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
摘 要: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時代已經悄然到來。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在無形當中受到了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影響,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信息化課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時,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所具備的優勢,滲透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奠定扎實的數學學習基礎的同時,獲得文化層面上的進步。本文主要對于信息化初中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進行的研究,希望能夠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初中數學課堂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初中 數學課堂 信息化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16
伴隨著現代化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逐漸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我們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保障教學質量。傳統文化與初中數學學科之間的碰撞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傳統文化,也豐富了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創新數學學科的教學形式,促進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能力和素養基礎。
一、合理的安排初中數學課堂流程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夠獲取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和傳統文化內容,我們應當結合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針對性的調節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流程。
首先,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課堂導入形式。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學科基礎,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也較小學階段有所進步,但我們仍然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課堂當中。通過趣味性的課堂導入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進行知識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觀看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并借此機會適當的滲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圖形與幾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借助PPT展示七巧板的拼接圖形,借助古老的中國傳統智力玩具讓學生通過觀察與對比了解圖形結構。
其次,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提升數學教學工作的趣味性。對于初中生來說,數學學科難度較大,僅依靠理論知識的學習難以解決全部的數學問題,教師應當尋求有效的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舉例來說,在講解規律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以“楊輝三角”為教學素材,通過有規律的數字組合激發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向學生分享與“楊輝三角”有關的知識,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與之相關的內容,體現“楊輝三角”在數學研究領域中的優越性。在強化學生學習意識的同時,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放松心情。在講解勾股定理這一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隱身于商高就相關的故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勾三、股四、弦五”的內涵。另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三國時代趙爽根據勾股定理相關的內容所創制的“勾股圓方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進行知識探索。
最后,做好課后的歸納和總結,以傳統文化知識為線索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加深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教師還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為學生發布復習任務,引導學生搜索其他與數學領域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鼓勵學生將搜集到的內容與其他學生分享。
二、加強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滲透
1.制作教學PPT
靈活的運用多媒體設備,借助教學PPT進行課程知識的講解,能夠節約教師書寫板書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同時也能夠將教學脈絡以更加清晰明確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制作教學PPT。為了提升教學PPT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將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圖片融入于PPT當中,既能夠起到裝飾PPT的作用,給予學生視覺沖擊,又能夠適當的代入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2.篩選教學資源
舉例來說,在開展軸對稱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分享京劇臉譜圖片或剪紙藝術,讓學生通過觀察這些傳統藝術作品,找出軸對稱圖案的特點。很多時候,靜態圖片展示的內容過于片面,教師還可以運用動圖或視頻等方式更加充分的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獲取學習信息。
3.制定評價標準
以往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對學生所進行的評價多半是圍繞著學生所獲得的學習成果進行的,未能予以學生的學習過程足夠的關注。而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借助在線學習平臺,隨時隨地向學生傳遞學習資料、發布學習任務,學生也可以借助平臺提交數學作業,完成小組練習。教師可以靈活地向學生發布趣味性的教學作業,例如,借助《五雜組》中記載的手勢令,即如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及的猜拳,解決概率問題,引導學生充分領悟傳統文化的價值。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平臺上所記錄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和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予以公平客觀的評價。
三、適當引申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
1.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
對于初中生來說,長期面對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不僅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舉例來說,在進行方程和方程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提出雞兔同籠的問題,由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正確答案的小組派出一位代表負責講解題目。如果其他小組的同學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可以主動與大家分享,提升學生團結互助、共同應對挑戰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更加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2.搜集數學傳統文化信息
目前,在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搜集到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性的教學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外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查找中國數學歷史學家的故事,并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同時也鼓勵其他學生將自己知道的有關中國數學家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通過了解數學家們的研究活動,我們不僅能夠見證中國數學研究領域的發展,也能夠讓學生從中汲取正面積極的精神,形成嚴謹、縝密的思維脈絡。例如,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作為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其作品《九章算術》和《海島算經》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數學研究領域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劉徽所提出的以邏輯推理論證數學命題的方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劉徽花費了一生的時間鉆研數學知識,為數學領域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完善,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對數學研究領域的進步產生了推動作用。對于學生而言,這些勵志、向上的名人故事,能夠提升其對于國內數學領域發展的自豪感,也能夠為其后續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積極主動的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數學教學形式的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數學相互促進,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完備的教學體系,為學生開創更加多元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進步,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府強《傳承·融合·創新——信息化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年。
[2] 馬華《傳統手工藝傳承中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與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年第12期。
[3] 王旖旎《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化教學課堂初探》,《高考》,2018年。
[4] 陳向陽《運用信息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推進德育教育的作用》,《新課程導學》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