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看著不斷創造歷史的哲古小學,巴桑羅布說自己很驕傲,自豪,也很欣慰。他說,自己深深愛上了這里的一草一木,只要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哲古小學的明天將更加輝煌燦爛。
回到措美
還記得十五年前,剛畢業的巴桑羅布被分配到山南市措美縣古堆鄉的一所基層學校工作。盡管他也是雪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人,但第一次到古堆鄉小學的時候,心里卻涼了半截。
古堆鄉是國家級貧困鄉,這里年降雨量少,氣候惡劣,水資源嚴重不足。學校教學條件更是簡陋,低矮破舊的土房,除了“教學三件套”,基本沒有什么其他教學設施設備。看著眼前的景象,剛畢業的巴桑羅布十分茫然。剛剛開啟的青春人生,該何去何從?剛走出大山的自己莫非又要一頭扎進大山?
隨著對身邊同事的了解他才知道,盡管條件簡陋,仍然有一批數十年扎根在這里默默奉獻的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中不乏近30年工齡的老校長、老教師。他們不僅從未流露出絲毫懈怠,更像無聲的守望者,在這片藍天下堅守半生。這給初來乍到、定不下心的巴桑羅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在老校長、老教師的感染之下,看到孩子們那渴求知識、充滿期待的目光,巴桑羅布也萌生了扎根這片土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的念頭。他暗暗下定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當中,像這里的每一位老師一樣,用一顆愛心護育幼苗,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終成參天大樹。
育苗人
現實情況比想象中更為困難,當他下定了“育苗”決心,卻面臨著無苗可育的尷尬境地。古堆鄉是個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的國家級貧困鄉,這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資源匱乏,貧困發生率極高。據了解,從這里走出去的大學生寥寥無幾。相較于“知識改變命運”的志向,這里的牧民只相信眼前的一日三餐。
“群眾對教育的觀念極其落后,很多家長只顧眼前的利益,讓小孩從小出去打工賺錢的情況比比皆是。”巴桑羅布回憶,如何說服家長相信教育,把孩子送進學校是第一道坎兒。于是,他主動要求跟學校領導一起走村入戶開展家訪勸學活動,多次與家長促膝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百般開導。
經過幾輪的家訪勸學以及召開學生家長會,家長的教育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他們漸漸地打心眼里愿意把小孩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學校的生源得到了穩定,“育苗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老師們開展教育教學的熱情也就變得更高了。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
學生招進來了,老師又不夠用了。當時,學校緊缺漢語文專任教師,領導把眼神落在了英語專業畢業的巴桑羅布身上。和老教師相比,剛畢業的巴桑羅布學習能力更強,轉型也更快。他也信心滿滿地接過重任,任教二年級漢語文課。
“我首先對學生漢語水平進行了摸底測試,結果令人心寒,我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巴桑羅布說,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他不斷地自我加壓,在教學上結合孩子的實際因材施教,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除了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他牢固樹立大語文觀,本著“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原則,堅持開展聽廣播、寫一日一句、熟讀文本、講故事、課前新聞分享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巴桑羅布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語感,漢語基礎也穩步提高。
他努力地效果反映在了教學成績上。在每學期的全縣統考中,他所任教的班級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得到領導的一致認可和表揚。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提高,綜合素質也明顯增強,孩子們開始喜歡上了語文,愛上了學習。伴隨著這些幼苗茁壯成長的同時,“育苗人”巴桑羅布也逐漸找到了自我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2010年秋季,因村級教學點急需教師,巴桑羅布再次迎難而上,自愿到條件更為艱苦的帕藏教學點。這里最小的寄宿生甚至連大小便都需要老師幫忙,他開始了“既當爸又當媽”的日子。面對“家徒四壁”的環境,他像個為家操碎了心的家長,四處尋求援助社會人士的愛心捐助。整整四年,先后為教學點添置了陽光暖廊、學習用具、床上用品、學生衣物,解決了學校及學生最基本的物質匱乏的問題。
回想這一段“安家創業”的經歷,巴桑羅布說,“用心從教,用愛育愛,問題總能得到解決”。四年如一日的堅守,他總是那個迎難而上、勇擔責任、解決問題的人。2014年,巴桑羅布被調至家鄉的哲古小學當校長,他要去解決更多人面臨的問題了。
兩個季節
哲古小學位于西藏山南市措美縣北部60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屬于高寒地帶,氣候十分惡劣。
傳說這里只有兩個季節,一個冬季,一個大約在冬季。巴桑羅布還記得,有一年“六·一”兒童節,師生們穿著節日的盛裝進行入場儀式。天公不作美,突然天空飄起了大雪,大家被凍得直打哆嗦。在這里,六月飛雪也只道是尋常。
