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洪
摘要:縣域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屬于具有較強獨立性的經濟單元,縣域經濟在促進區域發展、城鄉統籌和富民強縣域等方面發展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需要加快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發展新興農業,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從而為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鑒于此,本文對經濟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策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縣域經濟;產業優化升級;城鎮化建設;新型農業
1縣域經濟的基本內涵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連接點,也是產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交點。詳細地說,縣經濟以縣行政區為地理空間,縣政權作為經濟規制的主體,優化管轄區內的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導向,形成縣域的特色經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李建偉近期撰文指出,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基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2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2.1縣域經濟占比連年下降
從我國國土面積來看,目前面積超過90%,而目前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但從當前經濟規模來看,2016年縣域經濟占全國經濟規模的53.6%,到2019年縣域經濟比例下降到49.04%,近幾年來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從整體上看,當前經濟發展呈現弱勢,但實力薄弱,需要進一步提高各種生產能力開發的規模和水平。
2.2縣域工業化經濟發展滯后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化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但是目前,我們縣域經濟中的大部分以農業開發和資源出口為主,產業一般集中在第一加工業。這些產業中,由于科學技術含量不高,能源消耗大,容易出現生產能力過剩等問題,整體上縣域經濟的產業水平低,國內及國際市場缺乏核心競爭力,發展滯后問題嚴重。
2.3產業層次低
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的主要發展來自城市化和工業化,但是縣域經濟也面臨著與城市相比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因此縣域經濟長期依賴于農業產品出口和傳統服務業。這種經濟結構存在產業鏈短、科學技術含量低的問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傳統經濟的發展基本不能長期進行。第二,由于同一地區內許多縣采用了比較近的發展模式,發展路徑嚴重重疊,經濟從數量變化到質量變化發展,這種落后的生產能力在市場中淘汰,
3基于經濟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3.1產業優化升級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優化升級是其得以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在農業發展方面,要通過發展高端農業,加快推動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并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大型種植業和養殖業,通過引進新品種、新工藝和新技術,不斷擴大農業規模及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工業發展上要對傳統產業進行優化,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要重視對縣域交通體系進行完善,并通過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使其為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2發展新型農業
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其生產效率和質量直接關系到縣域經濟的水平。因此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助于本地的資源優勢,重視培育新型農業,積極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還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并通過打造品牌,發揮農業品牌將就,利用電商平臺,以此來打造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提升。
3.3促進縣域經濟綠色轉型
為了能夠拉動縣域經濟增長,需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的發揮生態環保引導作用,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在全縣范圍內形成資源和能源節約的氛圍,打造一條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另外,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還要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依托于城市的優勢,促進縣域之間的協同發展,充分的釋放縣域改革紅利。
3.4效提質新機制
縣域經濟屬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高領域的轉換升級,但在新的正常背景下,還存在轉換升級困難、創新動力不足、科學嵌入不足等問題。為此,需要建立協同效應的新機制,以便上述課題全部得到解決。具體解決方案如下。第一,擴大總量,積極調整結構。建設一千億水平的產業江西,逐步擴大有效投資,保證產業、現代服務產業、農業全部做大做強,總量大。在總量擴大期間,同時調整了產業結構,進一步促進了縣域經濟的適度發展。第二,重視技術支持。全面開展現代化技術項目活動,積極推進優勢傳統產業的變革和升級,提高對縣內科技產業的支持度,多鼓勵縣內企業進行科學創新項目建設。第三,通過創新提高效率,通過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和創業的動力效應。
3.5向市場導向性的經濟轉變
縣域經濟是縣域行政計劃特有的經濟體系,過去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的特點,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具有市場應對緩慢、調整方式不靈活的劣勢,從縣域經濟進入了瓶頸。為了提高市場的活力,需要政府把經濟推出市場,從過去的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經濟體制。政府在其中負責調整,維護經濟秩序,確保經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發展。為此,現政府必須改變自身的功能,放寬對民間經濟的限制,創造更廣闊、更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體系,使非公開經濟和國有經濟相互協調,在市場上創造更多的利益。
4結束語
在挑戰經濟新正常化的同時,縣域經濟的振興必須考慮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區域內如何促進經濟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是強調整體經濟形態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縣域經濟的角度出發,可以調動縣域范圍內的所有產業資源,促進不同縣域之間的互聯經濟互補性,也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重新思考縣域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探討經濟的發展要素和縣域經濟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進一步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在經濟首腦中應對好縣域經濟的各種挑戰,為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連濤.經濟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1327-1335.
[2]陳嬌.經濟新常態下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風,2018(1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