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妤

摘要:在這個人人可當發言者的時代,成為媒體記者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傳統媒體記者生存空間遭到擠壓。在傳播方式上,當今新媒體呈現方式更符合年輕人的閱讀喜好,導致傳統媒體的受眾越來越少。本文主要從傳統媒體的角度出發,分析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記者如何應對當今時代要求,在媒體融合上做嘗試,轉變傳統的寫作思維,應對當今讀者對快閱讀的需求。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記者
一、堅持傳統媒體人的從業“自信”
傳統媒體主導發聲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今備受民眾關注的新聞事件中,新媒體影響力已不輸給傳統媒體,甚至有超越傳統媒體的趨勢。特別是這兩年短視頻的火熱,人人都能成為新聞記錄者,隨手拍攝一段視頻,或許就能制造出一個新聞爆點。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在2018年至2019年兩年間,大規模的紙媒宣布停刊,一大批紙媒人面臨新的擇業危機。雖然外部競爭激烈,傳統媒體人還是要重拾新聞自信,順應時代需求,迎接媒體融合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筆者認為,在傳統媒體熏陶下,傳統媒體記者依然有著天然的政治優勢。黨的新聞事業始終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聯系。作為時代的發聲者,無論是通過哪種渠道發聲,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依然要使黨的新聞工作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回應時代要求、引領時代風氣。
實踐證明,主流媒體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上就像是“定海神針”,不僅在多元的思想環境中為人民提供了清晰的價值判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不可否認的是,融合發展是當今世界媒體的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以時代全局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提出要通過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無論媒體發展到什么地步,新聞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聞需求。
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都很強,作為傳統媒體的從業者,要利用自身優勢,轉變固定思維,從自身做起,在新聞的寫作手法上、呈現方式上先進行“融合”。
二、媒體融合真正“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是一個簡單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得益彰,攜手共進。然而,部分媒體在融合發展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筆者實際操作過程中,看過新媒體直接轉載傳統媒體稿件的情況,這些媒體融合,只能算是將兩者嫁接,“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可以預見的是,傳統媒體文字大多“長篇大論”,用詞嚴謹古板,并不符合新媒體閱讀的習慣。
去年,海西晨報與廈門市思明區宣傳部“思明快報”推出了一系列的融媒體產品,從傳播效果來看,也是媒體融合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2019年5月,在第108個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推出了10篇融媒體系列報道《思明好護士 最美style》,一開始就定位為紙媒做深度,新媒體做傳播度。通過紙媒傳播之外,還增加了微信傳播,制作海報、視頻,并開發點贊送花系統,每位市民閱讀完文章后,都可以在網絡上為護士獻花。通過這種互動方式,可以聚民心,走好網上的群眾路線。
2019年8月,海西晨報和思明區宣傳部再次推出《我和我的祖國 我愛我的制服》系列融媒體策劃。這些人物都來自最基層,他們可能是奔跑中的快遞小哥,可能是兢兢業業服務的銀行窗口柜員,可能是安全使命必達的公交司機、滴滴司機,也可能是風里雨里忙碌著的環衛工人,也可能是24小時值勤守候一片家園的保安大哥……以“制服”這個勞動者身上最直觀的標簽為載體,用“文、圖、視頻”的形式,報紙、微信、抖音三位一體的傳播,全面講述勞動者奉獻的點滴故事,傾聽他們追夢路上的辛酸苦辣,感受他們奮斗奔跑最美的身姿。
此次策劃定位準確,在呈現方式上,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討。比如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語言切分開,每名記者都要寫兩種風格迥異的新聞稿件,一篇刊登于傳統媒體中,一篇語言活潑,圖片為主刊登在新媒體中。從讀者角度來看,新媒體并不是傳統媒體的搬運工,無論是閱讀紙媒還是閱讀新媒體,他們所收獲的都是不同的內容。
在視頻制作上,也參考了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方式。記錄一個行業人物時,并不是采用傳統敘事手法,而是用“變裝”的拍攝手法,從一名普通人,瞬間變裝為一個行業,一個時代的參與者,視覺沖擊力強。
