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鑫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小學數學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結晶,有利于豐富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和知識技能。本文探究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夠創設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15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這一點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也有所體現。有很多數學知識是由古代數學家總結出來,從數學例題中也能夠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傳統文化在數學教育中能夠發揮出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一、深入挖掘教材,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涉及意識形態、藝術等多個領域,它的元素幾乎無處不在。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很多題目都能與傳統文化結合。教師可以深度挖掘這些內容,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提高數學水平的同時,能夠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中,有一小節的內容涉及圓柱的體積,其中有一道題目與金箍棒有關,教師可以引入《西游記》,讓學生來了解這部傳統名著。本題是要求根據題目要求學生計算金箍棒的體積,難度不大。教師可以稍加拓展,為學生展示《西游記》中對金箍棒的描寫:“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余長。”教師可以為學生解釋“斗來粗”“二丈”分別是什么意思,讓學生了解這些古代的計量單位。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孫悟空獲得金箍棒的始末,以及金箍棒在孫悟空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參加數學課堂的興趣,還能讓學生了解傳統小說。
二、結合傳統圖形,體會古典之美
越是高級的數學,與圖形的聯系越是緊密。在進入小學六年級之后,學生所學的知識大多與圖形相關。傳統文化則包含了大量數學圖形的元素,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搜集圖片,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美麗圖形。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傳統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圓柱的魅力,推動對圓柱相關知識的教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在傳統建筑中的作用,思考為什么圓柱在傳統建筑中的應用如此廣泛。美輪美奐的傳統建筑比教材中單調的圓柱圖片更有吸引力,教師可以講解傳統建筑的特點時將圓柱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深刻記憶圓柱的知識,還能感受傳統建筑之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三、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發掘傳統文化
學生應當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更多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發掘傳統文化,學生便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了解更多傳統文化。
例如,在進行“比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并在課堂上相互分享傳統文化中應用到的比例的知識。某位學生在預習本節課知識之后,首先聯想到的便是秦始皇兵馬俑,想要知道兵馬俑與真人的比例。這位學生便從互聯網上查找資料,便了解到兵馬俑與真人的比例是1∶1,兵馬俑與真人等高。還有些同學則在書上看到了地圖的內容,便好奇古代地圖是怎樣繪制的。在經過了解之后,學生明白古代是沒有等高線和比例尺這些東西的,古代地圖是根據具體的山川來繪制的,沒有一定的比例。而學生需要將自己搜集到的內容在課堂上分享出來,這樣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深入預習,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發掘傳統文化、結合傳統圖形,體會古典之美、深入挖掘教材,融入傳統文化等策略,開展各類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 葉務蓮《淺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新紀實·學校體音美》2019年第9期。
[2] 楊海霞《淺談在數學課堂上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人文之友》201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