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良琴,羅夢娜,林嘉琪,肖繼紅,李 菲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醫學人體三維重建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各個領域。在計算機上構建人體三維立體結構圖像,為各項人體研究的開展以及人體解剖學教學提供形象而真實的三維模型[1]。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可視化的教學設備。混合式教學是指在傳統課堂教學運用視聽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教學手段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2]。
解剖學是高職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好醫學的基石。解剖學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只有掌握了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臨床表現等,學生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才能進行準確定位,給予正確的護理評估。解剖學課程專業詞匯多,且知識抽象不易理解;高職學生原先的基礎薄弱,面對抽象的人體結構,常手足無措;解剖學課時數相對較少,課程內容多、知識點抽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應考慮并積極探討解決的問題。我校在解剖實驗課程中采用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進行教學,維薩里3D軟件能將解剖學中抽象的人體結構轉換成模擬人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其結構。采用職教云能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進度,課前、課后可以反復學習,加強對重點知識的鞏固,現將我校教學實踐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高職護理(14)班共5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6名,女生48名;年齡 17~19歲,平均年齡(18.19±0.76)歲。對54名學生采用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進行胃大體結構的實驗教學。
教師使用“十三五”規劃《正常人體解剖學》教材進行備課,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制作教案、講稿、PPT等教學資料。線上教學資料準備:明確教學目標,使用錄屏軟件制作“胃的微細結構”“食物在胃中消化過程”等重要知識點的視頻,時長3~5分鐘。引用職教云中的微課、電子圖譜、視頻、PPT等,課前設置案例分析。將所有教學資料提前一周上傳職教云平臺,讓學生針對性地進行預習。教學軟件準備:要求學生用手機下載維薩里3D解剖軟件和職教云App,供學生線上預習。線下課堂教學準備:實驗室配有高清3D數字化電腦,1臺教師電腦,教師電腦可以投屏和控制學生電腦,6臺學生3D數字電腦,任何學生均可在電腦上查看教學資料。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胃大體結構的理論知識梳理一遍,對照維薩里3D軟件的圖片講解胃的形態、胃的位置與毗鄰、胃壁的構造等,在教師電腦上拖動鼠標對胃壁的構造進行放大、旋轉,教學生學會從胃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角度進行觀察,使學生對胃的結構形成三維立體認知。此外,維薩里3D軟件對標本的重點結構有英文發音,通過軟件的學習,學生可以高效學習相關器官解剖結構的英文發音,實現雙語教學目標。
學生在課前預習教材,觀看職教云中的視頻、圖片、思維導圖等學習資料,還可打開維薩里3D軟件進行胃大體結構的數字化虛擬學習。使用維薩里3D軟件可以實現胃解剖結構的推進式學習,比如學習“胃的形態”,在維薩里3D軟件中可看到胃的整體結構,從上下、左右、前后各個方位對胃的形態進行觀察。若學生想觀察胃某一位置的細微結構,可用手點擊該處位置進行放大、縮小、旋轉等。此外,該軟件還有雙語功能,學生用手點擊某一處,屏幕端即顯示該位置的中英文名稱,選中某一部分會標記不同顏色,方便學生進行胃結構的分區,同時下方還會出現該位置的相關介紹,在觀察胃大體結構的同時也能記憶其位置和功能等知識點。學生在了解胃毗鄰器官時,需要退出胃的大體結構模式圖,進入人體整體模式圖,即可觀察胃周圍的器官,如胃的右側與肝左葉相鄰等。在看到人體整體圖像時,學生會看到頭部圖像的口腔、食管等,當看到這些器官會聯系食物從口進入胃的消化過程,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這種人體整體圖像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思維。
討論分為線上和線下討論兩部分,維薩里3D軟件設有評論區,學生對學習有疑問,可進入評論區進行留言,教師隨時進入評論區查看學生留言,及時進行解答。線下由學委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將全班分成9個小組進行討論,1~3組的討論主題為“從胃的形態結構看其消化功能”;4~6組的主題為“胃的黏膜結構與胃炎的聯系”;7~9組的主題為“從胃的解剖結構看胃潰瘍的發病機制”。討論結束,每組派出代表分享其討論結果,小組討論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做到以問促思,以思促學。教師給予點評,糾正不妥當之處,對于正確的討論結果給予表揚,最后進行課堂小結。
學生在課后填寫解剖學實驗指導練習冊和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教學效果評價表。
經批閱解剖學實驗指導練習冊,全班54名學生均能準確描述出胃的位置和形態,92%的學生能準確填寫胃大體結構,包括賁門、胃底、胃小彎和幽門等,有3名學生的練習冊上“幽門”標記錯誤,有兩名學生“胃底”標記錯誤。從實驗指導練習冊的批閱結果看,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的學習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

表1 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教學效果評價[n(%)]
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學習能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解剖學是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解剖學中有大量的形態、組織結構描述,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會感覺乏味、枯燥,學習興趣不高,從而影響教學效果[3]。因此,在解剖學教學中需采用新型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維薩里3D軟件以逼真、彩色、三維立體的圖像顯示人體解剖結構,使人體結構更加形象逼真。職教云教學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基礎、短小視頻為載體,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視頻,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5],能極大提高課堂效率,滿足學生信息化學習需求。
傳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一般采用教師講授理論課,學生觀察標本的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學習,課堂上教師無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想法。而使用維薩里3D軟件教學,教師在評論區可查看每一個學生的留言,對學生的疑問及時進行解答,可避免個別學生因膽小不敢提問等。傳統解剖實驗室使用福爾馬林保存標本,存在成本高、氣味刺鼻、影響師生健康等問題,通過網絡虛擬解剖微課、慕課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改善學習環境。此外,學生學習時間和地點更靈活,學生可以合理分配時間[5-6]。
在維薩里3D軟件基礎上進行虛擬解剖教學,學生在手機端或電腦端通過鼠標、軌跡球隨意平移、旋轉和拉伸對胃大體結構進行觀察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學生均認可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學習能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學習,逐漸養成懶于課前預習、懶于查找資料、懶于獨立思考、不會自主學習的習慣[7]。且傳統課堂中,學生缺乏動手和自主學習機會,缺乏反思和探究機會[8]。與其他非醫學專業相比,醫學生專業課程多、課后作業多。解剖學課程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多、醫學術語多、解剖結構較抽象,如果僅停留在課本教學,學生難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且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可職教云聯合維薩里3D軟件學習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