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文斌 葉春秀
摘要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在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節約資源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上所占的地位越發重要。近年來,隨著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政策的宣傳推廣,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生物質能資源的觀念也逐漸被大眾接受。本文以蚌埠市秸稈綜合利用現狀為基礎,深入探討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期為蚌埠市秸稈綜合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對策;安徽蚌埠
中圖分類號 ? ?X7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156-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秸稈是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農副產品,是具有重要開發前景的可再生資源[1]。以前,由于秸稈利用產業相對欠缺,人們環保意識較薄弱,往往通過焚燒處理秸稈,以便搶種下一季作物。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及完善,露天焚燒秸稈等易產生煙塵污染物質的行為已被明文禁止。同時,秸稈綜合利用也被提上日程。目前,秸稈綜合利用主要以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利用等“五化利用”為主[2]。自十九大以后,黨中央明確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置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格局中統籌考慮,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改善農村環境的著力點、提高農民收入增長點、培育農業產業支撐點。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也陸續出臺了《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安徽省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等文件,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蚌埠市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筆者分析了近年來蚌埠市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今后蚌埠市秸稈綜合利用提供參考。
1 ? ?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1.1 ? ?地理與資源現狀
蚌埠市(含轄縣)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2°43′~33°30′、東經116°45′~118°04′,津浦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與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平均2 167.5 h,平均氣溫15.1 ℃,平均年降水量905.4 mm,平均無霜期217 d。市區及所轄三縣總面積5 950.72 km2,農作物種植面積約60萬hm2,主要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分別占耕地面積的47%、21%、21%,每年秸稈產生量逾300萬t。
1.2 ? ?秸稈收儲運現狀
蚌埠市秸稈利用能力500 t以上的企業有60余家,年利用秸稈能力約110萬t。基于各企業對秸稈用量的需求,全市統一布局了秸稈標準化收儲中心147個,設置臨時堆放點400余個。同時,強化秸稈經紀人隊伍培育,促進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市已建立擁有秸稈經紀人200多人,從事秸稈收儲運人員達2 000多人的秸稈收儲運隊伍。建立以秸稈利用企業和收儲組織為核心、經紀人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體系。
1.3 ? ?秸稈利用情況
蚌埠市制定了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技術方案,突出利用財政獎補資金,重點引導社會主體參與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利用建設。2017年、2018年、2019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多以秸稈肥料化還田為主,秸稈“五化利用”中秸稈肥料化占比較多。以2019年秸稈“五化利用”為例,全年秸稈理論產生量約350萬t,可收集秸稈量約320萬t,秸稈綜合利用率92.02%,其中,肥料化利用率占52%、基料化利用率占3%、飼料化利用率占15%、工業原料化利用率占2%、能源化利用率占28%。
具體來說,肥料化年利用量逾160萬t,多采用直接還田,秸稈還田成本較低,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秸稈養分資源,減少浪費,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有效養分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改善肥力不足的中低產土地,實現作物增產[3]。能源化年利用約逾90萬t,利用全市4座生物質電廠,以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直接燃燒發電。基料化年利用逾7萬t,采取合理的原材料配比,將玉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秸稈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粉碎,替代原有的木質鋸末,使其成為食用菌生長的主要基料[4]。飼料化年利用約50萬t,隨著養殖業的發展,秸稈飼料因成本低、營養均衡在畜牧飼料中所占比例逐步加重,目前多采用青貯、氨化和微貯(黃貯藏)等處理技術,可提高秸稈飼料的適口性和消化率及秸稈飼料營養價值,也是政策鼓勵推廣的技術[5]。原料化年利用約5萬t,全市原料化利用量較少,主要用于板材生產,少量水稻及小麥秸稈用于制造草繩及秸稈工藝品。
