避免會受到母語的影響,聾生手語所養成的一系列習慣行為也會加入漢語書面語的言語行為中。這些習慣行為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些習慣行為可以幫助聾生漢語書面語的習得,屬于母語的正遷移;然而也存在某些情形,手語是漢語書面語習得過程產生偏誤的來源,這種遷移是母語的負遷移,表現在體標記習得上是體標記的過度使用。聾人手語動作變化較多,例如通過停頓、重復、動作路徑等手控特征,語法化傾向表完結義的附綴及口動等非手控特征,同時手控特征和非手控特征可以疊加使用,進一步擴展了手語體標記意義。手語體標記和體表達是目前最常用的,一般常與動詞進行搭配,例如簡單動詞、一致動詞和空間動詞等。聾生在習得“了”“著”“過”的過程中,常常將手語中關于“體”的規則遷移到書面語中,造成過度使用的偏誤最多、最復雜。
3.2.2關于缺失
通過對高職聾生手語體標記和漢語書面語體標記進行對比,發現聾人手語中表情詞語、身體詞語和口型詞語缺失是造成聾人漢語體標記缺失的主要原因。在日常交流中發現聾生不僅用手語進行表達,全身的各個肢體動作也參與說話。雖然聾生使用最多的是手勢詞語,是聾生表達的主體,然而手勢只占手語表達的大部分內容,聾生還使用表情詞語,例如“沒有”手語用搖頭表示,“想”用閉眼凝思表示,“香”用使勁聞表示,等等;身體詞語例如“上”用身體后傾表示,“喘氣”用張開嘴做氣喘吁吁的形式表示,等等;口型詞語以摔(手勢)和哎呦(口語)為例,聾生將其轉換成漢語書面語時就只寫一個“摔”字而忽略了“哎呦”這個口型詞語。聾生在使用漢語書面語時經常只將手勢詞語寫下來,忽略了表情詞語、身體詞語和口型詞語等,缺失了一些信息。
3.2.3關于位置有誤
“了”“著”“過”的位置有誤表現出了較強的規律性,發現聾生“了”“著”普遍是在“VO”類結構的習得中出現位置有誤,特別是與離合詞搭配,例如幫忙、結婚、見面等。其中“著”的偏誤最簡單,“著”表示動作的持續,目前仍在繼續進行階段,是“持續體”,例如“坐著車、聊著天、釣著魚”,聾生卻說成了“坐車著、聊天著、釣魚著”。“了”的位置有誤更復雜,不僅與離合詞錦繡搭配時出現位置有誤,如“擔心,考試,放心,傷心”等,還有復雜一點兒的“VO”結構,如“提一籃水果、交上朋友”等。雖然“了”和“著”的位置有誤都與“VO”結構有關,但是“了”和“著”在“VO”結構中的使用位置是有區別的,“著”是在賓語之前z動詞之后,如“喝著水”,“了”的使用沒有限制,賓語前后均可出現,分別對應“V了O”和“VO了”這兩種語法結構,如“喝了水”“喝水了”。“了”的位置相比“著”較為復雜,通常決定于上下文語境和語意表達等因素,沒有固定的位置,“了”與“著”相比出現的偏誤更多一些。“過”的位置有誤相比“了”和“著”更復雜一些,不僅出現了與“VO”類離合詞搭配的位置偏誤,而且有和連動結構搭配出現的偏誤。這些偏誤的原因和聾生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有關。因為手語更多地用動作的順序、動作的停頓時間的長短和表情代替漢語書面語中的連動結構。
3.2.4關于混淆
混淆的偏誤主要是“了”用成了“過”和“過”用成了“了”及“了”用成了“著”和“著”用成了“了”的偏誤,這兩種偏誤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了”“著”“過”之間的混淆是不平衡的。以“了”過”混淆為例,“了”錯用作“過”占“過”所有偏誤的13.75%,“過”錯用作“了”占“了”所有偏誤的5.61%。“了”和“過”有一定的語義交叉,都可以與過去發生或完成的事情搭配,因此誤用源于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描述,“了”分為“了1”和“了2”。“了1”用于已經完成的動作、事情或已經實現的事情、動作;“了2”表示開始或結束及開始變化等,更偏向于告知聽人一種新信息。“過”分為“過1”和“過2”,“過1”表示動作已經完成,與“了1”較為相似,“過2”表示曾經發生的事情,更強調時間的過去性。“了”和“過”的混淆主要是“了1”與“過2”的誤用,“了1”與“過2”都可以表示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在表達功能和與時間詞語、副詞的搭配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在表達功能上,“了1”既可以與說明解釋性的語義結構搭配,又可以與陳述性的語義結構搭配,這在語意上是自足的,“過2”一般只出現在說明解釋性的句子中[4]。通過仔細分析“過”錯用作“了”的句子,發現這些句子都是試圖向聽人說明解釋一個現象或一件事情,因此應該用“過”而不是“了”。仔細分析“了”錯用作“過”的句子,發現在句中出現了表示確定時點的時間詞語、副詞,例如“三月八號、星期一、第一天”,應該用“了”。然而“了”和“過”在表示過去發生的事情時是有一定的交叉的,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互換的,例如“前天中午小李給我發了一封郵件”和“前天中午小李給我發過一封郵件”。這兩句話都是說話人在描述一個不具現時相關性的事件,都表示過去完成的事情,因此“過”和“了”可以互換。
