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斯婷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傳播手段和渠道、受眾的口味和偏好正不斷更新迭代,新聞傳播的全媒體時代早已到來。在全媒體時代,要做好人社新聞,要瞄準內容、把握渠道、創新形式,增強人社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影響力,通過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關鍵詞:人社新聞;全媒體傳播;民生新聞
由于涉及就業、社會保障、技能培訓、人才服務、事業單位招聘、收入分配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內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的新聞(以下簡稱“人社新聞”)是政務新聞、民生新聞中較受公眾關注的一大領域。在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時代來臨的大背景下,要做好人社新聞,新聞記者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從內容、渠道、形式上“三管齊下”,瞄準內容、把握渠道、創新形式,讓人社新聞給受眾帶來“好看”“有用”的體驗,唱響“人社好聲音”,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瞄準內容,確保人社新聞更好看
不管在任何時代,內容都是做好新聞的根本。在全媒體時代,要想做好人社新聞,同樣需要堅持“內容為王”。人社業務工作的六大領域——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社會保障、人才服務、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資收入分配、和諧勞動關系均與“人”有關,關系到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因此,人社新聞在社會上的關注度很高。要做好人社新聞,需要堅持需求導向,傳播受眾最需要的內容。受眾關心的、對受眾有用的,就是新聞記者應該重點關注的。
如何獲取人社新聞的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抓住以下三個要點:
一要勤跑口線,抓住重要政策新聞的出臺。新聞記者要與人社部門的通訊員建立密切聯系,積極主動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集中采訪等活動,密切關注人社部門的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權威發布平臺,及時“捕捉”權威和重要信息,第一時間跟蹤重要政策新聞的出臺發布。
二要善蹭熱點,對關注度高的新聞要及時落地。輿論場上有時會出現一些信息,成為一段時間內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些熱點可能來自國家部委發布的通知,可能來自媒體,甚至來自自媒體、影視劇等。新聞記者可以對這些熱點善加判斷,對符合正確輿論導向和新聞倫理的熱點,經過與人社部門溝通后,可以通過“蹭熱點”做好新聞落地工作。因為有“自帶流量”的熱點,這樣的新聞在全媒體時代也容易成為“爆款”。比如,國家人社部公布本年度養老金上調的消息后,新聞記者可以主動聯系本地人社部門詢問本地養老金調整工作的進展,如果人社部門接受了采訪,就可以寫出一篇受關注的新聞。
三要梳理政策,做場景式、人群式新聞。對政府部門而言,發布內容常是以業務工作為主線進行單點發布,即一項工作(一項政策、一場活動)進行一次新聞發布。但對于受眾來說,他們還需要了解政策發布的背景,同領域、人群相關的政策等。因此,新聞記者可以多嘗試做場景式、人群式新聞,通過特定場景、特定人群的視角,為受眾全面梳理解讀相關的人社政策,讓政策新聞不再“孤立”。比如,在夏季高溫天氣下,新聞記者可以針對高溫天氣下工作的人群解讀高溫天氣勞動保護、高溫津貼政策等內容;再比如,可以從剛來廈門工作的畢業生的視角,全面梳理畢業生可以享受到的各項人社優惠政策,做一篇具有服務性的人社新聞。
二、把握渠道,確保人社新聞隨處見
在全媒體時代,大部分媒體的傳播渠道都不再單一。比如,報紙的傳播渠道不再僅僅是“一張紙”,可能還有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等。多傳播渠道使新聞更容易到達受眾手中,為包括人社新聞在內的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平面媒體的專欄容易培養固定的讀者群體;新聞客戶端的訪談、直播有較好的交互性,可以實現實時互動問答;微博的時效優勢尤為突出,適合發布對時效性要求高的新聞;微信等新媒體推文可以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可以用視頻+字幕的直觀形式抓人眼球……要做好人社新聞,應該深入分析把握不同傳播渠道的優勢,為不同內容選擇最合適的傳播渠道,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在必要的情況下,同一內容也可以針對不同傳播渠道的特點進行二次創作,生產適合不同渠道的新聞產品,增加傳播渠道,放大傳播效果。例如,對人社部門開展高溫津貼發放情況檢查的新聞,除了在傳統媒體的常規報道以外,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高溫津貼政策解讀,還可以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發布高溫津貼政策解讀短視頻,通過多渠道實現廣覆蓋,將人社新聞送達盡可能多的人群。
三、創新形式,確保人社新聞接地氣
全媒體時代下,新聞產品的生產不能再遵循以前的“老套路”。在全媒體時代,一個合格的新聞產品,不僅要有好的內容,表現形式也同樣重要。如果不講究形式或者形式上不加創新,即使內容再好,新聞也很難出彩。因此,新聞記者在創作時,要放下身段,該“高冷”的時候要“高冷”,該“賣萌”的時候要“賣萌”,通過形式創新,實現全媒體時代下的“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新聞產品更接地氣。對人社新聞而言更是如此。在全媒體時代,要做好人社新聞,應該認真研究不同傳播渠道受眾的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將新聞內容通俗化、大眾化,讓受眾看得懂,讓新聞對受眾有幫助。
一要“說白話”。政府部門的政策文件用詞嚴謹,如果直接將內容照搬給受眾,可能會稍顯生硬,使有的人不能完全理解領會。因此,新聞記者需要自己先讀懂吃透人社政策,再使用更加生動的語言甚至是“大白話”,為受眾解讀人社政策、報道人社新聞。
二要“圖表化”。使用受眾易接受的排版形式,綜合運用照片、制圖、動圖、視頻、表情包、H5等多種形式來表現人社新聞、解讀人社政策。通過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使受眾想看、愛看、能看懂。比如,人社部門發布年度工作數據時,可以通過“一圖看懂……”的形式,將數據設計成直觀、生動的圖片或H5頁面,吸引受眾了解人社政策業務。再比如,人社部門推出了社??ㄗ灾瓶C,新聞記者可以通過跟進一位參保人自助辦卡的全過程,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形式,體現自助辦卡的方便快捷,遠比單純文字形式更直觀易懂。
三要“講故事”。由于人社領域新聞大多涉及人,對不少題材,可以將具體某一個人的故事作為案例來解釋政策,通過故事、案例來講政策,比只講政策更有溫度。此外,人社領域有一些新聞涉及個人待遇的計算,如養老金調整可以上調多少錢、參保多少年可以領多少失業保險金等,如果能通過舉例計算,更容易幫助受眾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聞記者應加強并善用全媒體思維,加強全媒體傳播手段的學習,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還應瞄準內容,把握渠道,創新形式,讓人社新聞更好看、更易獲取、更接地氣。
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自媒體的發布門檻降低,人社政策也更容易被一些自媒體誤讀、誤傳。做好人社新聞,用權威、可讀、有用的人社新聞占領主流輿論場,不僅可以宣傳報道人社領域惠民利企政策、舉措和成效;可以為受眾帶來有用的人社信息;可以提升所在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更可以澄清謬誤,傳播正能量,通過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一舉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