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偉
備課就似乎像一條去旅游的路線,一路的美好風光,各人隨自己的個性、愛好,去觀賞去選擇。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少充斥一些我們給予的東西,學生反而能創造出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不應該是預設教案的實施者,應該是駕馭教案的課堂智慧開發者。為此,在“備課與預設”方面應做到:
一、備課應做到“四備”
備課是一項創造性勞動,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因此,課前備課應做好四備。
1、備課應備“可能”。教師在備課時要熟悉時代精神和學生心理,構建符合學生智力發展的情境。無論是教學環節的預設、課堂組織方式的確定,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盡可能地多把學生考慮在內,應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主體。這也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將課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假設,并預設應對方案,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2、備課要備“輪廓”。現在備課,關鍵在于考慮學生的學習和需要,確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師要把工夫花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設計課堂環節上。為此,我們在備課時,只要備環節的安排、活動的組織等大體輪廓,而不要對課堂教學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給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夠空間,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課堂動態生成。
3、備課應備活動“空間”。40分鐘是一節課的常數,而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問題應在考慮之列。在備課時,應更多地考慮課堂實際情況,留有師生靈活操作和活動的空間,強調從思路上整體把握,應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語言表達,克服程式化設計,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4、備課應備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教具、多媒體課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必要的多媒體課件和教具。
二、預設應注意“四要”
預設是必要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對教學目的、任務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預設要適度,要留有空間。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情境要簡,不宜繁。教學情境不宜過繁,要盡可能使情節明快簡潔,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對問題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討論。若情境過繁,使學生糾纏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教學效率。對于情境設計要進行精心考慮、必要剪裁、適當提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高效地學習數學,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2、環節要少,不宜多。環節不要太多,這既有利于教師操作調控課堂,也有利于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若環節太多,會使學生產生壓力與焦慮感,教學時經常變換,會使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難以跟上。這樣,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也會陷入滿堂灌、注入式的泥潭。具體來說,教學設計在內容上不要過于詳盡,形式上不要過于瑣碎,結構上不要過于封閉和程序化,以便能夠適應新情境、容納新內容、確立新策略,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態化。
3、流程要緩,不宜急。流程設計不宜過急,要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留給師生足夠活動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突出學生主體意識。而課堂教學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流程。教學流程可以隨時靈活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激活課堂。使課堂教學向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若流程安排過急,那么課堂教學就會出現程式化的過程,不利于生成式教學。
4、練習要精,不宜多。課堂練習是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服務的。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所以課堂練習要精心設計。首先,課堂練習設計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基本題要練足練好,要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題要能真正發揮其作用,要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數量而輕質量。其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有變化、有發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練習,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不可重發展提高題的練習而輕基本題的練習。再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點知識重點練,難點知識反復練,對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要對比練,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明確“備課與預設”的關系對“備課與預設”的思考
備課與預設教案是不同的兩回事。備課,是對講課內容和學生情況了解駕馭的過程。備課的結果和需強調的內容可以寫在備課簿上即教案,也可以記錄在卡片上(備忘),還可以寫在書本的邊角處。我們知道,上課是一定要準備的,不備課上不好課,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寫出教案上不好課”。其中的道理有:其一,課堂上教與學的過程,是師生思想交流的過程,是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教案編寫得再詳細,也只是教學實際過程中的一種設想和計劃,是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準備和基礎。其二,教案不是劇本,不需要設計好師生的對話;教學不是演戲,學生不是群眾演員;上課不是背臺詞,更不需要配“對白”。其三,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案只是預設,如果過于強調預設,按照預設的教案完成的教學也未必是理想的教學。因此,我們認為,教案只是備課結果的一種物化。如果教師習慣于寫教案,備課的結果用簡明實用的教案表達未嘗不可,寫在課本上或其他形式也同樣管用。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寫在哪里,而在于備課是否深入。至于備課結果的表達形式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而定,沒有必要千篇一律。事實上,一個優秀的教師,上課時是用不著邊講課邊看教案的。何況,許多精彩的課事先往往是預料不到的。所以一定要突出備課的研究性,才能促進自己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