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網絡已成為多元文化表達的主陣地,文化價值沖突和碰撞愈發尖銳,隨之而來的網絡倫理、網絡文化行為失序等現象也給網絡文化內容治理提出了新挑戰。如何在尊重和保護多樣文化表達的同時,有效治理網絡文化的失序行為成為數字化社會文化建設的焦點問題。基于此,本篇文章對網絡文化內容監管的價值沖突與秩序治理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文化;內容監管;價值沖突;治理
引言
當前,我國網絡信息化發展不再受制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尤其是網絡娛樂化、學術化等發展趨勢的形成使得對網絡文化法律的完善重要性逐漸凸顯。對此,司法機關以及有關部門應當結合當前網絡文化發展需求做好法律條款內容補充,從法律層面為網絡文化信息體系建設保駕護航。繼而構建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生態。
1.文化價值沖突的表征
1.1當代風尚與傳統價值的斷裂
由于多年來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受市場經濟沖擊與外來文化影響,網絡空間中存在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仍然比較突出,變遷中的當代文化存在著功利主義、信仰危機、舶來主義、娛樂至上等傾向,成為時代發展的特定面影。網絡炫富、崇洋媚外、媚俗化、泛娛樂等不良文化內容泛濫成災。以90后、00后為核心的青少年群體往往更易受到影響,在獵奇心理驅動和便捷網絡條件下,恣意傳播“時尚”的文化價值觀。這些新潮價值傾向往往與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自強不息、扶正揚善、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價值觀形成強烈的反差和沖突。另外,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環境孕育出的法治、平等、自由、創新等積極的文化價值觀,亟須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提煉、揚棄和創新,在創新中借鑒傳承文化價值。作為文化價值的載體,文化產品是文化價值觀表達的成果體現,也是當代文化價值與傳統文化價值碰撞的縮影。
1.2不同類型亞文化的碰撞與摩擦
任何群體,凡在某些方面與社會主導性文化價值體系不同者,都被稱為亞文化,一個復雜的社會是亞文化的集合體。在主流價值觀之外,人們根據不同的文化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亞文化,如二次元文化、街頭文化、電競文化、佛系文化、粉絲文化、“喪文化”等,各種亞文化擁有各自尊崇的文化價值,并以其為中心形成多元群體。當多元群體在開放性的網絡空間內產生交集時,基于文化價值的差異以及強烈的身份認同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沖突,有的甚至上升為網絡群體性事件,不惜引發網絡暴力,擾亂社會秩序。
2.我國網絡文化的監管問題
2.1網絡文化法律監管的滯后性問題
我們的歷史根深蒂固,互聯網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體系早已過期,尤其是考慮到法律未能妥善防范網絡文化監管,導致網絡文化在早期應用于法律監管體系無法合法化。例如,近年來,由于網絡文化司法系統的建設尚未建立在網絡文化市場發展的基礎上,并促使司法當局在發生災難性事件后才補充和補充相關法律規定,最終導致一些網絡罪犯被繩之以法。此外,《網絡文化法》的監管工作的拖延是司法工作不足的一個重要證據,有關部門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絡文化犯罪行為的實際嚴重性,而且由于網絡文化中各區域的不同情況,網絡上的文化差異成為司法工作拖延的一個重要因素。
2.2網絡文化中的執法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實施已有近三年,盡管網絡安全法的實施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其實際實施效果無法進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執法機構缺乏實際手段,打擊網絡空間文化犯罪的斗爭受到一些技術限制,從而加大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的區域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在網絡文化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法律監管制度,確保法律在網絡文化監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第二,執法機構的配置必須確保已經滲透到最深層的網絡文化中,遏制最基本的環節中的網絡文化,為網絡文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現實環境。
3.創新網絡文化內容監管治理體系
3.1制訂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規范我國的網絡環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我國的網民具有數量龐大、存在地域范圍廣、匿名性等特點,在這些特點的作用下,我國的網民群體遍布于中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這大大增加了網絡空間治理的難度。同時,長期以來我國的網絡空間治理都沒有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這也就造成了我國缺乏相應的網絡空間治理法律規范,所以為了強化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國家立法機關應該完善對網絡空間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改善網絡空間環境。
3.1協調合作構建多中心治理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全能型、統治型的管理方式,政府同時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和社會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管理理念的改革,政府的管理模式逐漸由全能型向有限責任型轉變、由統治型向服務型轉變、由單一治理主體向多中心治理主體轉變。在當今的數字化社會,信息“幾何式”增加,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復雜性、多樣性要求政府吸納多元主體——信息發布平臺、行業協會、民眾等,參與網絡文化內容的監管與有效治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高效、系統的多元主體治理模式。政府由劃槳變為掌舵,充分授權、調動其他主體的積極性、以系統合力提升網絡內容監管效能。信息發布平臺作為網絡文化內容的載體,是連接信息源(網絡文化內容)與信息接收者(民眾)的重要紐帶,因而平臺在網絡文化內容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要強化“技術向善”、摒除“技術中立”理念,引導平臺建立責任意識與制度規范,通過監察技術的更新運用以及增加審查專業隊伍來過濾不良文化內容。行業協會是某一類群體自發形成的社會組織,是獨立于政府與企業的第三方組織,是協調政府、企業、行業之間關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引導行業自律、以第三方身份監督的作用,壯大網絡文化內容審核監督力量。
3.2進行法制宣傳,強化網民的法律意識
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是造成網絡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所以若想促進網絡秩序的健康發展,強化網絡法治文化建設就必須強化法制宣傳,提升網民的法律意識。首先,政府應該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強化對人民群眾的法制教育,因為教育是提升人們法制意識最便捷的途徑,通過教育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其次,可以通過印發小冊子等形式強化人民群眾對法律法規的了解,小冊子可以將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文摘取出來,以此來促使他們主動接觸法律、了解法律,進而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促使自己在網絡中發表言論時自覺地以法律為準繩,為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4.結束語
網絡文化市場是豐富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繁榮文化產業、激發人民創造力的重要空間,是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增進文化、政治認同的重要場域。然而,網絡文化市場快速發展引發的失范現象給網絡文化發展和社會治理帶來了重大挑戰。對此,我國要采取法治化方式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監管,促進網絡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發揮文化正向作用,推進我國網絡文化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王瑩,張森林.新時代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6):138-142.
[2]趙星,孫悅.文化產業價值網絡的產業空間拓展模式研究[J].文化產業研究,2019(04):311-324.
[3]李聰,李娜.網絡強國視角下推進網絡文化安全發展及策略研究[J].區域治理,2019(52):87-89.
[4]李小標.著力加強網絡空間道德建設[N].解放軍報,2019-12-27(007).
[5]唐俊青,李慧慧,梁軍.移動網絡下紅色文化有效傳播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9(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