如此具有深度、感染力的文字和視覺沖擊力的策劃,從傳播效果來看,幾乎每篇的點擊量都破1萬,在廈門各行各業中都掀起了一陣“制服熱”和“愛國情”。
總而言之,這種全方位、大規模、深層次的媒體融合態勢,已然在這次《我和我的祖國 ?我愛我的制服》策劃中得以呈現。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也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再次被動地深度融合。如2月25日思明快報推送的《一封約哭的家書》,用新媒體表達方式,用家書的寫法,寫出一個區政府對基層工作者的感謝,對醫務人員的感謝,對配合防疫工作的市民的感謝。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這篇新媒體文章閱讀量達到10萬+。
由此可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般信息已不再稀缺甚至泛濫,但思想深刻、見解獨到、能為用戶提供獨特價值的專業優質內容依然稀缺。在優質內容生產方面,傳統媒體擁有專業化的采編人才隊伍、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有著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原創內容生產優勢。
只有利用好自身優勢,了解到每個平臺受眾的喜好,改變傳統的寫作方式,進行內容生產上形式的創新,就能擁有更多的受眾。真正從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為融媒體記者。
三、一個好標題對融媒體傳播的重要性
標題對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奧美創始大衛?奧格威有一句經典名言“如果你的標題沒有吸引到受眾的目光,相當于浪費了80%的廣告費。對于做內容的人而言,你就浪費了80%的精力和時間”。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一個好標題不等于標題黨。但相對傳統媒體的約束來說,新媒體可創新空間會更大,一個好標題對于閱讀量的影響很大。
去年5月1日,思明快報刊發了《抱歉!今天沒有頭條》,把唯一的頭條送給了每一位勞動者。這種文章因為標題變得討巧。
今年疫情期間,海西晨報與思明快報推出了10個街道抗疫《守與望》融媒體系列報道,講述的是疫情期間,思明區10個街道在抗疫中的點點滴滴,有抗疫的堅守,有復工復產的展望。在紙媒宣傳上,依照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標題也中規中矩,但在新媒體標題的創新上,就用了一點“小心機”。街道抗疫類文章,受眾是有限的,每篇文章的標題可謂是費盡心機,如《無需畏懼黑暗,但你要成為光》《火車已經到車站,阮的……》《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這是一種簡單的小情歌》《也許我只能沉默,眼淚濕潤眼眶》……看到這些標題,你是否就有興趣一看究竟了?這些標題其實都來自于歌詞,有當下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也有廈門人熟悉的閩南語歌曲,這些都是符合年輕人喜好的閱讀方式。也許有人會認為標題內容與文章毫無關系,但其實并不盡然,每個標題其實都貼合了街道的特征,且在抗疫期間,標題講點情懷也是無礙的。
這樣本來難以成為爆款的文章,實際傳播過程中,閱讀量的數據呈現也很不錯,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好的標題。
隨著疫情形勢轉好,復工復產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對于輿論氛圍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帶動更多市民重拾消費信心,思明區區長帶頭到商場消費,并通過直播向大家傳播積極的訊號,直播的反響很不錯。對此,思明快報分別推出兩條新媒體產品,《區長帶你去逛街!》《報告區長:今天消費了256元!》,這兩篇推文從形式上看,有點像是區長和市民的一種對話,放在一起看,也別有一番趣味。
此外,利用當下的一些流行語,也是非常適合于傳播的。如有段時間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便陸續生產了《某某十二時辰》等系列文章標題,也非常受讀者歡迎。
現在,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媒體的引導方式就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來表達內容??偠灾诿襟w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傳統媒體記者要擅于用新媒體的語言來取標題,紙媒受到字數限制,標題制定上還是有局限,但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就可以發揮自我的想象,琢磨出不同的標題,相信你喜歡的,讀者也會喜歡。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新聞資訊。雖然傳統媒體具有權威性、專業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的互動性不強、個性化不夠、移動性不強。這使得傳統媒體必須走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道路,每一個傳統媒體記者,無論是否,都要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
傳統的媒體從業者,要盡快從簡單的搬運工,向“相融”轉變,從內容生產上、內容表達上、題目的選取上,下足功夫。若能真正與新媒體“融合”,傳統媒體不僅不會埋沒,而且將會在創新發展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