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滿秀,平英英
(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給高職護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將影響高職護理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形式和手段的改革[1]。這就要求護理教育者創新教育模式,改變教師“一言堂”或“滿堂灌”的傳統教育方式,讓護理專業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由于醫學知識的特殊性,護理教育者應傳承傳統教學優勢,優化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信息化技術使教學內容更具直觀性,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標準化病人(TSP)是指從事醫療或衛生教育事業者,借助其醫務人員和衛生專業教師的雙重身份[2],通過標準化培訓能逼真地表演病人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將TSP教學法應用于臨床實習教學中,探討教師標準化病人(TSP)結合以問題為中心(PBL)的教學模式在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效果[3],能提高操作技能成績、人文溝通技巧。也有護理學者將TSP應用于婦產科[4]、外科[5]、中醫康復技術[6]、內科[7]等臨床見習或實踐教學。但是目前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
采用信息化技術教學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使高職護理學生的學習觀念逐漸出現了新的主流,即網絡學習、在線開放課程、主動參與問題討論等。高職護理教育者秉承傳統學習觀念的優勢,進一步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新理念,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8]。近兩年來,我院在基礎護理技能強化實訓中采用基于現代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以探究高職護理實訓教學效果。
選擇我院2018級高職護理系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高職護理學生二年級有6個班級,每個班級約50人,平均年齡為(19.33±0.82)歲。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整群選擇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將6個班級進行編號,在隨機數字表中選擇6個隨機數字與6個班級編號相對應,隨機數字最大者和最小者入選,確定護理3班和6班參與研究。根據投擲硬幣的結果,將3班設為實驗組(50名學生),6班設為對照組(52名學生)。
兩組學生實訓前理論和操作成績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描述統計和配對t檢驗,得出對照組與實驗組在實驗前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70,P=0.36),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用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該研究獲得學校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同意,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且被告知在實驗過程中隨時可以退出。
1.2.1 實訓前準備(1)遴選TSP。選擇本學院護理實訓中心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TSP),并對其進行標準化培訓。由臨床護理專家和內、外、婦、兒教研室教師共同探討編寫案例和制定TSP培訓計劃,再由實訓教師通過給定的案例進行情景模擬,最后邀請臨床SP培訓師遴選數位實訓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再進行為期4周的規范化培訓。(2)編制TSP教學案例。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診斷學》和高職護理第四版《基礎護理學》,教師根據護理操作項目結合臨床病例編制了相應的教學案例,詳細描述病人的家庭生活狀態、所表現的神情、疾病進展情況等,最后邀請SP培訓專家和臨床護理專家審閱、修改案例。
1.2.2 具體實施 實驗組:(1)教師使用藍墨云班課發布課前任務,學生觀看護理操作視頻,完成操作流程和操作時語言溝通的內容書寫,觀看操作項目微課。教師使用藍墨云班課發布測試題,用于評價課前任務完成情況。(2)課中教師使用TSP教學法演示操作流程后,學生分組應用TSP進行操作練習,每項操作結束TSP給予評價并糾正學生的錯誤。經過強化練習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拍攝一個視頻,上傳至藍墨云班課讓教師評分、學生互評。(3)課后教師對學生上傳的操作視頻進行評分,學生利用藍墨云班課在手機上進行互評,選出最優視頻,并指定該視頻中的操作者為此操作項目的小教師,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小教師指導下繼續鞏固操作流程。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師主講理論知識后,由主講教師在模型上演示操作,學生在模型上練習操作。
1.3.1 理論和操作考核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護理實訓后,進行集中理論考試,操作考試由本人抽簽決定考核項目,教師對兩組學生的操作參照相同版本的考核標準進行打分。
1.3.2 問卷調查 護理實訓課后通過掃描二維碼對TSP和實驗組學生針對本實驗教學法進行問卷調查。網上作答有效問卷102份,有效率為100%。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相關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顯示,兩組在實訓前的理論和操作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訓后實驗組的理論成績及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幫助,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表1 兩組護生實訓前后理論和操作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實訓前后理論和操作成績比較(±s,分)
組別n 理論 操作實訓前 實訓后 實訓前 實訓后實驗組對照組50 52 tP 70.78±6.13 71.29±7.32-0.379 0.705 83.36±4.58 80.40±4.63 3.243 0.002 68.74±7.68 70.10±7.10-0.927 0.356 80.30±7.62 74.67±8.09 3.611 0.000
扮演教師標準化病人的教師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調查問卷,經分析可以看出,教師都對這一教學模式非常感興趣,并且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嘗試。有87.5%的教師愿意成為一名TSP;62.5%的教師認為雖然學生在練習時感覺到疲勞,但是仍然能夠接受2~3位學生繼續進行練習操作;有50.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學生練習操作的整個過程耐心程度是一樣的,不存在差異。100.0%的教師都認為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臨床護理實踐技能的提高。實驗組學生練習操作后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完成調查問卷,經統計分析該問卷可以看出,學生都對教師的表演比較滿意,且對這一教學方法非常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希望今后的實訓課采用教師標準化病人進行練習操作,但是學生對教師標準化病人的信息掌握不多,實驗組也有學生認為教師標準化病人和真正病人還是有區別的,見表2。

表2 實驗組對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的評價[n(%)]
由于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學習醫學和法律知識的途徑多樣化,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也隨之增強。同時臨床實踐教學資源存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校學生進入臨床實踐學習的次數和效果。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應用于基礎護理實訓,沒有對病人構成威脅或發生侵權行為,也不存在臨床實踐單位不配合、病人抵觸等困難[9]。
在護理實訓教學中,學生在面對模型人或者是自己的同學作為模擬人操作時,會不假思索就開始練習,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對病人的評估、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實驗組學生在課前通過藍墨云班課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項目的微課,在面對穿著病服的TSP時能很從容自信地與其進行溝通,面對TSP的不配合能耐心解釋,對“家屬”提出的問題都能從專業角度進行回答,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和臨床思維能力。實驗組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碰到一些難題時,會主動詢問教師應如何應答,也會在操作結束后的學生討論中被問到問題,從而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和培養臨床思維能力,而對照組學生卻不會提出類似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護理實訓教學是基礎護理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主要途徑。本次實驗對象是三年制高職護理二年級學生,他們經歷高中教育,有一定知識基礎,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基于此背景,應用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理論講解模式。研究表明,實驗組學生教學滿意度、考核成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較好地實現了高職護理實訓教學目標。
采用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醫院的工作環境,學生樂于接受,激發學習興趣。作為TSP的實訓教師也增強了工作熱情,進一步提高了自身教學能力。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本次實驗中部分學生面對TSP會感覺到害怕,不能及時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甚至無法進行后面的操作,這就耽誤了其他學生練習操作的時間,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提供給學生資源豐富的信息化技術,加強課前預習,以便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練習。由于人力、時間等資源有限,本次參與TSP教學法的實訓教師較少,每位TSP基本接受3位學生完成操作就會感覺到疲勞,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有可能影響后面學生的練習效果。因此,基于信息化技術的TSP教學法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還需廣大護理教育者共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