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中預言:未來的學校會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這可能意味著:學校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孤島”,而將與社會緊密聯系,教育的邊界也將變得模糊,可能真正實現沒有“圍墻”的學校。學習本身將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終身學習。未來,它會存在很多可能,也會存在很多不可能。而在未來,我們老師將要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未來已來,你在哪里?
有人問一位學者,如果教育只能做好一件事,你會選擇什么?學者沉思了片刻,語重心長地說道:閱讀,全部指向閱讀。那如果老師在教育里只能做一件事,你會選擇做什么?我想或許大多數老師會說:指引閱讀。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始終相信,熱愛閱讀的人生一定有未來。學習就是不斷開拓自己的“心智土壤”,而閱讀恰恰就是在培植自己的思維與表達、想象與創造、思考與理解、深度與遼闊……
閱讀與年齡無關。當終身學習的概念已經深深植入每個人的大腦,學習就是一個無關年齡的狀態,而閱讀更是伴隨學習產生的不可割裂的存在。好老師在于如何指引學生有效閱讀,并通過閱讀吸收有價值的養料。閱讀與專業無關。無論你的學生未來想攻關什么專業,想從事什么樣的行業,作為老師,你一定要告訴學生,閱讀是你到達每個領域頂峰的最有效助推器。
一位自身就熱愛閱讀的老師一定會把班級變成一個小型圖書館的樣子。他會推動一群熱愛閱讀的小少年,讓他們能夠自發地、自覺地、自信地擁抱閱讀。他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去關注社會與自然、關心科技與人文、關見詩意與邏輯。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當你為孩子搭建了一個書桌,或許你幫他搭建的還是人生的價值體系。當我們發現一個班級的孩子能夠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時,他們一定是一群可以常學常新,主動擁抱未來的時代型人才。
所以,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你可以靜心來設計教室里的一個角落,那一定是專屬你和孩子的讀書角;如果教育只能做一件事,那一定是閱讀;如果要給教師明確一種責任與使命,那一定是指引閱讀、推動閱讀。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要真正成為一種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