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琦 滕佳明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影視動畫正將數字制作與新的通訊技術相結合,制作出新的動畫電影。過去,新動畫電影的制作,發行和銷售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審美性發生了新的變化。創意和通信技術的數字化為跨域使用動畫奠定了基礎。在數字虛擬技術的支持下,動畫藝術帶來了互動、虛擬的新興審美審美性體驗。
關鍵詞:動畫藝術;審美性;新媒體
一、新媒體背景下動畫的發展與變革
(一)新媒體時代動畫創作方式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已經改變了動畫創作的方式。手機,互聯網和手機電視已成為動畫普及的新場所,動畫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審美特征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媒體時代,動畫創作作為一種新的多媒體通信平臺的內容而存在,該平臺促進了動畫藝術的多元化通信,而沒有改變傳統動畫藝術的本義。首先是新媒體動畫,它使用數字技術作為技術支持,并使用新媒體作為交流手段。新媒體中的動畫適應新媒體時代人類生產和消費品的新需求,適應新媒體時代藝術產品的審美特征,并通過新媒體和傳統動畫的結合創造新媒體特色動畫。
在以前的傳統動畫制作中是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巨大投資。在沒有設計軟件的時代,制作動畫作品非常困難。觀眾只能觀看電影幾分鐘,而其背后的動態2D手繪動畫可能需要數年的準備和制作。創造早期的動畫藝術既繁瑣又困難。創建一個通用的故事腳本,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您的藝術風格。藝術設計的放置由專業人員完成。從那時起,許多動畫藝術家不斷涌現,并集中從事腳本、原始文字繪圖、處理各種修復、配音和音樂合成等工作。然后,技術的進步使新媒體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計算機動畫在動畫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科技的助力下使得動畫創作已完全突破傳統的手繪動畫創作過程。所有工作都在計算機上進行了簡化,原始圖片只能使用圖形輸入板創建。它也可以直接由計算機軟件生成,從而節省了創建者動畫藝術的創造時間和精力。
(二)新媒體時代動畫傳播方式變革
新技術使我們的生活更輕松,更高效。動畫藝術的創作也享有這種便利,溝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藝術創作是每個人集體性的、新的溝通方式。我們需要新的標準和要求在新媒體出現之前,當計算機數字技術沒有那么先進時,動畫藝術的普及仍然取決于電視和電影,并且觀眾可以看到固定的大屏幕,該屏幕只能在特定時間觀看。它不會完全免費接收信息,但是它確實賦予了觀眾一些權利,以便他們可以調整時間或選擇他們想要觀看的節目。因此,這種媒體是部分免費的。它賦予觀看者接收信息的權利。這種自由是完全開放的。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選擇要觀看的作品,還可以使用方便的媒體,例如計算機或手機,不僅可以進入終端,還可以在觀看終端時進行互動。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的發展,數字計算機技術在動畫藝術創作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無紙動畫的到來,主流媒體對傳統手繪動畫的支持已經從紙張和膠片轉向虛擬數字。符號是傳統的動畫創建、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媒體的助力下卻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并通過記事本連接到計算機以創建自己的圖片和動畫。同時,也可以開發相應的計算機軟件來直接創建動畫。2D計算機動畫技術和3D計算機動畫技術正在成為創建動畫的重要工具。動畫藝術的生產、存儲、復制和發行正變得數字化和信息化。
二、新媒體背景下動畫審美變化與發展特點
(一)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動畫民族化審美變化
在新媒體時代,交互式動畫廣泛用于娛樂行業和文化主題、教育、軍事和醫療。作為數字動畫的一種形式,交互性是其獨特的標簽。觀看者可以評估動畫并與場景和角色進行交互,并驅動動畫繪制趨勢,從而使他們在交互動畫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此過程中,觀眾是動畫創建的參與者,而不是獨立于動畫的“其他”參與者。簡而言之,動畫是虛擬場景中虛擬角色的虛擬情節。就藝術效果而言,動畫藝術虛擬化了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物體和生物,從而創造了許多美麗而逼真的藝術圖像。但是虛擬現實的最終目標是模仿現實。動畫藝術在現實的虛線上傳達了其獨特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含義。動畫藝術是虛擬藝術,但最終目標是模仿現實。因此,結合民族化審美的動畫發展,也必須立足于民族化的審美價值之上。