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占
摘? ?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的推進,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高職院校由于自身培養模式、學生特點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在開展“三進”工作過程中會面臨特殊的問題。應從高職院校實際出發,探索適合的路徑選擇,在“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各個環節上精準把握,努力提升高職院校“三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高職院校? ?“三進”
近年來各高校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以下簡稱“三進”),“三進”成為學術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熱點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三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相關理論研究得到了加強,相關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不斷豐富。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專門針對高職院校“三進”開展工作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等,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世情國情,對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性、戰略性、科學性的理論觀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實踐指南。
推進“三進”工作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拔節育穗期”,大學階段不僅是他們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時期,還是價值塑造的關鍵時段。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用黨的理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學生、武裝頭腦,是促使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目前,“00后”已經邁進大學的校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2]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更要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三進”工作的有效開展,助力大學生學懂、弄通、悟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從而把理論自覺轉化為價值自覺和政治自覺,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當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三進”工作的困難
高職院校由于培養模式、學生來源等方面較本科院校存在差異,決定了其在“三進”的各環節會遇到不同的情況。認真分析高職院校“三進”過程中面臨的特殊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找準契合的路徑選擇。
“‘進教材就是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在教材中,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教材的修訂工作由教育部和中宣部組織,已于2018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四門思政課教材之中。而且,在2018年7月,全國7萬多名思政課教師參加了教育部中宣部組織的新教材使用培訓。可以說,教材質量和教材使用前期的培訓工作很有保障,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不可忽略一個事實,高職思政課教材與本科相比少兩門。如何解決教材的“缺少”和內容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就擺在我們面前。而且,黨的理論成果處于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但是教材內容存在相對“滯后性”,給我們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挑戰。高職院校如何補齊短板,將黨的理論最新成果完整準確融入高職學生的教材體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進課堂就是把任課教師的知識體系、方法論體系和教材內容體系有機耦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3]。這是“三進”的中間環節,高職院校在“進課堂”過程中有自身的特點:第一,與本科相比,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材少了兩本,思政課程相應的就少了兩門,與之相應的授課總時數縮短。如何通過有限的課程和課堂教學,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完整準確地呈現,是高職教育面臨的特殊矛盾。第二,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很少。職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開設的課程以直接促進就業為導向。除了思政課和少量通識課以外,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很少。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哲學社會科學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給予高度的肯定。新形勢下,解決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哲學社會科學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類學科由于自身性質和發展規律存在特殊性,學科內容中蘊含原理、思想和方法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融入黨的理論最新成果。因此,如何補齊這一短板,是高職教育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第三,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學生在校接受課堂教學的過程并非集中而連貫。3年制的學生,在校學習2年,校外頂崗實習1年。學生暫離校園外出實習階段如何保證育人的連續性和實效性,是“三進”工作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要方面。
“‘進頭腦就是幫助大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3]。教學活動的實現,不僅需要教師具有相應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對學情的把握也是良好教學活動的必備條件。“進學生頭腦”的重要前期工作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進而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需做好學情分析,尤其要把握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偏好。所謂學習方式偏好是指“學習主體受個性心理特點、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景等方面影響而形成的傾向性學習行為、方法和策略的總和”[4](143)。高職生源構成相對復雜,由于自身學習經歷等各種因素,造就了高職學生特殊的學習方式偏好。劉松林、謝利民兩位老師提出高職學生偏好“應用型學習、通過動作操作學習、項目學習、案例學習、合作學習、接受式學習、運用實物進行學習”[4](148)。在推進“三進”工作過程中,需要從學生學習方式偏好出發,創新思維方式,改進融入模式,采取契合的路徑選擇才能更好地達到“進學生頭腦”的終極目的。
三、高職院校推進“三進”工作的路徑探析
深刻認識開展“三進”工作的重要意義,精準把握高職院校開展“三進”工作過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
教材建設是教學活動之首要。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出的創新性發展。建設好充分蘊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教材體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充分運用好2018年已出版使用的重點教材。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參加新教材使用的培訓活動,定期開展以教材研究為主題的集體研討會,以加強對教材的理解認知和精準把握。其次,訂購查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書目,作為教材內容的重要補充。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共12冊)》等,進一步豐富教材內容,彌補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材的不足。再次,通過報刊資料、網絡學習平臺等關注新聞時事,尤其重點關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并組織教師集體探討,及時保質保量地融入最新的教學課件之中,以解決教材內容滯后性和理論發展之間的矛盾。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實現對學生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主渠道。解決高職院校面臨的特殊問題須多措并舉:首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思政課堂是傳播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充分利用好高職院校開設的三門思政課,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實現“三課”的相互銜接和優勢互補。其次,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其他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合力,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研討會,挖掘整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合理融入,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兼顧。再次,注重選修課的開設。以宣講習近平總書記最新講話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討論為主要內容,做到內容新穎和形式靈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作用。學生實習時段暫離學校課堂,為了避免育人過程中出現斷層,需要校企合力有效銜接。企業實習指導教師既是行業師傅又是育人導師:一方面做好專業技能傳授,另一方面兼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對行業發展前景的講授,對國家本行業相關政策的解讀,對業內所需職業道德的塑造,對本行業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使命擔當的確立等,是育人連續性、實效性、完整性的重要保障。
教材建設和課堂講授,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和政治信仰的確立。“三進”的過程,就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黨的理論最新成果教育達到“掌握學生”的目的。首先,課堂教學有創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新穎的形式,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講清講透,使學生感受理論的魅力和思想的智慧。“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5]。其次,實踐活動有思想。高職學生偏好于通過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實踐過程中的操作、具體項目中的合作開展學習。因此,舉辦體現思想性的學生活動是提高育人實效性的重要舉措。1.基于班級開展活動。如開展“我讀十九大報告”主題班會、課前時事政治分享活動等。2.基于社團加強“社團思政”建設。一方面是專門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社團”“行知社”等思政類社團并開展主題活動。另一方面其他社團在活動過程中體現思想性。緊隨新思想的腳步,開展“走進美麗鄉村”“精準扶貧之我見”等活動;也可圍繞“世界環境日”“國家憲法日”等開展相關主題活動。3.全校范圍內,基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今天,我們這樣愛國”演講比賽;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展“我眼中的小康社會”微課比賽等。4.校外可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開展各高校學生聯合活動等。總之,運用與高職學生學習方式偏好契合的方式,深化學生對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實現情感的認同、價值的塑造和行動的自覺。再次,網絡課堂有內容。2019年8月,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6]。報告顯示出學生在網民群體中占比最多,達到26.0%,網絡已經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的重要陣地。當前,多種思想價值觀通過網絡呈現,網絡成為意識形態爭奪的重要陣地。我們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1.利用相關學習平臺。為學生推薦學習強國APP、人民日報和學習大國公眾號等,充分利用社會已有的學習資源。2.注重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如錄制思政類精品課程,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答疑解惑。3.充分利用釘釘、QQ、微信、論壇等媒介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及時解答、分析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1.
[3]陳寶生.講好用好思政課教材? ?扎實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頭腦[N].光明日報,2018-07-24.
[4]劉松林,謝利民.高職學生學習方式的偏好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43.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19年課題“高職院校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9B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