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皓
摘要: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我國高校經濟學專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傳統高校經濟學專業教學方法將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將從我國高校經濟學專業教學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再從三個方面對經濟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
我國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不斷發展,對我國高校的經濟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存的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都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如何提高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不僅關系到我國高校經濟學專業教育的發展,也將影響到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高校經濟學專業教學現存的問題
通識教育課與專業課是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的主要內容,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用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自然科學,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教育課程,所以通識教育課程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站在更高更好的平臺上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各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所占學分過少,其他關于道德倫理、社會分析等課程設置的時間也不足,這就極大地忽略了學生的社會公德和自我素質的培養。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科技、以及文化的各方面的不斷發展,過分強調單一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國各高校將學分大部分都設置在專業教育課程的必修課中,而忽視了選修課的學分設置,這就導致學生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都花在了必修課上,而很少去學習其他有益的知識和技能,也就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學以致用[1]。
在一門課程教學中,實踐與理論應該是相對應的教學模式,是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化的思維相結合,它可以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經驗。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運用理論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也就促使了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能力相結合。但是對于現經濟學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現在的教學模式常常是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活動引導,將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沒有足夠的重視。這樣的現狀讓學生降低了其學習的自主性,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在經濟學中數理分析是其重要的特征,但在高校經濟學專業中數理分析課程設置相對較少。數理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也是進行經濟理論與運行規律研究的重要工具[2]。學生在經濟學科專業中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理論的定向描述,所查到的資料、接觸的論文大部分也是理論的定向分析,然而,經濟學中需要應用到數量概念,在經濟學分析中成功的運用數字,才可以稱之為成熟的經濟學分析。所以這就要求要加強在經濟學專業中的定量分析教學,對學生進行定量分析能力的培養,使經濟學更加的嚴密、精確、適用。
中國的普遍教育模式是灌輸式的教學,片面強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講授,這樣的教學模式也就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現新知識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進行系統知識的傳授,所以無法提供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靈活的創造,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也壓抑了學生自我的個性。所以利用現成的科學技術,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才是經濟學科專業的培養更多人才的有效方法。
二、改革的措施
(一)調整課程設置
高校在進行設置經濟學專業的教學課程時可以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教育課程,這三個課程之間存在著交叉性和滲透性,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素質。在通識課的教育上,要建立必修與選修兩個模塊,同時在學分設置時增加通識課學分比例。在選修課的模塊中,要設置多個方面的課程[3]。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公民素質。在專業教育課程中,也要提高選修課的學分,相應地減少必修課學分,主要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學習自己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專業上的拓展。
(二)注重教學實踐性
在經濟學教學中,應當注重教學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學校可以聘請相關的專業人士,結合實際進行講課授學,也可以讓學生到具體的部門實際地去實習工作,讓他們了解社會,掌握經濟發展狀況。在經濟學教學中,要加強案例教學,運用分析提問舉例方式引入新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利用一些科技器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經濟學的樂趣。
(三)數字化學習
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利用數字化學習的資源與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就是數字化學習。在教學時,教師應多運用數字多媒體材料,讓學生主動尋找和處理信息,并利用數字化的平臺和資源與教師進行討論,對資源進行收集利用,創新教學方式[4]。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扮演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也就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經濟學上的綜合能力。
三、結束語
我國的經濟學專業教學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要對其進行改革,就要從教學的形式,教學的內容進行多方面的轉變。要將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多元化創新型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高校傳統經濟專業教學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君[1],王宇[1].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分析[J].記者觀察:中,2018,000(035):45-45.
[2]田露,趙貴玉,趙玲.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037(003):P.173-175.
[3]高路.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應用經濟學教學改革模式探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8,000(002):65.
[4]劉超.淺析高校經濟類專業課堂教學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9,000(001):4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