同樣以“了”“著”為例,“了”錯用作“著”出現了35例,占“著”所有偏誤的22.44%,“著”錯用作“了”僅出現了8例,占“了”所有偏誤的8.73%。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認為“了”和“著”有較為明顯的區別,例如房玉清認為“了”和“著”表示的動態是不同的,“了”用于時點,“著”用于時段[5](72-78)。徐通鏘認為“了”和“著”表示的連續性時程是不同的,“了”用于離散化,“著”用于延續,一個表示離散,一個表示延續,因此不會發生混淆。然而在聾生習得“了”“著”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了”和“著”的誤用,通過分析“著”錯用作“了”的句子,發現出現的動詞如“忍受、喊叫”等既可以認為動作動詞,又可以認為狀態動詞,因此如果將它們看做動作動詞,那么與“了”連用,看做狀態動詞則與“著”連用,所以具體看做動作動詞還是狀態動詞要根據上下文語境。分析“了”錯用作“著”的句子發現這些句子中出現的動詞如“坐、等、看”等可以劃分為表示結果的動作動詞和能表示動態又能表示靜態的動詞,表示結果的動作動詞如“來、留下”只能與“了”共現,既能表示動態又能表示靜態的動詞,如“坐、看”是既能與“了”共現,又能與“著”共現。要根據語用因素決定。然而在靜態存在句情況下,“著”和“了”是可以互換的,例如“學校門口掛著一條橫幅”和“學校門口掛了一條橫幅”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6](13-20)[7][8](87-90)[9](1-4)。
4.結語
本文通過對190名高職聾生進行構建小型語料庫和體標記問卷測試,分別統計了“著”“了”“過”的偏誤類型、偏誤率,通過對聾生手語體標記與漢語體標記進行對比,對“了”“著”“過”的偏誤類型進行分析,發現過度使用和缺失主要是受聾生手語母語遷移的影響,位置有誤和混淆主要是受漢語書面語語法結構的影響。
今后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聾人手語和漢語書面語語料庫,加強手語與漢語兩者的對比研究,并在實踐教學中通過手語與漢語對比糾錯訓練、漢語體標記習得難點教學等策略,提高聾人漢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唐勤.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聾生書面語能力的課題研究[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1(19).
[2]鞠秋紅,王文宇,周丹丹.中國大學生外語閱讀過程中的母語思維研究[J].現代外語,2007,30(3).
[3]房玉清.動態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J].漢語學習,1992(1).
[4]龔群虎.聾教育中手語和漢語問題的語言學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9(3).
[5]劉月華.關于敘述體的篇章教學——怎樣教學生把句子連成段落[J].世界漢語教學,1998(1).
[6]儲澤祥,劉精盛,龍國富,等.漢語存在句的歷時性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7(4).
[7]李臨定.現代漢語句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8]宋玉柱.名詞謂語存在句[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
[9]宋玉柱.完成體動態存在句[J].漢語學習,1989(6).
本文系浙江省2018年度高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高職聾生漢語體標記習得及教學實踐研究》FX201815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