每天凌晨六點,青藏高原的上空還鋪著繁星,哲古小學的孩子們便已經從夢中醒來。
這里的生源全部都是牧區小孩,相對落后的成長環境使得這些孩子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從基本的生活習慣到為人處世、與人交往,都需要慢慢培養和引導。在這所寄宿制的小學,孩子們必須要早早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穿衣洗漱大多已經完全獨立了,只有一二年級的一些孩子還需要老師幫忙穿衣、疊被子。面對這群六七歲的孩子,老師們不僅僅要做傳授知識的導師,也要做照顧生活起居的“父母”,甚至還要成為方圓幾里的“醫生”。
2014年,巴桑羅布剛到哲古小學的時候,只有三排破舊的老房子。環境差、生活條件落后,就連喝水都要去離學校十公里的水源地打水。這種條件下要搞好辦學,更像是天方夜譚。眼前這一道道熟悉而又陌生的難題,和巴桑羅布四年前在帕藏教學點“既當爸又當媽”的情況如出一轍,幾乎是要什么缺什么。
學校的硬件條件成了多年來的“燃眉之急”。他每年都向領導打報告,請領導實地考察解決困難。同時,這個愛交朋友的康巴漢子也通過社會各界的朋友開始廣泛尋求幫助。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下,一排排嶄新的教室、生活用房拔地而起,教學設施設備得到更新,師生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現在,學生宿舍暖廊、教學用房暖廊均種有花花草草,即使在寒冬臘月校園也是綠意盎然。社會愛心人士所捐贈的日用品、棉被、棉衣、棉鞋、課外書籍等也大大改善了學生的生活條件。
學校的硬件提上來了,學生愿意走進來了,老師愿意留下來了,辦一所好學校也就有了可能。
創造歷史
牧區學生漢語基礎薄弱,為了提高學生漢語水平,2014年,剛履新的校長巴桑羅布從起始年級大膽試點,將學生原本使用的區編語文教材改成了全國統編教材。當時學校并沒有漢族語文老師,所以改革也面臨了許多的質疑和挑戰。為了將第一項改革做成樣本,巴桑羅布身先士卒,自己主動去代課,同時鼓勵其他教師相互探討新教材教授的方式方法。與此同時,學校也派出一些教師到市里接受相關的專業培訓。
事實上,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很多具體的困難,例如新教材對于學生的閱讀量有著新要求,當時的哲古小學并不能為孩子們提供足夠豐富的圖書資源。巴桑羅布只得從各個途徑去收集圖書,然后將這些寶貴的圖書集中存放在圖書室,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去閱讀。
“那時候我們的學生還有很多習慣都不太好,對圖書也不夠愛護,所以當時讓他們自由支配來之不易的那些圖書,我心里也一直在擔心。”巴桑羅布說,后來自己轉念一想,就算這些書被弄丟、弄爛也沒事,讓學生“看爛”“看丟”也比將這些書完完整整地收藏起來好過千萬倍。不出所料,剛開始圖書果然大量丟失或破損。但是學校并沒有放棄開放圖書室,而是通過加強學生日常養成教育來糾正學生的習慣和思想。慢慢地,學校已經形成了學生自由閱讀、自覺放回的良好習慣。現在,就連學校暖廊里也設有圖書角,提供給孩子們閱讀的場域越來越多了。
同時,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巴桑羅布沿用以前的工作經驗,創設了校園廣播室,利用學生早起、午休、睡前等時間開放廣播室,鼓勵教師帶動孩子們在廣播室里講故事、說新聞、讀文章……邊玩邊學,學生不僅在豐富多樣的活動里掌握了更多的技能,還培養了濃烈的學習的興趣,這種良好的氛圍也讓原來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加入到了自主學習的浪潮中來。
“近幾年學校經過不斷地摸索,形成了‘以德為本,用愛育愛的辦學理念。”巴桑羅布介紹,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行了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堅持辦學理念求新,治學治教求嚴,教學績效求實。六年過去了,不僅學生有了明顯的變化,老師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目前,學校有教師32名,平均年齡34歲,其中本科學歷教師22名,學校每年都會送教師出去接受市內外的各種培訓。學校圍繞校訓“以德為本 用愛育愛”的宗旨,開展教師結對幫扶,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共享適合本地孩子的教學方法,年輕教師又幫助老教師學習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新科技。每周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每周一學”工作的開展,不僅是探討未知的知識,更是相互學習與集中備課來完善教育教學,大家為磨出一堂較為完美的課程共同努力。
“我們堅持學習師德師風,通過教師間的書法比賽、賽課、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促進教師盡快成長。”巴桑羅布說,經過長期的堅持與努力,教師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老師們怠慢工作、混日子的現象也成為了歷史。
相比較于周邊其他的鄉(鎮)學校,哲古小學的老師雖然年齡偏高,但是教師職稱結構相對合理,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優勢互補,擰成一股繩不斷取得新成就。2016年,學校打破近三十年無內地西藏班生源的歷史,至今,先后向內地輸送西藏班學生共8名。
看著不斷創造歷史的哲古小學,巴桑羅布說自己很驕傲,自豪,也很欣慰。“我驕傲,因為我見證了哲古小學的改天換地;我自豪,因為我是哲古小學的一分子;我欣慰,因為我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因為愛,所以堅守。”他說,自己深深愛上了這里的一草一木,只要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哲古小學的明天將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