2 ?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 ?秸稈“五化利用”不均衡
秸稈綜合利用主要以肥料化為主,2017年、2018年、2019年秸稈肥料利用率占總利用率的比例分別為82%、61%、52%。通過對比歷年數據發現,肥料化利用的比例雖然在逐年遞減,但是仍有超過50%的秸稈采用肥料化利用,是目前秸稈利用的主要方式;而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等方式比例較低。秸稈肥料化利用以直接還田為主,技術要求不高,幾乎無成本需求,但往往超越土地自身分解負荷,無法完全降解,為下茬作物的耕作帶來不便。其他秸稈離田的利用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對技術和成本的要求較高,利用主體投入較大,風險性高,無法吸引專業秸稈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等利用主體投資。
2.2 ? ?收儲運體系仍不完善
收儲運體系包含收、裝、運、存、銷等多個環節,流程復雜,投入成本較大。當前,全市收儲運體系雖然整體布局相對完善,但尚處于起步階段,整體機械化水平不足,關鍵技術和裝備相對落后。由于秸稈產業鏈尚未成熟,無法商業化、規模化、市場化運作,收儲運處于產業鏈前端,收益前景不明朗。同時,收儲運主體前期需要同時投入機械、場地、人員等資源,一次性投資較大且作業時段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而如何建立健全、高效的收儲運體系也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大瓶頸。
2.3 ? ?季節性產品制約整體產業鏈發展
秸稈產業鏈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秸稈產業旺季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收獲季節,作物換茬時間短,勞動力緊缺,秸稈收儲、運輸、利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可避免地造成秸稈產業鏈整體利用成本增加、利潤附加值降低;而春、冬2季,秸稈產生量較少,秸稈收割、運輸鏈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無盈利的狀態下,秸稈收割、運輸從事主體依然要承擔相應機械維護、人員支出等費用。秸稈儲藏、利用等企業為保障企業發展也要支出秸稈儲藏及人工成本。因此,秸稈收儲運企業及秸稈利用企業如何高效率利用現有資源,在秸稈利用淡季保障企業發展成為限制秸稈利用產業鏈發展的又一大難題。
3 ? ?對策
3.1 ? ?優化現有秸稈產業扶持政策,支持秸稈企業發展
根據現有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整合周邊資源,制定更符合從事秸稈產業主體的優惠政策。例如結合新型農民培訓政策,著力培養一批秸稈綜合利用高素質從業人員,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同時,還可以結合農技推廣聯盟平臺,推動秸稈利用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進行合作,逐步形成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利用現有資源為秸稈利用企業提供便利,顯著降低企業發展成本,提高企業生存能力,盡可能引導秸稈利用企業消納本地過剩的秸稈資源。就目前而言,蚌埠市秸稈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利用空間仍然很大,可以通過支持秸稈利用企業的發展,逐步調整秸稈“五化利用”結構,將秸稈利用還田化逐步變換為離田化。
3.2 ? ?完善收儲運體系,建立專業化營運產業鏈
收儲運體系處于秸稈利用產業鏈前端,涉及多個環節,投入大,風險高,從業人員也參差不齊。應利用現有的購機、獎補等政策吸引有能力、有資金、有前景的企業進行投資,成立專業化收儲運企業,實現收儲運產業化。同時,以糧食主產鄉鎮為基礎,建立秸稈收儲中心,積極扶持收儲運經紀人和社會服務組織發展,建立合理規范的制度,將秸稈收儲運從事人員正規化,發揮其向上承接秸稈收儲運企業、向下聯系各地秸稈收儲運農戶的作用[6]。
3.3 ? ?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增強抗風險能力
秸稈產業的季節性較突出,在秸稈利用淡季,從事秸稈利用的企業仍然要承擔相應的用工和機械維護成本。因此,應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結合自身資源,發展周邊產業,以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3.4 ? ?做好政策宣傳工作,提高群眾認識
應該切實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政策的宣傳,及時總結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途徑,宣傳報道本地秸稈綜合利用的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積極營造有利于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的良好氛圍,讓群眾切身體會到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
4 ? ?參考文獻
[1] 韓魯佳,閆巧娟,劉向陽,等.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3):87-91.
[2] 霍倫.農田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J].現代農業,2019(7):94.
[3] 李國清.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及作物產量和養分的影響[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4.
[4] 黨帥.淺談農作物秸稈綜合應用食用菌栽培技術[J].南方農機,2019(7):51.
[5] 呂靖.搞好農作物秸稈青貯、氨化和微貯著力點在哪[J].養殖與飼料,2005(9):16-17.
[6] 吳樹棟.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J].人造板通訊,200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