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瑞 田夏彪
摘? ?要: 校園文化建設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我國目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精神文明傳播淡化、潛在課程傳授疏忽、師生主客觀基礎忽視等問題。深層次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為進一步改善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需要學校建設良好的“三風一訓”,將校園活動與知識穿插并行,完成文化元素的資源整合,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校園文化? ?成效? ?原因? ?對策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是當下基礎教育的核心議題。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任何教育實踐的展開,無不以“育人”為起點。學校作為系統教學的組織機構,承擔著培養全人的目標和教育人的根本任務。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隱性課程,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實現學校教育由觀念形態向實踐的有效轉化。
一、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成效表現
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當前我國校園文化建設在指導學生的全面發展、規劃教師的專業成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一些普遍和共同的內容。為使校園文化建設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我們需要對已有的實踐進行總結。
(一)現階段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以優美環境為載體,注重立德樹人為根本。
郭嬋英在《現階段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提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必須建設文明、整潔、優美、有序的校園環境,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1](16-17)現階段大部分學校的師生都能共同參與到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中,完成相應的校園綠化、美化、凈化和靜化,使本校的物質文化建設與師生發展呈現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學校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深層次實現“以德育人”的功能,將其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并通過物質的外在形式呈現出來,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熏陶師生身心的同時完成學校的德育教育。“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見道德教育對人的重要性,校園的物質呈現幫助學校完成了這一教育。
2.以“三觀”為價值導向,注重良好校風的樹立。
“三觀”文化建設是精神文化建設之一,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在一定價值觀念的支配下共同的愿景、禮儀習俗及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觀念。現階段學校的“三觀”教育,是在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小學精神文明建設一般通過校風傳達,以此體現學校的精神面貌,體現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劉西梓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淺析》中說道:“加強學校風氣建設,努力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風尚,使學生能夠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自覺、自發地去做有利于祖國、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學校的事情。”[2](53)可見校風是教育與管理的成果,同時在教育與管理的基礎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正是校園精神文化具有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學校的精神力量和校園的優良傳統。
3.以實踐活動為路徑,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
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呈現,蘇雅靜在《小學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一文中曾說:“學生可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這是學生在自身產生求知欲情況下的主動行為,是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心情是愉悅的,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學生既接受了教育,又學到了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105-106)通過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假等精心設計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師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師生不但身心得以放松、體質得以鍛煉,還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感情。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學校還可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本民族的風土人情、節日相結合,切實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教學時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體現科學性、知識性的同時,調動和發揮師生在活動文化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現階段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表現形式。
1.多元立體網格化的育人資源平臺搭建,為學生提高人文素養提供環境。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形的東西,需依靠一系列載體,使這些物質文化得以外現。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能把校園文化以外在實物具體呈現:“文化走廊”“詩詞歌賦墻”“讀書小天地”“讓墻會說話”等,這些外在實物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無聲的激勵,在體現文化底蘊的同時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生能身臨其境、移步換景感受校園物質文化帶來的獨特學習氛圍。通過“國旗下”“校園網”等多種載體將德育文化融入其中。
與以往單調的教學環境和條件相比,現階段各中小學校園環境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從教學樓的名人名言到校園的一草一木,從基礎教育設施到輔助教育場所,無不極力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學生時刻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校園環境的逐漸改善,教輔設施的不斷完備,使物質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愈來愈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家校師生共協的育人合力生成,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創造條件。
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通過家長和老師的“言傳”,即理論的講解,另一方面則通過家長和老師的“身教”,即家校師生之間間接的影響完成。發揮校園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利用不同的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通過“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主題演講,拉近家長與學校、子女,學校與家長、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內心深處感受到家校合力的力量。教師和家長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學生真實所感、所思,家校雙方有意識地合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端正“三觀”。
學校和家庭的精神文明、家長和教師的精神面貌對學生的精神熏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的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都會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現如今家校師生站在“統一戰線”上,育人合力形成,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3.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課程內容設計,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帶來便捷。
活動是文化的載體,兼顧教育教學的文化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師生參與、思考、欣賞和創造,為師生發展提供更廣闊、和諧的空間。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開展例如音樂、美術、舞蹈等多方面的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挖掘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因地制宜地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剪紙技藝、文化表演、歌舞等課程,陶冶學生情操,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體會到參與活動的樂趣,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除傳統的課堂教授外,現各中小學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學活動,并定期開展。運動會、歌舞比賽、設計大賽等不同形式的校園活動層出不窮,學生只需自行或者有組織地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通過活動不斷培養綜合素質能力,更加便捷有效地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
