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還是選理,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來臨這句話早已成為過去式。長期的“總分匹配”模式,讓中學教育形成了路徑依賴,加劇了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今新高考的“專業導向”將倒逼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刻不容緩,那么如何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做出最佳選擇成為當下之急。
請你幫我做下選擇
開學后不久,在辦公室門外我發覺一位女生不時來回踱步張望。心理老師的敏銳讓我一下就留意到了她。與她四目相對的時候,一雙惶恐羞怯的稚嫩臉龐迎了上來。
“同學,你有什么事嗎?”
“沒,沒,老師你吃飯了沒,現在有空嗎?”
我立馬將她請了進來。經過詳細的了解,原來高二的她正面臨選科的困惑。不知道自己該選哪些科目,擔心新高考改革后專業志愿的填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老師,我好煩為啥要改革。以前就文理不好嗎?要么向左要么向右。現在,我的腦子一團亂糊,好想有人給我個痛快的決斷!”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深知我的職責不是幫她做決斷而是引導她自己做出選擇。
“高考改革是順應時代應運而生的,說明以前的錄取選拔制度有待改善。”
“哦。”
“你有想過將來想從事什么職業嗎?”職業選擇會考慮哪些因素呢?興趣愛好,家人意愿,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工作環境,發展潛力……
“我……都沒想過……感覺有些職業挺不錯的。”
那你先回去想想,有個大致方向再來找我,并且做個詳細的職業調查。
過一周后,該女生又來了。
“老師,我喜歡律師、考古、法醫……”
這次,我幫她整理了思路,讓她首先對職業選擇因素做個權重排列。然后,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島、MBTI等職業性格測評找出她的優劣勢有個大致方向。接著配合我們開展的生涯規劃課進程進行探索。我相信,不久她就能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如何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
1.生涯理論面面觀
霍蘭德(Holland)六角形理論認為生涯的選擇與調整是個人在對特定職業類型進行認同后,個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他認為多數人的職業類型能被分類到六種類型中,他還按照一個固定的順序將六種類型排成一個六角形模型,據此發展了一致性、分化性、身份認定及適配性四個概念。適配性的高低,可以預測個人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以及職業成就。
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將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試探、決定、保持和衰退五個階段。并認為生涯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循序漸進且不可逆轉的過程,且各個階段都要面對成長、試探、決定、保持和衰退的問題,因而形成“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的循環。中學生活正是探索并嘗試建立職業發展的時期,通過學校各級各類活動及實習工作經驗,進行自我嘗試、角色試探及職業探索,且考慮個人興趣、能力、價值觀與機會作暫時性的選擇,期望通過職業生涯的發展來達到人生發展的目的。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金森明確闡明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或條件: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智謀、局限和其他特征;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所占有的優勢、不利和補償、機會和前途;上述兩個條件的平衡。將主客觀條件與社會職業崗位相對照、相匹配,最后選擇一個與個人匹配的職業。
2.學校如何開展生涯教育
開設生涯輔導課程,以班級德育輔導活動課為主要活動載體,結合各年級德育工作重點以及德育主題月活動,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規劃為主線。以學校適應、自我意識、學習輔導、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生涯規劃輔導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在內的各項綜合素質和探索能力,提高生涯規劃能力為主要目的課程。
(1)認知方面:了解個人發展與生涯規劃的關系及其重要性,認識自我、了解社會與職業、掌握獲取職業信息的方法,制定出短期的個人發展目標,規劃行動方案。
(2)能力方面:統合生涯發展資源、整合信息完成生涯評估、運用生涯決策方法確立生涯目標,落實生涯行動。
(3)情感方面:培養積極、主動的生涯態度與信念,培養生涯規劃的自主責任意識。
根據上述目標,針對高中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和面臨的發展任務,對課程目標做如下分解:
高一年級:以“生涯覺察”為主,包括初高中過渡、認識學校的環境和資源、確定學習目標、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世界以及新課程選課等。
高二年級: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規劃”為主,包括情緒、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培養、自主教育、抗挫折、人際關系、生涯規劃與抉擇輔導等。
高三年級:以“生涯決策”為主,包括升學、就業指導,考前心理輔導、志愿填報、選擇職業初步目標輔導和求職輔導等。
家長可以怎么做
識別孩子的性格、興趣、行為風格和職業傾向。家長們可以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識別孩子的性格類型、平時的興趣愛好、特長、未來的職業夢想等。
認真研究孩子最喜歡、最擅長的科目,因為這樣的科目才容易取得好成績;如果孩子找不出自己最喜歡的科目,至少可以觀察孩子最不喜歡的短板科目是什么,這樣我們就可以相應的用排除法來進行篩選。
例如選物理還是選歷史,一定程度上是確定未來的專業方向是偏文還是偏理,因為大學的學科設置還是有著明顯的文理性,如沒有選擇物理,原則上就無法就讀工科類、醫學、理科類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統計等,包括一些學校對心理學也提出物理或者化學的要求。如果真的不喜歡物理,如果有可能,選歷史的同學仍然可以把化學或者生物當成一門科目來學習,這樣未來在高考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相信通過學生自我探索,學校指導,家長支持,每個孩子都能找到最合適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