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唯然
或許是專職心理教師的職業習慣,口氣柔和、談吐慎重,是薛玲玲給我的第一印象,不知不覺,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小時候,每逢假期跟堂弟堂妹一起玩,不管是給他們講故事,還是給他們輔導作業,薛玲玲時不時就會得到長輩一句稱贊,這孩子,講得真清楚。
高考前,校長來班里做高考動員,薛玲玲向他提了一個問,最近感覺總是睡不好,不知道該怎么辦。很巧的是,那位校長剛好有心理學專業背景。他回答薛玲玲,不要太在意睡不著的問題,越介意可能越睡不著,反而形成惡性循環。睡不著的時候就閉目養神,那也是一種休息和放松。校長的解答讓薛玲玲格外安心。從那時起,她便對心理學有了一份特別的關注,并在高考之后最終選擇了心理學這個專業。
她說:“我覺得自己還挺適合當心理老師的。”
做母親后,共情能力變強了
作為學校的專職心理教師,除了要給學生上必修課以外,薛玲玲還要給學生上選修課、社團活動課、團體輔導課,以及一對一做心理輔導。
必修課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為教學大綱,以課程活動設計為主。由于必修課的課時有限,選修課可以作為必修課的補充,更加深入地向學生介紹心理學相關知識。比如,講到放松,在選修課上就有機會讓學生體驗一些簡單易行的放松方法;或者,說到催眠大家都覺得很神秘,在選修課上就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催眠的原理其實是一種深度的心理暗示,有些人容易被暗示,而有些人沒那么容易被暗示。還可以給學生做一個篩查小測驗,看看誰更容易被暗示,如何積極使用暗示……而社團活動課主要以學生的日常興趣和需求為主,開展專題討論,比如如何解決學習壓力大帶來的焦慮。而團體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比如人際交往問題等等。
從教十三年,薛玲玲的工作量一直很滿。在這個過程中,她陸陸續續斬獲許多國家級、市級優質課大賽的一等獎。所授課程能夠被評為優質課,薛玲玲認為,除了幸運的因素外,或許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課程設計除了追求趣味性,還有突出實用性,要么是基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要么是激發了某方面的潛能,要么是某些優良習慣的養成。另一個就是專業性。課程的設計要以教育學、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為依據,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為出發點。
要說薛玲玲的課堂特色,總結起來可能就是層層推進。她會用一些暖場的小手段(比如,捉逃手指游戲)來讓學生有一個情感被喚醒的過程,也借此機會向大家拋出問題,讓大家對當天的狀態有一個自我覺察或相互覺察。這樣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她不會主動告訴學生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引導他們集體討論,群策群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薛玲玲會為他們做一個匯總,并帶領大家一起練習。這樣一節課下來,不僅學生會有所得,而她自己也會有收獲。
心理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專業,這也就意味著,心理教師的成長周期比別的學科更長。帶著一身理論知識畢業,那只是心理學這條路的起點。之后的漫長歲月,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消化那些理論。此外還需要靠自己的人生閱歷來補充實踐。自從當了母親,薛玲玲就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加能夠換位思考了。若一個孩子有了心理問題,那往往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如果是以往,薛玲玲可能就會直接去跟家長溝通需要做出一些怎樣的改變。但現在的她會更加體諒家長的難處以及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會基于這個家庭的現狀幫助家長發掘一些可以幫助孩子的資源。
與學生的相互陪伴和人生閱歷的增加都帶給了薛玲玲不小的成長與變化。她說作為一名心理老師,必須要用心體驗自己的生命,這本身就是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
做科研讓人不斷改變
只要聽薛玲玲的講座,一定會渾身舒坦,不僅內容深入淺出,張弛有度,她不疾不徐的語氣,干凈利落的表達,還會讓人覺得她自信、大氣,儲備豐富,信手拈來。可她卻說自己曾經是一個不自信,做事缺乏統籌的人。而讓她產生如此大改變的正是跟名師工作室王緯虹、毛明山老師學習,與成員們一起做科研的結果。
工作室剛成立不久,工作室主持人王緯虹老師便要求大家思考每一名成員的自我定位和對工作室發展的設想。此后,王老師讓成員們各憑所長認領任務。有人選擇科研版塊,有人負責后勤保障,當時的薛玲玲認為自己沒有什么特長又想克服不夠自信的問題,于是自告奮勇地承擔起了工作室聯絡員的角色。那時工作室準備出一本工具書。薛玲玲還主動請纓,負責書籍作者的招募、聯絡工作。她模仿王老師日常的做法,廣發“英雄帖”,告訴大家工作室準備為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出一本工具書,幫助他們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消息發布出去,薛玲玲迅速獲得了許多老師的支持與反饋。她最終確定了23名參編者,并和他們一起開始對閱讀對象、圖書定位、書名等信息進行討論。在收集問題、梳理問題的過程中,這群參編老師積極參與、集思廣益,讓薛玲玲深切體會到了自信激發主觀能動性的力量。
有了這一次的體驗,薛玲玲在后來獨自主持課題的過程中就變得自信了許多。當課題申報過程中多次遇到成員老師出現推卸責任、拖延任務的情況時,她也能冷靜地換位思考,覺察或許是老師們缺少相應的方法和技能。她找到大家逐個談心,發現有些老師是從沒做過課題,有人是對自己的研究能力不自信,有人是不了解申報流程……了解到大家的困難,薛玲玲將他們召集到一起,專門給他們做了課題研究與寫作技巧的培訓,幫助他們一起克服了眼前的障礙。幫助成員渡過瓶頸,讓薛玲玲發現了自己的科研及領導潛能,從此變得更加自信。
課題結題時恰逢學校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工作多如牛毛,而家里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小朋友要關懷照顧。一時間,薛玲玲左右為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想到王老師經常鼓勵大家的:“堅持一下,就能扛過去了。辦法總比困難多。”薛玲玲又硬著頭皮開始想辦法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和課題。她專門花了一周時間,記錄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間,發現每天最多工作8小時,多數時間浪費在生活瑣事上。于是,她決定在生活上刪繁就簡,每天擠出3個小時的時間做課題。21天后薛玲玲竟然愚公移山般地如期完成了課題研究的任務。短短21天,曾經缺乏統籌能力的薛玲玲就養成了用記事本安排工作的習慣,就連家里的小朋友都開始學著媽媽用畫圖的方式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了。
做科研不僅讓薛玲玲收獲了自信與統籌能力,還豐富了理論知識,使其更好地為她的教學實踐服務。她在工作與生活中發現問題,提煉研究主題的能力也極大地得到了提升。
其實心理老師就是一個有一定的專業背景的,能夠溫暖地陪伴孩子生命中那么幾年的陪伴者。薛玲玲說:“作為陪伴者,我能做的就是守住寂寞,不斷地增加自己的體驗,擴大生命的外延,用自己的不斷成長來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