二、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現階段我國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仍然存在如下問題。
(一)在精神文明傳播和文化建設方面未能充分體現和弘揚民族精神。
裴秋芬在談及校園文化建設時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三重價值維度研究》一文中提及,校園文化建設既是校園物質文化不斷積淀的過程,又是校園精神文化持續發展的過程[4](79-81)。但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與重視物質文化建設相比,精神文明的傳播卻受到一定的忽視。
校園物質文化是當代教育的必然產物,校園的硬件環境配備,如一尊雕像、一幅名言警句壁紙都構成了校園物質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核心內涵應該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明,而不是目的。目前一些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漸漸背離了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載體的宗旨。校方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雖然起到了美化、綠化、凈化的作用,但缺少特色。名言警句、警示牌、宣傳欄等,缺乏創新和動態管理,長此以往造成了學生的漠視,反而成了一種擺設。校園文化建設要求教師或校領導在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基礎的同時,還應當賦予精神文明傳播的職責,通過物質文化建設體現精神文明傳播,只有二者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營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疏忽潛在課程的傳授,課程文化建設偏向應試升學。
美國教育家杰克遜在《課堂生活》中首次明確提出隱形課程這一概念,他認為學生不僅從學校生活中學到文化知識,而且從學校的章程制度、活動等非學術課程中獲得價值、態度、動機和心理的成長。以往在我國應試教育大背景下,顯性課程因易于呈現、便于理解等優點在小學校園文化教育中幾乎占據所有教學時間。隱性課程的開發和運用卻受到學校環境、教師重視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未能充分發揮實際作用。
在“一卷定終生”的環境下,各校都在不斷增加顯性課程的時間和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學校以班級或學科卷面成績評定教師的教學成果,教師不得不增加課程任務和教學時間,學生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時間完成課業。長此以往,不斷側重顯性課程,日漸忽視隱形課程,教師對隱性課程的開發和整合日漸忽視。
(三)忽略師生主客觀基礎,文化建設決策缺乏“群眾性”。
石長林在《中小學民主管理中的問題、原因及對策》中曾說:“教師是學校辦學的關鍵主體,是學校所有資源中最核心的資源。因此,學校領導要保證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尤其要保障教師有效參加學校教育教學事務管理的決策與執行工作。”[5](8-11)領導的決策,應使師生參與其中,增強師生的主人翁意識。
現如今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完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情況不容樂觀。校園文化建設在落實與實施的過程中較少或未考慮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度,沒能考慮到該項措施是否正是教師與學生成長所需、所呈現的內容教師能否適應、學生自身所能接受的限度。此外,教師與學生因自身能力有限,無法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及決策;抑或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校領導只希望師生順利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習任務,師生意見往往會受上級領導的忽視;加之師生隊伍龐大,意見各異,很難形成統一,影響決策的效率和質量。
三、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以“十九大”精神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載體和導向,建設良好的“三風一訓”,校園活動與知識穿并行,文化元素的資源整合,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力爭創建一流的校園文化。
(一)建設良好的“三風一訓”,彰顯校園精神靈魂。
“三風一訓”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校風、教風、學風和校訓,強化校訓、形成校風、樹立教風、呈現學風,以此明確教師教書育人的目標,提高師生的綜合素養。理論上它是不可感知的,實際上卻可從師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師生相處模式,營造校園精神文化,傳承校園文化精神。
校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是學校對外的一張“名片”,校訓賦予校園文化建設靈魂,外化為學生行為,內化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校風、教風和學風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與日常管理中,符合當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墨子曾說:“人生來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可見教育環境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學校只有堅持教書的同時注重育人,重視學校的“三風”建設,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彰顯校園的精神文明。
(二)校園活動與知識穿插并行,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校是課程實施的重要場所,完善學校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的辯證統一能更好地完善課程體系。
學校可以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比較典型的如中國詩詞展,讓學生感受歷史悠久的詩詞文化,同時用軟筆書寫詩詞,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民族象征,教導學生增強書法技能,培養他們對書法的興趣愛好。再如人工智能的科技活動,學生通過科學課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研發機器人、編程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校的教育工作要做到行之有效,除了知識的正面講解外,還應當與當地的自然文化、中國優秀文化等“融會貫通”,使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影響雖不能立竿見影,卻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穩定漸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元素的資源整合,創建“育人化”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規劃與建設承載著文化教育的使命,對傳承本校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合理布置校園內的花草樹木、教學樓場地等是構建“人化”自然的第一步。傳承發揚學校的校園文化,在校園的規劃建設中應當作為一條虛擬的主線,從始至終地貫穿。校園環境合理的規劃布局是創建一流校園文化的關鍵因素。校園規劃發展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具有時代標志、文化符號的各種影像、物件、建筑等可感知的歷史文化載體,條件具備時可以改造成展覽館和博物館,更好地促進大學文化延續與傳承[6](57-60)。
校園的建筑設施、景觀物件體現一所學校的文化背景,凝聚著這所學校的師生情誼,利用一定的文化元素優化校園的環境,發揮其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促進校園環境規劃建設的同時,積極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
綜上,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原因及對策在推動校園主流文化的創生與發展階段相輔相成、合為一體,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有機結合,在相應的成效與原因下,最終營造推動學校發展、師生共同進步的教育環境,促進學校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嬋英.現階段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7(33).
[2]劉西梓.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
[3]蘇雅靜.小學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
[4]裴秋芬.校園文化建設的三重價值維度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
[5]石長林.中小學民主管理中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25).
[6]黃學明.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文化困境與傳承創新[J].江蘇高教,2019(02).
2019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科研項目:滇西北鄉村有效治理與社會教育支持機制研究;云南省大理大學創新團隊項目:滇西北鄉村有效治理與社會教育支持創新團隊(項目編號:SKPY2019306);2020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家校共育中微信群有效運用的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田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