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師生間的沖突和溝通,都是雙方了解彼此情緒的機會,也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機會。當情緒過去,冷靜下來回顧的時候,班主任會發現當初和孩子掐得一地雞毛的那些問題,其實都無足輕重,真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愛和愉悅的關系。
——王穎
拿破侖曾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邁入青春期后,不少孩子脾氣見長,容不得老師批評半句。當孩子犯錯了,不理不問,很顯然不應該;暴風驟雨,嚴厲責罰,亦不正確;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理性對待,莫做情緒的奴隸,方為上策。
先接納情緒再作回應。大腦發育有一個特點,就是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但是對情緒進行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即掌管理智部分的“理性腦”腦區,要到20歲以后才能完全發育成熟。班主任作為成年人,理性腦已經完全發育好了,應該有成熟的處理情緒的能力。因此,當遇到火冒三丈的學生,要記住“沖動是魔鬼”。教師若管控不了自己的情緒,會給學生帶來心靈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幸福。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遇到問題學生、個性學生,硬碰硬往往會激化矛盾,熱問題不妨冷處理,此時班主任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攢跟情緒做朋友的本錢,練就跟情緒做朋友的胸懷。先接納學生的負情緒,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鈍化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淡化教育痕跡,旁敲側擊。如“你們先想一想”“等一會兒我就來處理”……讓時間向后延一延,使心態靜一靜,做到保持平常心,冷靜、理性地來處理學生的突發問題。
只說感受不帶指責。《孫子兵法》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老師接納后,便會慢慢平靜下來。相反,如果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的對抗情緒只會更激烈,很難平靜下來進行良好的溝通。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或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后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建議或結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這既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也是事業成功的訣竅。
在日常工作中,當我們遇到學生出現錯誤時,基本都會暴跳如雷,有時是以道德高者自居,更有時是恨鐵不成鋼的嚴厲指責,但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當眾指出學生的問題,基本都會得到一個結果,就是對方根本不認同你的說法,即使他知道自己是錯的。智慧的班主任都善于傾聽,用心傾聽孩子訴說時,不帶任何指責,而是關注和處理孩子的情緒,用同理心接納孩子,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幫著分析問題的同時指明方向。如果真正做到用同理心去看待學生的錯誤,去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用理性的討論解決問題。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怒火肆意放縱,就等于燃燒我們自己有限的生命。等到雙方都把情緒處理好了,就可以著手解決問題了。彼此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來有回,然后通過心平氣和的協商討論來解決問題。
學生上課中偷吃東西,用筆敲擊桌面,課間和同學鬧矛盾,上課時交頭接耳,罵罵咧咧等違紀行為。這時候,如果大聲訓斥,很可能引發課堂騷亂,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許多問題需要進行巧處理,我們可以拍一拍他的肩膀,可以敲一敲他的桌子,可以用眼神暗示一下,使他知道老師已經注意到自己了,既給他留了面子,還不影響其他學生聽課。當然,在課后還是需要把他叫到辦公室,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老師給他留了自尊,知道今后上課時應該怎樣表現。這樣的溝通過程,就是在教孩子用理性的協商討論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入非理性的局面。所以,不要急著對孩子發泄情緒,而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后再解決問題。
每一次師生間的沖突和溝通,都是雙方了解彼此情緒的機會,也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機會。當情緒過去,冷靜下來回顧的時候,班主任會發現當初和孩子掐得一地雞毛的那些問題,其實都無足輕重,真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愛和愉悅的關系。
多與情緒做朋友,一切都會變得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