在中國動畫發展史上,我們具有整體統一的審美風格,在西方,我國傳統動畫被譽為“中國畫派”。這些獨特的審美性風格與其他任何國家或地區不同,主要以藝術和傳統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其作品中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擺上角色,制作舞臺模型和創作音樂絕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動畫藝術的國有化主要描述如下:主題來自國家/地區,其中大多數是基于通俗小說和神話小說創作的。文化是非常傳統的中國文化風格的原型。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動畫藝術的創作,動畫作品中使用了許多元素。民族風格對于成熟和熟練的藝術品至關重要,這意味著本地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在照片中清楚地體現出來。我們所說的民族性是多年來積累的國家的特征,并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地區、習俗和傳統。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民族風格是民族物質化和自我表現的組成部分之一。成功表達民族風格的藝術品應該能夠非常認真地研究民族文化,將地方審美性融入所有作品中,并深入到全國。在中國傳統動畫故事中,我們將整個創作核心融合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獨立元素中,以表達整個國家的審美觀,并探索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創作的不同路徑。
(二)新媒體時代下動畫審美變化的走向
從技術上講,觀看者對動畫的感覺已從原始的大屏幕更改為當前的“小屏幕”。移動設備和互聯網的興起也改變了動畫制作的方式,動畫電影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難題。傳統動畫正逐漸被具有新商業色彩的新動畫技術取代。無論是內容選擇還是創新表達,這種動畫電影都對傳統審美性產生了巨大影響。公眾的審美意識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新時代的信息流所影響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使我們無法思考自己,也影響了聽眾的影響力。這改變了審美觀念,并使中國動畫深受兒童歡迎。在整個動畫產業的發展方面,許多動畫作品都比過去更加成熟。
審美性是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正式進入消費經濟。原始動畫的傳統模式已被更具寬容、創新、前衛和現代的新模式所取代。原始的無私的主題和完美的幸福結局迎合了傳統觀眾的需求,而這些統一的表達方式使觀眾審美疲勞和迫切需要。公眾的審美觀完全被周圍的社會環境所改變。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文化產業具有自然的多元化趨勢,這也創造了審美性和審美性形式的改革。
(三)新媒體時代下動畫審美發展特點
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數字化新媒體提供的新媒體發展迅速,創作者的審美感受通過新的視覺語言和傳播方式傳遞給社會,在新的媒體環境中創造出藝術品的審美特征。
第一,注重參與。在新媒體技術融合于藝術之前,傳統藝術傳播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一種單向傳播,這使觀眾很難參與藝術家的創作實踐。隨著新媒體(尤其是數字網絡媒體)的出現,藝術觀念已發展成為情感交流的雙向互動過程。通過這種互動,可以更加關注觀眾的藝術和情感體驗,并且可以更加吸引他們積極參與藝術和審美活動。根據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品味,允許他們參與對藝術的修改和改進。
第二,強調普遍與綜合性。隨著新媒體技術(尤其是數字化新媒體)的普及,數字語言逐漸成為不同媒體之間交流的語言,克服了不同技術和工具所帶來的互動障礙,并改變了每種藝術形式。采用新的藝術形式制成。 數字化新媒體媒介語平臺支持大規模的創作和發行,支持復雜的多媒體應用程序,并為觀眾提供豐富多樣的藝術和審美體驗。
第三,更加注重生活性。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領域可以繼續擴展,包括日常生活,因此藝術創作正在逐步回歸現實生活。數字化新媒體在藝術中的普遍性已大大降低了藝術制作和發行成本的限制。盡管傳統審美概念含糊不清,但這直接導致了新媒體時代流行審美的加速轉變。
三、新媒體背景下動畫藝術的發展趨勢與重構
(一)新媒體時代下動畫藝術審美性的發展趨向
實際上,動畫從過去到未來的進化只是一個目標,即更多的人可以滿足他們的審美樂趣。在新媒體時代,更先進的技術開發可以更好地支持動畫制作。從電影業的角度來看,近年來,諸如科幻小說和奇幻電影之類的3D電影已占據了大多數電影屏幕。
在主題選擇方面,新媒體動畫接近現代社會的價值需求。當前價值取向在一般公眾中形成了相反的古典描述感。人們變得更愿意看到這些傳統圖像的突破性、創新型外觀,原始的傳統文化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寶庫,因此創作者必須能夠從中獲利。對此,就可以轉換和使用現代技術來重新組織作品的故事和人物背景,然后將原始的經典作品分解并重新創建為最終的原始形式。在對設計和藝術表現進行建模時,新媒體環境中的動畫藝術為開發提供了機會,并使觀看者可以更系統,更全面地觀看其動畫作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從2D到3D的過渡增加了動畫制作的機會。同樣,場景構圖和特定顯示的字符設置也大不相同。
