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采鳳
摘 要: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滲透可以促進小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脈。因此,教師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以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使小學生獲得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語文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 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04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傳統文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鼓勵小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本文主要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傳統文化內涵與當前文化傳承現狀
1.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56個民族創造的文化成就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體現了人類文明。它也是中華民族在千年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命脈。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具特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在數千年來的意識形態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種文化體系。通過各種思想流派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同時也實現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各種優秀文化和意識形態價值的融合。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圣賢給我們留下了文化和精神的寶庫,思想道德教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本質。
2. 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
在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中,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缺陷。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許多人質疑傳統文化的合理性。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傳統文化的影響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小。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繼承并不樂觀。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自然會對任何新事物感到好奇,應該對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是,從小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還沒有實現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就還沒有真正實現小學教育的有效融合。根據相關的統計調查,發現中國許多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非常有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傳統文化教學往往以原文為基礎。小學生無法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鑒于此,從理論上講,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與傳統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搭建起橋梁,能實現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來說,通過語言實踐活動來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就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涉及小學生語言的應用、語言思維的提升,同時也涉及審美能力及對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等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必須要求。
我國當前正處在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的關鍵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給予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我國古代先賢的智慧和價值觀念,蘊含深刻哲理的道德價值觀念,在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小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提升小學生鑒賞和感受美的能力,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的傳統文化
在學校教育中,教材是教育開展的主要工具,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材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鑒于此,要想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主,深入挖掘、梳理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語文教材的高效利用來引導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例如,在我國廣為流傳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則故事不僅將司馬光的智慧、淡定、從容充分體現出來,而且司馬光敢于打破傳統思維禁錮的品質,面對物質和生命能夠進行正確判斷和認知的品質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進行這一課程教學的時候,由于人教版教材屬于白話文,因此教師可以對照部編版文言文教材的內容,讓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文言文進行感受,鼓勵小學生對照兩個版本的課文理解文言文的表達方式,這樣不僅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挖掘,同時也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呈現。
2.以課外拓展為主豐富課堂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中為了實現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有效滲透,實現小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提升,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還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找出合理的切入點,在課堂中展示更多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理解能力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習《司馬光》一課之后,很多小學生會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借此機會,教師可以向學生更多的講述蘊含中華傳統美德的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也可以鼓勵小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小故事在班級上進行分享。例如可以讓學生講述孔融讓梨、刻舟求劍等小故事。通過對這些話題故事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同時也能讓學生擴展閱讀,積累大量知識。而且中華傳統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讓小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讓學會具備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3.以主題活動帶給學生體驗感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安排主題活動,通過活動來積極引導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感受傳統文化的美。例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語文學習后,小學生往往會積累一定的古詩詞知識,鑒于此,教師可以在班級或者學校開展以古詩詞為主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代詩人的裝扮來參與比賽,這樣能夠為學生營造古色古香的情景,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古人創作詩詞時的情形。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開展軟筆書法的練習,軟筆書法藝術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優秀的一種傳統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漢字的正確書寫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生初次接觸漢字,對其字體結構的認識比較少,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筆畫、筆順以及書寫等多種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鋼筆字和毛筆字的練習教學,而且可以針對一些高年級小學生專門開設書法教學課程。尤其是要對毛筆字的書寫練習給予高度重視,毛筆字書寫練習不僅能夠讓小學生的耐心得到鍛煉,同時也能夠讓小學生在認真的書寫過程中充分感悟到漢字的魅力所在,從漢字的每一個筆畫中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基本教學理念,將做學問和做人結合起來,教育學生要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通過這種方式來逐步培養小學生對書法和漢字的熱愛,進而全面提升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得到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小學生本身的知識面非常有限,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也比較淺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家長要對小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帶領小學生共同探索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才能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也能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談永康《培養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探》,《小學教學研究》2019年第1期。
[2] 王悅《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實施》,《品位經典》2018年第3期。
[3] 滕喜紅《多點滲透,整體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礎教育論壇》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