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婷婷
摘 要: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寶藏,可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加強兒童的美術素養。因而,教師要積極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實現剪紙藝術在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上的應用,弘揚民族特點,增加兒童的藝術細胞,不斷促進兒童對剪紙藝術的理解運用。并且,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選取適合兒童的內容進行教學,以此不斷培養兒童優秀的道德思想品行,推動兒童的美術素質。
關鍵詞:剪紙藝術 學前教育 美術課程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27
剪紙藝術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比較高,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是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剪紙藝術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使得兒童在美術課堂上也無法進行學習,導致兒童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到位,無法加強兒童的美術素養。因而,教師要積極運用剪紙藝術,結合教學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一、剪紙藝術的概述
在中國發展歷程中,剪紙藝術是一種鏤空藝術,能夠在視覺上給予兒童沖擊,帶來不一樣的內容。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剪紙藝術在民間備受擁護,每逢節日時期家家就會張貼剪紙。并且年輕的姑娘還會買來新鮮的紙張制作自己想要的圖案。同時,剪紙藝術在北方發展較為完善,借助一把剪刀、一張紙表現過節的氣氛,以一種夸張的變形手法凸顯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中成為古老的民間藝術。
二、剪紙藝術在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傳統文化
剪紙藝術在民間發展比較全面,其中表現的思想內容對兒童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剪紙藝術的融入可培養兒童的傳統文化,讓兒童在低年級段就能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進而促進兒童的欣賞能力,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逐步展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增強兒童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二)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民族歸屬感
中國的剪紙藝術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差別,可展現中國濃郁的民族情懷,與歷史、人文等內容緊密相連。為此,剪紙藝術可培養兒童的民族歸屬感,增強兒童的民族信念,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不同類型的剪紙作品,拓展兒童的視野,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發展。
三、剪紙藝術在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一)建立創意協作、互助型教學課堂
學前教育階段不僅需要啟迪兒童的思維,還要為兒童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發散兒童的創新思維。為此,教師在美術課堂上的教育需要結合兒童的實際情況,了解兒童的興趣愛好,激發兒童對剪紙藝術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還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讓兒童彼此協助,共同創造較為完善的藝術作品,加強兒童的團體協作能力,樹立兒童的團隊意識,進而不斷實現剪紙藝術在美術課堂上的作用,構建互助型教學課堂。
例如在學習《人物剪紙》時,教師就需要介紹剪紙的基本內容,讓兒童在基礎理解的過程中觀察剪紙的結構,繼而提高兒童的剪紙能力。首先,教師要以京劇人物、作品人物等內容帶領兒童進行學習,并將單色剪紙、彩色剪紙、立體剪紙的內容進行全面介紹,以此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在課堂內將兒童以前后桌的形式進行劃分,并規定剪紙主題,如“蹲在地上的小姑娘”發揮兒童的創新思維,增強兒童彼此團結協作能力,使兒童通過自由創作感受剪紙的文化內容,進而提高兒童樂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二)提高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1.民族精神的理解
中國剪紙藝術種類繁多,其中包含的文化內容也各不相同,像傳說神話、文學內容等。并且現階段的剪紙藝術同樣包含當前的文化思想,多以表達革命英雄事跡為主體。因而,教師需要在美術課堂上提高兒童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以實際的藝術作品激發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加強兒童的思想文化水平。并且,教師要具體闡述剪紙內容與背景,開闊兒童的眼界,引領兒童逐步向前。
例如在學習《景物剪紙》時,教師就可將具有民族精神的剪紙內容進行展示,逐步提高兒童熱愛祖國的思想,增強兒童對民族精神的理解。首先,教師要將白鳳蘭的《牛耕圖》、蘇蘭花的《三娘教子》、王蘭畔的《大禹治水》等剪紙藝術作品展示在兒童面前,并依據著名剪紙作品樹立兒童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像《牛耕圖》展現了堅定與執著,體現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美德,可以通過剪紙上的內容感受勞苦大眾追求富貴、在痛苦中追求歡樂的心理,以此加強兒童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師可讓兒童自主分析剪紙上的內容,鍛煉兒童的鑒賞能力,逐步提高兒童的美術素養,實現剪紙藝術在美術課堂上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2.傳統道德文化的認知
中國剪紙藝術不僅展現了精神面貌,更是結合當時的情況展現了倫理道德要求。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帶領兒童探索剪紙藝術的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推動兒童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進而不斷加強兒童對剪紙藝術整體宏觀的理解與認識,促進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像在學習人物行為剪紙的不同種類時,教師就要點明其中思想文化內涵,如:攙扶、誠信大講堂等,深入引領兒童走進剪紙世界,感受其中的文化色彩,樹立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剪紙藝術在美術課堂的重要內容。
(三)實現創新與模仿的結合教學
為進一步加強剪紙藝術在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上的作用,提高兒童的美術素養。教師可在具體展示完作品內容后,發揮兒童的想象能力與模仿能力,讓兒童根據剪紙內容進行創新,繼而提升兒童的美術思維,加強兒童對剪紙過程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教師要訓練兒童對剪刀的操作,讓兒童靈活運用剪刀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以此深化兒童對剪紙藝術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鳥獸剪紙》時,教師就可將怎樣剪紙的過程進行說明,而后給予兒童時間進行實踐。首先,教師可展示蛇盤兔、打虎等作品內容,并將基礎的鳥獸剪紙過程進行說明:對折紙張—畫好動物形象—進行裁剪—展開。以此讓兒童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行創作。其次,教師可展現出自己做好的剪紙內容,并給予兒童空間進行創作,發揮兒童的模仿能力。此外,在兒童剪紙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兒童發生危險,教導兒童正確使用剪刀等工具,并對兒童創作的內容進行點評。像兒童裁剪了一個卡通動物后,教師就要以表揚為主增強兒童的自信心,使兒童不斷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剪紙的技巧,繼而加深兒童的印象。
(四)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在學前教育階段,兒童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因此,教師可利用兒童的性格特點在美術課堂上引入剪紙藝術,以此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同時,教師需要依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帶領兒童認識剪紙作品背后的故事,將剪紙內容展現在兒童面前,繼而不斷提高兒童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學習《窗花》時,教師就可在課堂內將窗花的故事進行闡述,以此加強兒童對窗花的理解。如:在揚州城內,有一個叫“花丫頭”的姑娘,每天靠賣窗花為生,在某一天里遇到一個老奶奶,剪紙非常漂亮,于是就拜師學藝,但是老奶奶遲遲不說怎樣剪窗花,終于在花丫頭的努力下,老奶奶給了她一個剪刀,只要想剪什么樣的窗花就可以剪出什么樣,繼而將窗花的剪紙技術保留了下來。以此激發兒童對窗花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將窗花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深化兒童對剪紙藝術的認識,進而提高兒童的實踐能力。并且,教師還要將窗花等剪紙過程進行講解,以基礎的剪紙技術帶領兒童認識剪紙藝術,繼而不斷增強兒童的美術思維,實現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剪紙藝術在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上的滲透可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促進兒童的審美能力。為此,教師要明確剪紙藝術在美術課堂上的重要性,打造創意協作互助的課堂,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加強兒童對民族精神與傳統思想道德的認識,進而不斷提高兒童的模仿能力,增強兒童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楠《淺析小學美術課中的剪紙藝術教學》,《中國新通信》2020年第7期。
[2] 唐豪《小學美術教育的民間剪紙藝術教學應用》,《語文課內外》2018年第27期。
[3] 崔麗明《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剪紙藝術》,《科學導報》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