關于整體上受環境影響的動畫的分類,動畫的分類自然具有更詳細的開發方向,以滿足觀看者的需求。通過按動畫類型劃分,可以將其分為多種類型。 2D和3D動畫之間的區別在于它們在空間上創建的方式。關于制造方法,還有通過手繪進行計算機控制的要點。考慮到銷售渠道和終端,可以分為電影動畫,電視動畫,手機動畫等。根據市場需求,它可以分為商業動畫,藝術動畫和實驗動畫。之后,有必要從媒體的角度考慮分類和動畫開發。我們不應該盲目服從它們,而應該積極啟動動畫改革的浪潮。
(二)新媒體時代下動畫藝術審美性的重構
首先,創新形式之美。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先進技術,尤其是虛擬3D技術被廣泛使用,因此動畫可以理想地向觀眾呈現具有更強視覺沖擊力,藝術美感和創新潛力的不同幻想世界,使得觀眾能夠沉浸式的受動畫格式的影響,獲得更加明亮、更逼真的體驗。在3D動畫中,角色建模比傳統動畫更全面。它可以突出角色的性格,賦予自己更多的情感元素,并通過個人行為和表情來解釋角色。同時,在設計人物形象時,增加了幾種不同的三維空間結構,使人物形象更加美麗,增加了藝術魅力,可以增強人物的美感。一種新形式的多媒體動畫。
其次,先進技術之美。新媒體時代的動畫藝術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與現代科學技術完全融合的藝術形式。制作過程充分利用了各種復雜的數字技術,滿足了觀眾的想象。由于多元化的需求,技術已成為新媒體中動畫的重要特征,必須通過動畫藝術作品的美學來引入技術。因此,如果動畫和新媒體技術分開,技術美學將不可避免地失去其價值。各種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觀眾提供了對新媒體動畫的技術支持,巨大的飛躍甚至更好的視覺效果。
最后,震撼性的外形塑造之美觀。 3D動畫呈現的新媒體動畫是一種基于虛擬世界的新型空間藝術。充分利用房間的形狀來創建多個3D或3D插圖。創作者可以使用3D技術重塑卡通人物。此外,面部表情和虛擬設計的其他方面可以更好地反映動畫角色的個性和內在感覺,同時,適當地措辭一些細節,以對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觀看者可以通過觀看新的多媒體動畫來體驗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總體上,相較于傳統時代的動畫藝術與動畫審美,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的創作方式搭載新媒體技術,使得觀眾能夠獲得對動畫人物外形等塑造的切實、逼真、如臨其境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陳玲瓊. 新媒體傳播背景下MG動畫藝術語言及價值走向[J]. 傳媒論壇,2020,3(07):171+173.
[2]黃永正. 新媒體語境下的三維水墨動畫傳承創新與發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20.
[3]李曼丹. 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審美價值的構建[J]. 明日風尚,2020,(06):141+143.
[4]龍艷. 全媒體下動畫審美特征與藝術風格表現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2019.
[5]梁冰鈺. 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創作與審美需求分析[J]. 藝術品鑒,2019,(12):106-107.
[6]王相輝,楊尚鴻. 當下國產微動畫美學特征分析——兼談其與新媒體的關系[J]. 電影新作,2017,(03):125-128.
[7]何佳瑋. 新媒體環境下戲曲動畫的傳播與發展[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2):120-121.
[8]張馳. 新媒體環境下手繪動畫電影的審美與創意[J]. 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124+210.
[9]蔡權. 新媒體動畫中的光影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J]. 信息記錄材料,2019,20(02):183-184.
[10]胡軍強,孫傳明. 虛擬現實動畫的表達形式及其特征解析[J]. 莆田學院學報,2018,25(06):72-76.
[11]胡媛媛. 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嬗變[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1):150-153.
[12]姚松奇,陳曉. 新媒體時代數字動畫藝術的應用價值[J]. 新聞戰線,2016,(14):133-134.
作者簡介:
王文琦(19990120),男, 民族:漢, 籍貫:山東省榮城市,專業:動畫.
滕佳明(19980116)男,漢,江蘇省淮安市,專業: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