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得祚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梅苓湯脾腎陽虛型大腸息肉術后再發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及隨訪的脾腎陽虛型大腸息肉術后患者100例,隨機分做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及綜合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予自擬梅苓湯治療,共治療12周,治療結束后隨訪6個月。結果 在治療后隨訪6個月時進行效果評價:治療組顯效34例(占68.0%),有效15例(占30.0%),無效1例(占2.0%),總有效率為98.0%;對照組顯效26例(占52.0%),有效17例(占34.0%),無效7例(占14.0%),總有效率為86.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針對大腸息肉術后患者,給予自擬梅苓湯口服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大腸息肉的復發,改善腹痛、腹瀉、便質異常等癥狀及體征,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大腸息肉;術后再發;脾腎陽虛型;自擬梅苓湯;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9..02
大腸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和常見病,是指在大腸黏膜的表面出現突起,并明顯隆起于腸腔的贅生物[1],按照其組織學分類,可將大腸息肉分為腫瘤性及非腫瘤性兩類,前者又可稱為“腺瘤”,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絨毛狀管狀腺瘤三種,其與癌癥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而可認為是癌的前期病變,癌變率在1.4%~9.4%之間。非腫瘤性大腸息肉又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癥性及錯構瘤性三種[2]。大腸息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粘液便、腹瀉、便秘甚至便血等,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故而需要積極治療。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是手術,其應用范圍廣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不能有效的避免術后大腸息肉的復發[3]。西醫預防大腸息肉再發的主要用藥包括環氧化酶-2抑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等,但其造成的副作用也十分明顯。而中醫藥在防治大腸息肉術后再發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筆者近年來自擬梅苓湯防治大腸息肉術后再發,效果滿意,現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及隨訪的大腸息肉患者,共計100例,隨機分為治療50例及對照組50例,治療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3~62歲,平均(43.29±7.24)歲,病程11個月~8年,平均(5.13±0.86)年;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32.5~63歲,平均(43.88±7.01)歲,病程10個月~7.5年,平均(5.42±0.72)年。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病程、息肉直徑、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均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故可相互間比較。
1.2 納入研究標準
①年齡18歲~65歲。②符合大腸息肉的西醫診斷標準,同時符合脾腎陽虛型的中醫證候判定標準,癥見:晨起腹痛、泄瀉,完谷不化,臍腹冷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脈沉細。③手術指征明確,同意手術治療的患者。④排除合并嚴重的肝腎疾病、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⑤簽署知情同意,接受本試驗。
1.3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9.0軟件做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2 治 療
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給予常規手術及綜合治療:在實施大腸息肉切除術后給予3天的常規治療,包括予適合的抗生素靜脈滴注以常規預防術后感染,并配合止血、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指導患者在術后注意合理飲食,清淡、易于消化、低渣,減少脂肪的攝入,適當增加纖維素及維生素的攝入。每2周隨訪1次,必要時可指導患者服用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以改善大便情況。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手術及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于術后即開始給予自擬梅苓湯治療,藥物組成:烏梅15 g、茯苓20 g、黨參15 g、炒白術10 g、干姜5 g、川椒3 g、附子2 g、肉桂3 g、細辛1 g、赤芍15 g、桃仁10 g、牡丹皮6 g、半枝蓮10 g、煅牡蠣15 g、皂角刺10 g、甘草10 g。每日取1劑,水煎取汁200 ml,100 ml/次,每日2次口服。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停藥后再隨訪6個月。
3 結 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協作組制定發布的《大腸息肉臨床評價標準》中相關標準擬定:①顯效:腸鏡下可見大腸未再復發息肉,腹痛、腹瀉、便質異常等癥狀、體征均消失。②有效:腸鏡下可見大腸未再復發息肉,腹痛、腹瀉、便質異常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③無效:腸鏡下可見大腸再發息肉,腹痛、腹瀉、便質異常等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結果
在治療后隨訪6個月時進行效果評價:治療組顯效34例(占68.0%),有效15例(占30.0%),無效1例(占2.0%),總有效率為98.0%;對照組顯效26例(占52.0%),有效17例(占34.0%),無效7例(占14.0%),總有效率為86.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 論
大腸息肉可視為中醫學“腸蕈”、“臟毒”、“積聚”等病證的范疇[4],其發生主要原因是先天稟賦薄弱,或脾胃虧虛,正氣不足,或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辛辣、厚味等食物,均可導致濕熱內生,下注于腸道,濕熱結聚,影響氣血運行,又可化生瘀濁,最終濕熱瘀濁等實邪,積聚日久相互搏結而導致息肉的發生[5]。患者又由于受到外科手術的影響,導致人體正氣更加虧虛,形成脾腎陽虛之后,不能有效促進氣血津液的正常輸布和運行,又會導致息肉在術后而復發,即如《內經》中之記載:“寒氣客于腸外,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乃起,息肉乃生。”故筆者針對此病機關鍵,自擬梅苓湯一方,由烏梅丸化裁而來,以干姜、川椒、附子、肉桂、細辛等辛熱之品大補脾腎之陽氣,配伍茯苓、黨參、炒白術、甘草等增強健脾益氣之力,赤芍、桃仁、皂角刺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牡丹皮、半枝蓮、煅牡蠣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烏梅既可補虛,又可止瀉,同時又有防熱藥辛散之功。本方的特點是酸、苦、甘、辛同用,寒熱并調,在溫補脾腎的同時,重視化瘀散結、清泄郁熱,以恢復脾腎之陽氣,促進濕熱瘀血等邪氣的祛除。綜上可見,針對大腸息肉術后患者,給予自擬梅苓湯口服治療,可有效預防術后息肉的再發,改善患者的腹痛、腹瀉等癥狀,效果滿意,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火 龍,孫申維,龔雨萍,等.消覃湯加減預防大腸息肉摘除術后(脾虛夾瘀證)息肉再發的回顧性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7,51(2):48-50.
[2] 曾 英.烏梅丸加減防治大腸息肉術后再發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4):110-111.
[3] 張少鋒,向治緯.175例結腸鏡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2):42-48.
[4] 張 然,李素娟,陳正彥.加味烏梅丸預防多發性腺瘤性結腸息肉內鏡術后再發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9,28(7):773-774.
[5] 張旖晴,郭 宇,許愛麗,等.中藥溫腎健脾方灌腸防治結腸息肉術后再發預防效果及其對患者腸道菌群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1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