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智敏
【摘要】學生對文言文感到厭煩、懼怕,為此,可在各個教學環節緊扣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學情出發,精心設計,用對方法,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興趣 ?成就感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3-0121-02
一、文言文教學現狀及形勢分析
從教多年,每每接手新生,我總習慣性地對學生的語文學情進行摸底調查,結果發現最讓學生厭惡和頭痛的學習內容常常是文言文。于是,在接下來的文言文教學中,我費盡心思、兢兢業業,可最終發現,學生對文言文的好感和實際能力也沒見有多少提高。沮喪之余,我全面調查、靜心分析研究:發現不少學生雖然已進入了高中學習階段,但文言文基礎仍很差:他們文言字詞積累少,不少特殊的文言現象停留在不知道、不理解的程度。同時,他們的文言文學習習慣也極差:到高中了,對文言文的學習還停留在機械記憶整篇文言文的譯文上。這樣的學習基礎和方法導致的是:一方面學生在費力地背誦、記憶,一方面學生的成績始終難以提高。付出與收獲的嚴重不對等,使得學生呼喊:文言文難,難于上青天!他們對文言學習感到厭煩、懼怕,進而麻木、放棄。在這種心理狀況下,要想讓他們取得好成績,實屬異想天開。
然而近些年,國家推出一系列的文件和綱要,對語文教育教學進行革新,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希望能借助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改革使得傳統文化的學習顯得日益重要。同時,語文高考改革還有一個關鍵詞是“關鍵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強調“知識機械記憶”的年代已過去,學生的綜合理解、運用能力更顯重要。而這些體現在高考中就是:對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文言文考查的難度在提升、題型更靈活。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就是文言文越來越難考了。
這一切,和我們的教學實際產生了矛盾:一方面是課標、高考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越來越厭煩、懼怕,甚至是已形成惡性循環。在這樣的矛盾下,要想讓我們的學生去實現文化傳承、去自信地面對高考,這無疑是件極為困難的事。
二、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文言文沒有興趣。而文言文中明明有“黃金屋”,有“顏如玉”。君不見,《阿房宮賦》聲韻和諧、節奏明快的語言美,《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一心為國的人格美,《蘭亭集序》上巳銜觴賦詩的習俗美,《滕王閣序》鄱陽湖中“落霞”、“秋水”的景致美……這些從文中流淌出的人文美,都會讓人沉醉其中。可遺憾的是,這些吸引不到學生,文言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讓他們感受不到這份美,他們感受到的只有文字的晦澀難懂。其實,不是文言文不具備吸引力,而是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措施缺少吸引學生的魅力、缺少實效性,讓學生望文言文生畏。如果我們能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提高實效性,讓學生感受到收獲和成就,也許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他們學好文言文。
怎樣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呢?
關鍵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不一定是不知道文言文的美好,只是語言的障礙讓這份美離他們太遠,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感受到文言文并沒有那么難學,文言文的學習同樣能讓人產生成就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文言文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學的環節主要有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我們之前也一直讓學生在做。但細細了解后,發現許多學生所謂的預習就是對照著參考書把課文的譯文從頭到尾地抄一遍,預習就結束了。這表明,學生并不真正明白預習的實質和作用。預習的價值在于通過有目標性的自行預先學習分揀出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點和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識點,借此步驟來明確自己在接下來的課堂上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讓學生能帶著目的有針對性地聽課。對癥下藥往往最易見效,進而讓課堂教學的收獲實現個體化。
現實中,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實際上并不知道自己該學什么,該解決什么問題,整堂課常常處于懵懵懂懂或看熱鬧的“被安排”的被動學習過程中,下課后,自然對自己一堂課下來的所學所獲也常是處于迷糊狀態。這實際上就是預習不到位惹的禍,如果他們通過預習,已經明確自己在課堂上知道自己該解決什么問題,并明白最終能通過認真聽課解決問題,讓他們能真正學有所獲,他們自然也愿意進入積極的學習中。在預習的過程中,他們還會意外地發現,其實他們并不是一無所知,有的知識他們已經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并不需要再花太多的時間精力重新學習,這樣,他們就能借助預習發現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這無形中就把書本讀薄了,就可以花更少的時間精力去實現有成效的學習,從中獲得的成就感也會讓他們樂意學習,哪怕是文言文的學習。
于是,要教給學生有效的文言文預習法。預習時,讓學生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只憑借自己腦子里的知識儲備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翻譯,并盡量形成書面文字。遇到不會的內容,標識起來;翻譯把握性不大的內容,標識起來;憑著感覺蒙出來的,標識起來……這些都是上課聽課的重難點;接著,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認真檢驗自己譯文的正確率,從中明確:知識點是否已真正掌握,文字表達是否正確、順暢。當然也可以預習之后,就立即自己借助課文注釋及參考書檢驗自己的預習成果,然后到課堂上進行二次訂正、消化,讓自己對所學知識印象更深刻。
