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好玩兒的英語課
Are you happy today?
Please clap your hands if you feel happy.
Please stomp your feet if you feel happy.
Please wink your eyes if you feel happy.
……
這是發生在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巨家鎮中心小學課堂上的常見一幕,拍手、跺腳、眨眼睛,孩子們嘻嘻嘻哈哈地和高寶利互動著。這些來自農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能夠練習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偏弱是他們的通病,英語教師高寶利便有意識地在課前和孩子們進行交流互動。剛開始,孩子們不愿意開口,他就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大家通過肢體語言參與進來,慢慢地,大家的參與積極性起來之后,慢慢引導他們開口講。他在課堂上極富感染力,孩子們在他的帶動下,變得自信大方。
“我會千方百計地去設計一些提高孩子們學習興趣的環節。”高寶利說,在設計課程時,自己首先考慮的便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提高孩子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課堂下,他鼓勵學生見面打招呼盡量使用英語,進辦公室也要使用英語,讓孩子們自己創設一個使用英語口語的氛圍。
高寶利在微信上建立了一個“巨家鎮中心小學英語群”,將自己所帶的兩個年級三個班的孩子們都拉進來,要求他們每天在群里進行英語練習和朗誦。慢慢地,大部分孩子們都能自覺地誦讀,養成了很好的英語閱讀習慣,通過每天的指導和監督,孩子們的語音語調變得越來越好。不僅如此,高寶利還通過學校的英語社團,給孩子們教授了許多歌曲、繞口令、英語趣味知識,帶領孩子們排練了英語話劇,其中六一兒童節展演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驕傲的孔雀》等英語話劇獲得了師生的好評。
從“好玩兒”到“有用”,孩子們慢慢喜歡上了英語課,也變得喜歡講英語。“英語課不僅給他們帶來了知識,更帶給了他們歡樂和成長。”高寶利觀察到,孩子們的英語成績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在2016年教育部一師一優課的微課視頻里,教研員評價他的課堂:“激情有趣,高效實用,配合默契,師導生主,合作探究。關注差異,因材施教。注重學法,不拘形式。”
“我從事鄉村教育已有將近八年時間,在這八年里,我接觸到了太多可愛的鄉村孩子,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我以一個老師的責任心,想要真正地為孩子們做點事情,為家鄉的基礎教育事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高寶利介紹,巨家鎮以前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英語課都是由其他的老師兼職,教學資源貧乏,孩子們并沒有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高寶利原來在延安的一所學校教授英語,2013年,為了響應家鄉的號召,他回到家鄉,成了鄉村小學的一名英語教師。
四個孩子的老師
盡管做好了回鄉吃苦的準備,但現實比高寶利想象中還要艱苦。還記得2014年正值第30個教師節的時候,他突然接到學校的委托,去離所在學校8里地的一所更為偏僻的常家初小代課。
“我一聽就傻了,那個學校總共只有幾個孩子,離我所在的學校遠不說,而且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直達。”高寶利說,起初自己其實是很不情愿去,因為自己還承擔著本校兩個年級四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同時管理微機室,指導計算機興趣小組,擔任早操、黨建等諸多任務,工作負擔本來就重。但轉念一想,那所小學校相當偏僻,讓另一位教英語的女老師去的話,面臨的困難一定比自己大。
這時候,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的責任心說服他勇敢地承擔下了這一艱巨任務。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騎著借來的自行車就出發了。一路格桑花,徜徉在美景中,他安慰自己:就當成一次短途旅行吧,其實出來透透氣也是不錯的。
一邊努力地蹬著自行車一邊唱著歌給自己打氣,問了好幾次路,拐了好幾個彎,沿著山溝邊一直奮力蹬著自行車。大約四十分鐘后,到達了傳說中的那座學校。
學校坐落在溝邊,雖然只有幾間舊平房,但是整個校園干凈整潔,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幽靜極了。偌大的教室里擺著四張舊的布滿裂紋的桌子,窗戶上缺幾塊玻璃。風吹過窗欞,墻上皺皺巴巴的手抄報像從巢里掉落的鳥兒般撲棱著翅膀,每一下都打在了高寶利的心上。教室里面只有四個小朋友,已經端坐在教室里,水靈靈的眼睛帶著急切而又期盼的目光羞澀地上下打量著他,急切而又窘促的目光期待著上本學期的第一節英語課。
據學校的張老師說,這所學校只有兩名年老教師,都不會帶英語,其他學校又沒有人愿意來這么偏遠的地方,于是一直拖著。聽了這番話,高寶利心里更不是滋味,看著孩子們渴求的目光,身為人師的責任感促使著他毫不含糊地帶著孩子們走進英語的世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過來為孩子們上好每一節英語課,讓他們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
上完課,回去的路上大雨傾盆,無處躲避的高寶利只好在風雨里奮力地蹬著自行車,但溝邊風太大,雨太急,帶著近視眼鏡的他無法騎車繼續前行,只好下車推著自行車繼續前行。
“大雨遮擋了我的眼睛,前方的路也頓時在眼中模糊不堪了。沒帶雨衣和雨傘,只好任雨水劈頭蓋臉地襲擊,也一并沖刷了之前不想來的羞愧。”高寶利記得,回到學校,全身濕透了,大病了一場。但一想到四個小朋友那渴望的眼睛以及學習英語的快樂,他心里頓時也美滋滋的。從那以后,他便每個星期都去給這四個孩子上英語課,風雨無阻,直到后來學校被合并到中心校,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英語老師。
七年時間,行走在鄉村教育的路上,高寶利開始明白,既然選擇了教育,留給世界的只能是忙碌的背影。高寶利在延安大學度過了四年寶貴的青春,他說,青春時期澆筑的“延安精神”也一直影響和鼓勵著自己,他將會一如既往地踐行艱苦奮斗、勇挑重擔的“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黨員教師。
“我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當好排頭兵,發揮好模范作用,帶動更多的青年教師投身到鄉村基礎教育事業中來,去關愛更多的鄉村兒童。”談到未來,高寶利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