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發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它既能使人繼承優良的傳統,又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利于實現歷史教學的深度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探索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就成為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 傳統文化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19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個性品質逐步養成的重要時期,對其今后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學的需要,而且也可以呼吁全民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運用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初中生正值各種觀念的養成階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可以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良好的鋪墊。具體地說,教師可以利用內容豐富、具有啟迪作用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來引導學生。比如司馬遷所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觀,以及他所提出的“以死為榮,以安為恥”的人生觀,都對后世影響深遠。古代偉人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無疑為他們塑造良好的人格、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創造了可能。此外,通過學習歷朝歷代的更替,從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及時調整治國手段,是對國人的最大影響,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判斷人生,養成愛探索、會探索的優良風格。在向學生講述古代文化、學習先人的高尚情操時,老師可以聯系語文知識,分析各種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高尚思想對于后人的重要教育意義。
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經過五千年的積淀,歷史留傳下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探索知識中蘊含的文化底蘊,組織學生就其中的文化和思想進行交流、探討,從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文化的洗禮。例如,在探索文字由來這一過程中,教師就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不同字體下相同的文字,并讓學生探究文字變化的特點。經過探索,學生發現了文字的規律,由早期較為曲折的形象,逐漸變得平直而簡易,象形程度逐漸降低,使學生從另一角度認識到,文字在社會生活中的發展和進步,從而暗示了古代文化在社會進步中的不斷升華,從而使學生明白,我國的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意義。
三、賞析教材中的文化意蘊
初中歷史課本知識中雖然沒有對傳統文化這一要素進行特殊的論述,但在中國古今歷史中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專題,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良好素材。這些專題片中的許多藝術作品,以其花樣的圖案和精美的文字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除了這些,還有許多富具有個性特征和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比如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都展現了我國繁榮昌盛的藝術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引導學生欣賞、評價這些作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而且對傳承傳統藝術精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充實、活躍歷史課堂等都有積極的作用。比如,我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筑——故宮,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尤其是其木結構的建筑風格更令人贊嘆不已,這一輝煌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人的聰明與才智。與此同時,故宮的建筑風格顯著地體現了皇權至上和等級制度,加快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學科教學中,更方便了學生的理解和吸收,對改善和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各種教學策略,將傳統文化貫穿于歷史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享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中,更加健康、更有活力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隋艷鳳《〈文史結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讀和算》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