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運銓 楊彩燕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迅速,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之一就是土地政策,這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逐一實行后的第三大調控手段。我國當前城市土地供給的相關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影響比較大,通過地區經濟帶動整體經濟,從而促進我國GDP的提高。文章從以往的土地政策制度和經濟增長理論角度出發,淺談當前土地政策基礎上,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的被作用機制。
關鍵詞:土地;經濟增長;作用機制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生產生命活動的源泉。經濟,是人類生命生產活動的產物,是促進一切事物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土地政策是國家基于經濟建設以及前輩研究基礎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政策,那么經濟增長作為全國人民關注的重點,土地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可小覷。深度挖掘國家土地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探究土地元素在未來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影響,為國家制定下一步發展計劃以及進一步加強經濟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一、我國土地政策制度
我國的土地制度歷經多次變革,從建國時期發展至今期間不斷完善。最初的土地改革是在剛建國之后,讓土地制度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并出臺了相關的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國家新形勢的變化使得土地資源得到了保護,但卻由于舊制度的影響產生了其他弊端,非法私占、亂占情況變多,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受到影響,國家資源的合理劃分被波及,土地也因此難以流動發展。
后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發展進入到中國社會主義新時期,從此開始了新一波的改革開放。1988年12月國家修訂《土地管理法》,從此土地資源實現了轉讓、抵押、租賃,讓土地流轉變得順暢,讓國民的土地使用機會增多,促進了人民收入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再后來1998年再次修訂《土地管理法》,并頒布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進一步合理調控了土地資源,2001年《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結合之前的條例制度又更進一步完善了土地市場機制,從此土地流轉使用又增加了新的形式,國家企業、私人等經濟收入得到了全新發展,國有經濟增長也有了新動力。
2020年1月1日對《土地管理法》依據社會形態發展再一次進行修訂,充分結合了我國當前國情,為農用、商用、住宅用地等形式用地做出了新的指示,同年3月份對農村土地確權也有了改變,推行農村不動產登記,實現“房地一體”,且農耕用地保持不變,以實際行動保障基層人民利益。這在經濟增長角度來說,是保障了經濟增長的平穩,保障了全國經濟增長水平的均衡,更是從側面穩定國家GDP。
綜合分析,國家土地政策的不斷革新使土地資源的利用得到了科學發展。土地資源作為國家生產發展的基礎,其在政策制度保護下才能更好的保障國家生產經營活動,促進我國經濟正向增長。
二、土地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土地政策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政策的轉變從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生產力的提升促進了經濟增長。
追溯古今,土地政策的改革讓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實力不斷得到加強。商鞅變法時期的“廢井田,開阡陌”,讓古時的人民實現了開荒種地,自由買賣,提高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這對當時的秦國來講為之后的統一六國打造了良好基礎。再往后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時期就是建國后的“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其中土地所有制重新定義,讓人民擁有更多土地資源,推行富農經濟政策,當基層人民的個人經濟得到有效發展,集體經濟才會更上一層樓,這也是后來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影響因素[1]。
土地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有所體現,這其中“圈地運動”最為著名。當時的“圈地”行為迫使當地人民盡數散失耕地,被大農場、大牧場取而代之,隨之而來的便是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窘迫,眾多百姓流離失所,喪失經濟能力。如此看來,這場“圈地運動”讓經濟建設產生了“缺口”,但實際情況卻是由于土地的流失,讓社會生產活動擁有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為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創造了強國資本。
三、土地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經濟轉型時期,國家經濟發展面臨著加快發展、趕超世界的歷史性任務,所以說土地政策作為掌控國有土地資源利用的核心,參與經濟宏觀調控已經迫在眉睫。因此,現有土地供應量的調配,土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結構的調配,都是經濟增長道路上土地政策改善的必要考慮因素。從宏觀角度來講,現有土地資源在規劃投入使用和開發之前,要結合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保持其可持續發展狀態。土地的實際應用和產業結構在經濟領域的運行,不能直接依靠國家指令,也不能完全自由發展,需要通過對使用土地的稅收、信貸等宏觀措施作為行動指導,讓土地政策發揮積極作用,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促進經濟穩步增長[2]。另外,土地政策與財政、貨幣等政策的結合可以改善某一政策的不足,保障經濟增長周期的平衡性。
經濟增長的調控從土地政策角度分析,離不開土地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發展。宏觀經濟增長最基礎的措施就是國家政策工具協助,通過調節對社會生產活動的所需,降低經濟增長波動幅度,保持增長速度的穩定。土地政策的不斷深入改革,讓國家土地資源的分配和應用發揮到極致,讓人民經濟差距不斷縮小。一方面,基層農村用地沒有太大浮動,農民種地收入仍是平穩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基層人民的經濟水平起碼不會降低;另一方面,城市用地得到了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商業用地、政府用地都進行了更科學合理的劃分,地區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兩者同時的穩定改變了經濟增長失衡現象。
當前社會發展階段,國民經濟健康增長第一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合理利用宏觀調控職能,優化土地資源的同時加強土地建設系統化、全面化。通過促進區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社會產業的跨區域梯度轉移,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保障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四、結語
土地元素對經濟增長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國家土地政策實現了通過平衡土地供給需求掌控經濟增長,這也是在宏觀層面利用政策手段降低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平穩、良好的發展。基于此,用發展的眼光展望未來,我國土地政策仍然需要繼續完善,以保障國家經濟建設穩步前行,國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何怡瑤.中國土地政策與經濟波動[D].浙江大學,2016.
[2]楊璐璐.中國土地政策演進階段性結構特征與經濟發展轉型[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4,3402: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