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摘要:我園在區域游戲活動的創設、指導中,首先,從幼兒的學習生活需要出發,強調自主快樂地學習,然后因地制宜地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再通過與活動區域中環境、材料的互動,加上教師適時的介入個別指導,從而達到實實在在地促進每個幼兒個性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區域活動;環境;材料;教師
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與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方式的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區域游戲活動立足于幼兒,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是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應該尊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開展主動性學習。”現在,這一理念已經深入幼兒園教學、游戲的各個方面。
一、從幼兒的學習生活需要出發,因地制宜地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創設一個與其發展相適應的區域游戲環境,能給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創設區域環境時首先從幼兒的學習生活需要出發,整體考慮后各班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開放式與間隔式相結合,并充分利用陽臺、走廊等空間增加幼兒活動區域的場所。從孩子的心理出發,為其創設了表演區、美工區、益智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并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二、投放豐富開放的材料,促進幼兒自主性學習以及創造力的發展
自主性學習與創造活動自然是離不開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開展游戲的物質保證,也是豐富游戲內容、發展幼兒創造能力的必要條件。我們最為困惑的就是“不明白為什么花精力越大,目標越明確的材料,幼兒越不喜歡,即使設計出多種層次,多種玩法的材料,幼兒仍然不喜歡?”這是因為,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誘發游戲行為。高結構化的規則性游戲材料和作業性材料雖然直接指向目標,但只能引發被動的學習和枯燥的練習。而豐富開放的非結構化游戲材料和低結構化游戲材料可以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幼兒是主體,他控制材料,
能使孩子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如把一些繩子、碎布、貝殼、樹葉、空瓶、紙盒等廢舊材料,投放到操作區后,孩子們會把這些不起眼的東西,玩出無限多種花樣來,一個廢舊的紙板箱,幼兒有時把它作為山洞鉆,有時把它作為小房子,有時用來躲貓貓,有時用來當隔板......由此可見,開放性的非結構化材料和低結構化材料本身就是多功能多層次的,對材料做開放性的投放,能使幼兒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過程中,生發出更多更綜合的目標。但是,單調、枯燥、一成不變的材料會使幼兒失去興趣,因此,我們也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調整、補充。
三、加強教師的個別指導,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展
要實現幼兒真正的自主性學習與創造,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計劃與支持,在幼兒制定了自己的“游戲計劃”并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意愿,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鼓勵者,盡可能多的為孩子留出充分探索、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幼兒不斷探索。
首先,教師要用尊重的態度來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如: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兒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什么困難等等。了解了這些之后,不是急于介入指導,而是以間接指導的方式與幼兒進行互動,通過材料替換、假設問題的方法來引導幼兒去探索發現。由此可見,教師的適時介入不僅拓寬了幼兒的探索途徑,更是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其次,教師要準確把握介入游戲的時機,而不是盲目性的干預,只要發現幼兒的行為與你預期的行為不一致,就直接糾正。如:我們在活動區投放了一小籃小塑料球,幾個碗和一把筷子,老師的預期目標是讓孩子用筷子把小塑料球從籃子里夾到碗里,練習手眼協調。一次,幾個男孩子分別把碗倒過來,各自用手把小塑料球擺到自己碗底的小口里小心翼翼的摞起來,比賽誰放的球多。結果不小心散落到地上,被老師看見后立即制止,要幼兒好好用筷子夾球。幼兒沒夾兩下,便離開了該活動區。在這里,教師只是看到幼兒的游戲行為與自己預期的行為不一致,但沒有分析幼兒當前行為的意義和價值。事實上,在碗底的小口子里放球,要放得多而且不讓球滑落,對手眼協調的要求更高,何況幼兒比賽誰放得多,有數量比較。最重要的是這是幼兒自主意識下發展的有意義的行為。
最后教師要以鼓勵、開放的評價,來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和個性的張揚,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個別的過程評價中,我們根據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進行不同的適當評價:能力強的孩子,評價是為了下次更高層次的活動,因此要激勵其創造性的發揮:“你這么聰明,下次肯定還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樣的作品,老師等著你的新作品哦!”,使其不滿足于現狀,追求更好的表現。而對一些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孩子,評價是為了幫助他建立自信心,提高他參與的積極性:“哇,你今天真能干,問題都解決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錯,等會兒小朋友肯定都會向你學習的!”在集體評價中,我們除了讓孩子展現各自的作品與個性外,更多的則是引起孩子的共鳴、分享成功的快樂(內容可以是孩子的作品、熱點、認識的障礙、難點、解決的辦法等等),開放性地展開一些討論,激發孩子繼續在活動中探索的欲望。
區域活動為幼兒的自主化學習和探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只要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觀念,把區域活動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活動,不斷開拓活動空間,解放孩子,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展,在游戲中獲得快樂,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使每個區域真的活起來,那么個體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讓孩子們在自由選擇、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以上的這些思考與探索,彼此相互相接,相輔相成,幼兒的個體活動與集體互動變得越來越有意義,我們將繼續地努力學習、回眸、反思、探索,來不斷提高我園教師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2]《如何通過活動區游戲來實施<指南>》?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