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萍
摘要:隨著數字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文化緊跟步伐,讓藝術設計與數字化緊密結合是發展的趨勢也符合各方的愿望和利益,如何結合需要再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并且要與教學相結合。
關鍵詞:數字化;本土文化;動漫衍生品;教學改革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中指出:著力豐富產品供給。促進演藝、娛樂、動漫、創意設計、網絡文化、工藝美術等行業創新發展,鼓勵文創產品開發與經營,拓寬文創產品展示和銷售渠道。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數字化逐步進入到各行各業,走進人們的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發展本土文化的數字化動漫衍生品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應該及時將研究成果與教學改革相結合。
一、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催生藝術設計向數字化靠攏
近年來,隨著近年我國數字化經濟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步成熟,數字化落地應用速度在加快,領域越來越廣,可以說數字化技術逐步應用于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
數字化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藝術領域,首當其沖的就是數字傳媒專業,現在的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了當代各類傳媒的核心技術和普遍技術,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傳媒產品大量涌現。它同時影響著其他的藝術、設計領域。
二、人們對藝術設計的新需求不斷推動藝術設計界的跨界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產品、服務等各個領域的消費要求逐漸提高。即希望有產品的使用功能,又希望有巧妙的創意構思,具有人工智能,這就無形中推動設計的跨界創新,人們已不滿足與一個擺件它只能看,一個工具它只能用,產品屬性豐富,又好看又有“神奇”功能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
如此,我們的設計師必須跨界進行設計,產品設計跨交互設計領域、數媒設計跨平面設計領域……動漫衍生品設計跨數字傳媒領域
三、動漫衍生品設計的現狀
由于中國的動漫行業起步晚,還沒有像美國、日本那樣,具有獨擋一面的實力和地位,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與其他領域的文化衍生品設計被歸屬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簡稱“文創產品”,它是大眾在普遍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后,在精神層面的較為淺顯的追求(非專業)。
文創產品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IP,其次,它的價位是普通大眾能夠負擔的起的,再次,它應該具備產品的屬性和功能,兼具文化性和實用性,最好還有點小創意。
現在市面上的“文創產品”大多是有一個大的IP,即先創作出膾炙人口,引起大眾關注的作品,在把作品的相關形象印在諸如文具、服裝等產品上。
然而,文創產品文化本身固然重要,同時也需要依靠設計者的智慧、技能、知識,加以創意,創作,創造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特別是當文化本身的影響力,認知度不夠的時候,尤其是地方本土文化,此時的衍生品設計,同時肩負著傳播和推廣文化本身的任務,就更需要設計者,千方百計以大眾喜愛的形式包裝文化,從而創造出文化衍生品,售賣文化。
本土文化的動漫衍生產品設計,屬于文化創意產品范疇。它以文化為主要內容,取材于文化,加以動漫形象設計,再將其設計成產品
四、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進行數字化的技術與新形式的探索
縱觀海內外研究現狀,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創意產品開發,已成為發展當地文化、經濟的重要做法。
另一方面,隨著5G時代的來臨,科技必將重新定義文化、經濟,促使文旅產業重新洗牌。如何擁抱數字化并實現彎道超車,是擺在文化創意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對本土文化傳承與傳播并不是簡單的轉換,而需要設計者耗費心思去再創作,讓傳統文化不失韻味又散發出新的魅力,這是對設計者的考驗,也需要市場去檢驗。
五、發展激勵設計教學的改革
把傳統的文化技藝與現代的符合大眾消費習慣的產品相結合是符合時代、國策以及受老百姓歡迎的發展方向,做這件事的核心在于設計者,因而我們需要培養更加具備這種設計能力的設計師,這就需要結合這一研究的教學改革
首先,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扎根研究一定的本土文化和技藝,指導他們搜集一些關于某一本土文化的文獻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簡單掌握一定操作技藝
其次,指導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和提煉,整理出便于被設計與再創作的元素
第三,對整理后的素材進行創作,選擇創作方向,借鑒相關成熟作品,發散思維,繪制多種方案,頭腦風暴,相互評論,選擇修改……最后確定方案
最后,結合產品功能、材質、用戶調查等,修改打磨效果圖,將產品打樣。
總結
本文研究方向符合時代發展、符合國家政策、符合人們現實需要,是十分有意義的研究,另外,在跨專業研究方面,有著一定的難度,這對設計者來說是十分高要求的,之后會著重探索,如何實現跨專業設計的方式方法,一直在這個領域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信息藝術設計_在藝術和科學融合的_臨界點 _師丹青 《裝飾》2019.9
[2]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衍生品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綜述_鄧夢鈴《產業之窗》2020.2
[3]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特點、問題與對策 [J]. 中國經濟報告 ,2019(05):102.
[4]代背景下的新興大眾化設計_郝強 《裝飾》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