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艷

摘 要:不斷完善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搭建中高職銜接的立交橋意義重大,中職畢業生往職業教育的大專、本科、研究生方向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筆者作為一名會計專業職業教育的基層工作者,在正確理解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審慎選擇、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內容等方面,就有關解決中高職銜接過程中會計實務課程開設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思索與探究。
關鍵詞:職業教育;會計實務;課程銜接
一、引言
構建并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迫切任務,而中高職合理有效銜接是其核心環節。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加上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內在需求,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已經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以北京市為例,近幾年高考報名人數分別為2018年63073、2017年60638、2016年61222、2015年68000。有研究者在北京對中職學生是否有升學意愿展開調查,統計數據表明有升學意愿的中職畢業生占調查學生總數的比例是71.08%。這說明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學習深造的比例將會顯著增加。中高職銜接的核心與基礎在于課程銜接,課程銜接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課程內容的銜接,其中處于重要地位的當屬會計實務課程,在中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會計實務課程地位相當重要。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中會計實務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缺乏溝通
中高職課程體系缺乏聯系和溝通,具體表現為中高職課程體系各自獨立,沒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連續性。一方面是中職課程開發缺乏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對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不深入;另一方面是高職課程內容存在與中職課程內容脫節和重復的現象,缺乏整體上的頂層設計。
(二)課程設置有重復部分
無論中職學校還是高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均會開設《會計實務》課程,中職學生在學習《會計實務》課程的時候,理論知識積累不夠,有很多理論不能完全理解,而進入高職后又覺得相同的知識自己已經學過,就產生了懈怠,在學習《會計實務》課程時有抵觸情緒,使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評內容不相吻合
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相應的職業,并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因此,職業教育需要打通學校教育通向工作世界的渠道,讓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工作崗位的執照——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它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學生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需要通過特定的課程設置得以實現。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設會計專業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評內容不相吻合,學生們為了應試、提高過關的幾率,在學校完成課業任務的同時,還要花大量精力報各種培訓輔導班,使得學生往往很難做到兼顧與平衡。
三、建議及對策
(一)中高職課程教學目標相銜接
人才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是課程設置、教學標準制定、教材選用等的前提條件,因此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首要關注問題是人才培養目標。我們所探討的中高職銜接的主要目標在于通過中職+高職五年的培養,能夠培養出中職或高職均無法獨立培養的、具備更全面的技術技能的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上,中職與高職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中職培養目標以就業為首選,培養能夠完成常規業務的技術技能人才,課程內容以實際工作的操作訓練為主,并適當的講授一些崗位所必備的基礎知識。然而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除了以就業導向,與中職課程相比,課程內容既有實際操作,還體現管理、創新等綜合素質要求,也就是高職階段既要重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相對系統性。目前中高職銜接的大背景下,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能夠有效銜接,中職與高職院校應按照不同階段,將各自的課程安排、課程內容、課程時數、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統一安排,避免出現重復、交叉或者脫節等現象,從而做到中高職的有效銜接。
(二)中高職《會計實務》課程教學內容相銜接
會計專業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是小企業的收銀員、出納和會計核算員等,其基本能力要求是具有相應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和簡單基礎實務操作能力;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是企事業單位的出納、報稅崗位等;根據會計專業職業能力的要求和《會計實務》課程的特點,以及中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不同的培養規格和就業去向,對中高職《會計實務》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建議如下:
(三)課堂內容與職業證書相對接
2018年11月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成效及職業教育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工作舉措。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表示,下一步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特高計劃”)和“1+X”證書制度改革等兩項行動。其中“1+X”證書中“1”是指學歷證書,“X”是指代表某種技術技能的資格證書,不同的專業對應不同的資格證書。目的就是讓接受職業教育的學子兼備學歷與多項技能,突出職業教育的優勢。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政府還是社會層面都表明,職業資格證書是職業能力的最好的體現。因此,大多數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都將初級會計證書作為必考證書,鼓勵學生在學校期間通過初級會計考試,從而以有利于更好就業。
按照中高職人才培養要求,3+2學生進入高職學習的第一學年就可以參加初級會計考試,為了滿足學生考取初級會計證書的需要,要求相關任課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要與初級會計最新的考試大綱相銜接,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盡可能的將證書考試大綱融入到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強化,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使學生順利獲得初級會計證書,這樣學生在畢業時,不僅獲得了學歷證書,還能獲得相應的初級會計等職業資格證書,真正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特征和會計專業的“職”的特征,從而提高3+2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四、其他建議
(一)深入開展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有較高比重的實踐教學部分,學校與多家企業實行校企合作,有近一半的兼職教師來自于企業一線的會計轉接,熟悉會計實務工作。然而會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必然要求高職會計教學中,實踐教學要更加深入與完善。就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部分而言,實踐教學力度不夠深入,僅僅是針對課堂理論知識的實踐,由此造成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這一客觀狀況下,改變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成為必然。
高職院校要大力推行“開門辦學”,依托社會力量來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通過深入開展實踐教學,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實務工作中所需要的會計操作技能,從而使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對理論教學有一個深層次掌握,從而奠定了夯實的會計基礎,為今后的實際工作提供保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高職院校一方面要拓寬師資引進渠道,積極引進更多的專業化人才前來執教;另一方面要為在職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能夠到企事業單位一線崗位掛職鍛煉,吸收更多更豐富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師動手操作能力,從而為會計專業3+2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喬慶敏. 中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及課程設置探究[J].職教論壇,2013,(5).
[2]陳婭. 中高職銜接過程中“3+2”會計電算化專業會計實務類課程開設的幾點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3).
[3]王文彬,易雪玲. 中高職銜接培養人才的效果與問題研究——來自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證調研[J].職教論壇,2017,(7).
[4]宋婷. 基于職業崗位能力 “3+2” 會計專業高本課程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5]袁利升,董汝萍. 新時期職業教育會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及教學實踐探析[J].湖南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