高中的文言文課文不少篇幅都相對較長,要想在一兩天這樣預習完,不容易,也就會磨滅學生的預習興趣。我們可以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把一篇課文的預習時間拉長,每天翻譯兩段內容,若干天內完成預習,這樣既保證了學生每天的文言文學習狀態,也讓學生不會因為一次預習內容過多煩躁而導致敷衍。通過以上種種做法,盡量讓學生的預習實現有效性、持久性。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實效性。若學生在將預習工作認真踏實做到位后,他們就會發現課堂其實不是那么空洞乏味。因為有了充分的預習準備,他們可以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參與課堂,他們可以積極地進行質疑,也可借助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對他人的問題進行解疑。這時,他們不再懵懂地旁觀著,他們已經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甚至是學習的主導者,這些積極的參與行為,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原來我是可以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將推動他們繼續努力,繼續參與,參與之后又有收獲,周而復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會讓他們認識到:“我做了就有成績有收獲”,而不是“我做了也不知道在做什么,做了也不能提高成績”,讓他們從心理上逐步消除對文言文學習的無力感和恐懼感。這時候的老師更多是起引領作用,引領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教導他們進行恰當有效的課堂表達,引導他們進行知識運用,并提醒、鼓勵他們不斷反思學習所得及不足,以促進下一次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課堂上,為進一步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教學語言、教學步驟等,使教學內容更有趣味,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如:教學語言可加入一些學生熟知、感興趣的流行語、網絡用語,拉近課堂學習與學生的距離;或者讓授課語言更文學性,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典雅美,讓語言更能感染學生。教學過程中,還可加入觀視頻、講故事、評時事、談明星、小組競賽、才藝表演等內容。如在教授《六國論》時,讓學生觀看秦滅六國的戰爭視頻,讓學生明確課文的寫作背景;教授《項羽之死》時,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楚漢風云》相關的情節,更直觀地理解人物形象;學習必修四三篇人物傳記時,結合課文及當前社會上的各種明星,談談自己應當追什么樣的星;學習《鴻門宴》時,讓學生排練、表演小舞臺劇;學習《師說》,讓學生聯系當下評論社會、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看法;在展示預習成果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就本組預習的正確率、質疑率等進行競賽……通過以上形式,讓課堂有聲有色,讓教學過程不是老師“滿堂灌”的“一言堂”,課堂不再是學生目光呆滯、沉默是金的一潭死水,課堂上有書聲、有辯論聲、有笑聲,甚至有歌舞聲。教師優美、接地氣的教學語言、豐富生動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不再昏昏欲睡,這些都將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進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3.課后復習
最后在課后復習落實。一堂課后,學生收獲了知識,但不經鞏固的收獲常落實是暫時的,不經過運用的知識是機械的。于是,課后知識的積累、鞏固、運用是必不可少。積累、鞏固使學生的知識不斷豐富,而文言文學習字詞量的積累是保證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基礎,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識點的不斷豐富,會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閱讀障礙越來越少,文章也就越讀越通透,學生在其中不斷得到了收獲、提升,學生也就不再會厭煩和畏懼文言文。這樣也能讓學生順利進入難度更大的綜合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習中。
復習鞏固的形式可以是學生自行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綜合歸納練習,也可以借助課本上的課后延伸、拓展練習等,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理解運用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等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布置學生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這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他們不僅能讀懂課文,還能開始讀懂先秦散文等各種優秀傳統文化名篇,這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到此時,文言文對學生而言已不再是“難于上青天”了!就這樣,學生通過鞏固、練習、課外閱讀,一方面明確自己課堂學習的得與失,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下一次的學習提供方向,同時實現知識的運用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有了收獲,有了方向,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課堂抽答、課堂小測、單元測驗的各種考查形式來幫助學生檢測課堂所得。此時,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借助學生在意的檢測分數,讓他們驗證自己的收獲,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如果他們在前面幾個復習環節中認真做到位了,檢測的結果必然也不會差。這樣,他們也就愿意不斷踐行這種讓人感到欣喜的學習經歷,慢慢讓這些復習方法成為一種習慣,最終實現讓學生學習成績有效提高、學習能力明顯增強的目的。
三、結語
當我們在所有的教學環節能緊扣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精心設計教學語言、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好各個教學環節,豐富教學方法,不斷引領、鼓勵學生逐步進入學習,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就會逐漸提升,再借助“興趣”這位老師的幫助,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深入學習,當學生發現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進步時,他就有收獲感。收獲無論大小,它都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成就感不斷累積,它將激勵學生漸漸地不再厭煩、恐懼,這種成就感也就會讓學生的學習進入一個努力——獲得——欣喜——再努力——再獲得——更欣喜的良性循環。至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得以提升,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有了真正的實效性!
時代在變遷,社會進步,學生的學情也在不斷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始終守著一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初心,不斷鉆研,不斷進取,方能在教育的前沿背負著學生的成長目標乘風破浪,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201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