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蔬鳳 張少瑩 楊韻
摘要:成都具有豐富的水資源,自古因水而興,因水而榮,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水生態文明是關鍵,貫穿城鎮化的始終。通過探索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分析存在的問題,為城市的發展提出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成都
一 前言
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成都市十分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水對成都的發展意義不言而喻,通過對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 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1.成都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現況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的的不同,新型城鎮化強調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塑造城市自身特色。 作為四川省省會城市,中西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成都的城鎮化進程與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不斷增長。全市城鎮化率在2003年為57.52%,2018年為73.12%。隨著城鎮化進程由快速增長逐步趨于穩定增長,成都的新型城鎮化方式也逐步展現。2015,四川省政府提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五個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公平共享;優化布局,集約高效;四化同步、城鄉一體; 生態文明、傳承文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新型城鎮化的模式解決了傳統城鎮化帶來的一些問題,促使成都市的城鎮化發展由原來的注重數量規模擴張轉變為注重質量與功能的提升,由原來的工業化為主推進轉變為多種產業共同推進,由原來的中心城市集中主導型發展轉變為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并傳承了自身文脈,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促進了生態文明的發展。
2.成都水生態文明建設現況
水生態文明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人、水、 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讓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互相協調,建設永續的水資源保障、完整的水生態體系和先進的水科技文化。[1] 自2013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以來,成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序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大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著力塑造城鄉水生態風貌,大力弘揚蜀水文化精髓。.
3.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通過概念解析,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在于生態建設,城鄉統籌,和諧發展,而水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和保證。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保障,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反過來新型城鎮化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新型城鎮化的其他措施會促進水生態文明的建設持續發展。
三、成都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難題
1、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量少,季節分配不均是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水源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季風性氣候影響,成都市全年66%~75%的水量都集中在6~9月的降水和河流汛期中。從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來看,平原地區水資源較東部丘陵地區更豐富。成都在2008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553.38立方米,被列為全國400個缺水城市之一。根據2018年水文資料顯示,2018年全市水資源總額為143.2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按戶籍人口計算為971立方米,按常住人口計算為877立方米。隨著城鎮化的持續發展,城市人口總量不停增加,工業、市政、生活用水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加之對水資源的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利用,加劇了城鎮化進程中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成都仍屬于缺水城市。
2、水生態系統破壞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導致對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同時早期的城鎮化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造成了生態系統的破壞。據調2011年的調查顯示,成都的水質污染情況嚴重,河流和養殖地表水均為重度富營養,且城市地表水也近似于中度富營養水平。城市內的溝渠黑臭水體情況嚴重。造成城市水體污染的原因首先在于修建河道的材質降低了河道對水體的自凈能力;其次在于各種違法排污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老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的管理不嚴,亂排濫用現象更加嚴重;再次由于河道缺少徑流量自凈能力弱,特別是缺水導致干涸時,黑臭現象更加明顯。
3、水資源管理制度
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部門眾多,各部門職能交叉內容多,導致集中統一管理不足,效率低下。水資源擁有多種功能,各功能之間既相互聯系也相互影響,沒有多目標的管理而只追求經濟效益勢必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公眾的參與也十分缺乏。長期以來,水利管理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興水利、除水害,因此生態保護、資源調節等方便沒有受到重視。由于缺乏管理權限,在處置水資源管理難題時與其他部門不能統一指揮,協作。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水生態文明建設,阻礙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4、水文化建設不足
水文化對水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我國的水文文化建設是落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即便作為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的成都,水文化的建設也只集中在以水聞名的小部分區域。群眾對水文化的參與度不高,活動形式也比較單一,缺乏創意,地方政府缺乏對水文化的重視,民眾普遍還停留在節水等環保意識層面,對水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理解較為缺乏,水文化的建設任重道遠。
四、解決策略
1、科學規劃水生態文明,強化新型城鎮化建設
規劃先行,在充分調研本地區水資源開發情況、水生態生物資源環境情況下,結合未來人口、產業、發展目標等科學合理的制定生態規劃。根據不同的區域、產業技術,制定本區的水資源保護規劃、節水規劃、水資源利用率提高規劃等。城鎮規劃應著眼于地區的長遠發展,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重點考慮。將水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規劃作為發展、評價、指導的依據。
2、規范水生態文明制度,確保新型城鎮化建設
嚴格的制度與法治是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保障。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遵循國務院的相關意見,實驗“三條紅線”控制目標;除了法律法規方面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外,還需修改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標準體系,從水質、水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評價水生態系統;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在評價制度方面繼續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制度,同時建立評估考核制度,將水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干部評價指標體系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節水制度,按區域、行業、用水效率進行管理。深化水權交易制度和水價改革制度。
3、創新水生態文明技術,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通過新技術保障水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充分利用遙感、GIS等新技術對水資源各要素的監測。提高水資源節約技術水平。運用生態修復模式、低影響開發模式建設城市的河湖水系,綜合治理城區河道,還居民一個風景優美的城鄉水生態。采用多樣化、全面集中地污水處理技術,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率。
4、注重水生態文明文化,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
通過水文化的滲透,對水文化的挖掘與傳承,為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靈魂。對本區域內的水文物古跡、水文化遺址以及水文物的保護、挖掘和傳承。將城市的水景觀規劃設計和水文化、水生態有機結合,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水域景觀。加強水生態文明宣傳,豐富宣傳途徑,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動,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水資源保護的積極性。
五、總結
無論是現在還是今后的很長時期,水生態文明建設都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最終目標之一。只有將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貫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始終,才會讓城市變得更好,讓人民更加幸福,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王文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J].中國水利, 2012,(23):33-36
[2] 左其亭. 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 中國水利,2013(4):1-3.
[3] 劉海平. 新型城鎮化內涵探析[J]. 決策探索(下半月),2012(7):31-32.
[4] 孫繼軍,劉海濤. 生態文明視閾下西部城鎮化路徑創新思考———基于重慶市永川區調研分析[J]. 北京農業,2013(27):216-218.
[5] 夏文菊,王慧,管程程. 濟南市水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J]. 中國水利,2014(11):18-19.
[6] 郭水水. 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中國水利,2014,( 03) .
作者簡介:賈蔬鳳(1990—),女,漢族,四川,講師,碩士,成都文理學院,四川省610000,研究方向:生態規劃。
基金項目:成都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重點基地資助;項目編號2018SST-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