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瑜,楊 芳,張旭紅
(天水市婦幼保健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產后婦女由于在孕期和分娩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往往會出現一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相關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后婦女的生活質量。選擇在本院產科門診復查的1 426例產后婦女作為調查對象,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掌握區域內產后婦女相關問題的發生狀況,進而追蹤相關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為進一步做好婦女群體保健工作提供依據。
選擇2018年10月12日—2019年4月12日期間在本院產科門診復查的1 426例產后婦女作為調查對象,年齡范圍在16~43歲之間,平均年齡27.6歲;其中≤30歲1 140例,≥31歲286例;第1胎分娩者924例,≥2胎分娩者502例;自然分娩1 012例,剖宮產414例。
1.1.1 納入標準 正常分娩后或剖宮產術后的產婦;復查時間在產后31~150天之間者;愿意參加該研究者。
1.1.2 排除標準 流產、引產后復查的婦女;雙胎妊娠者;有其他嚴重疾病,如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較嚴重的外傷等;既往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史者。
本研究采取橫斷面調查,通過現場一對一問卷調查與專科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對產婦一般資料及相關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工具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產婦一般情況(如年齡、胎次、分娩方式)、新生兒出生體重和影響產婦生活質量的一些常見問題。最后,課題組從中篩選出7類問題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采用SPSS20統計軟件對錄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有1 426例產婦接受了調查,發生相關問題者1 123例,產后婦女相關問題發生率為78.75%。按照各類問題發生的百分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腰疼、便秘、乳汁淤積、惡露不盡、壓力性尿失禁、焦慮、腹直肌分離,見表1。

表1 1 426例產后婦女相關問題發生情況統計
2.2.1 不同年齡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
2.2.2 不同分娩胎次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不同分娩胎次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
2.2.3 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
2.2.4 不同新生兒體重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不同新生兒體重產婦產后相關問題發生情況比較
調查產后婦女相關問題的目的是盡可能早發現有相關問題的個體,使這些婦女得到早期干預,促使其盡快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有研究資料表明:產后腰疼發生率高達50%~80%,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30.5%,乳汁淤積發生率為30%,產后便秘發生率為26.6%,惡露不盡發生率為13.75%,焦慮發生率為5%~13%,腹直肌分離發生率為3%。產后問題發生的原因較復雜,根據文獻報道,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產后腰疼可能與產婦自身生理特點、分娩方式、胎兒狀況及腰肌勞損等有關;壓力性尿失禁可能與盆底神經和肌肉受損有關;乳汁淤積可能與產婦乳頭異常、喂養姿勢不當、未及時排空乳房及心理因素有關[1];產后便秘可能與產婦胃腸功能減弱、腹部肌肉和盆底組織松弛、飲食結構不合理和活動受限有關[2];產后惡露不盡可能與各種原因導致的子宮復原不全有關[3];產后焦慮發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可能與產婦體內激素變化、社會心理狀況、身體狀況和遺傳因素等有關;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發生通常是腹壁情況、多產和妊娠時造成子宮過大以及各種情況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結果說明,區域內產后婦女相關問題的發生率比較高,應該引起醫療保健人員的高度重視,在進一步擴大調查面、掌握更加翔實數據的同時,要積極開展相關業務,為產后婦女提供相應的康復服務。從7類問題的排序來看,腰疼、便秘、乳汁淤積、惡露不盡的問題雖然排在前4位,但這些問題如果能及時進行干預治療,會在短期內得以解決,而壓力性尿失禁、焦慮和腹直肌分離等問題雖然排序靠后,但其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如不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將會給產后婦女帶來身心方面的痛苦,甚至長期困擾她們的生活,因此,要重點關注,力爭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對產后問題的影響因素從產婦年齡、分娩胎次、分娩方式和新生兒出生體重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腰疼、便秘、焦慮和腹直肌分離問題的發生在各組相關因素間比較均無差異性(P>0.05),但壓力性尿失禁、乳汁淤積和惡露不盡問題的發生在各組相關因素中比較,部分有差異性(P<0.05)。其中對產婦產后康復影響較大的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31歲年齡組高于≤30歲年齡組,≥2胎組高于1胎組,自然分娩組高于剖宮產組;乳汁淤積的發生,1胎組高于≥2胎組,自然分娩組高于剖宮產組;惡露不盡的發生,剖宮產組高于自然分娩組。可見,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與產婦年齡、分娩胎次等因素呈正相關,至于自然分娩組高于剖宮產組的原因,可能與陰道分娩者在產程中相應肌群受到壓迫,影響其功能所致。乳汁淤積的發生1胎妊娠高于≥2胎妊娠組的原因,可能與產婦缺乏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能有關;自然分娩組高于剖宮產組的原因,可能與產婦飲食、活動和休息等有關。惡露不盡的發生剖宮產組高于自然分娩組的原因,可能與產婦下床活動受限影響子宮復原有關。
調查產后婦女相關問題,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早期發現產婦個體所存在的問題,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幫助產婦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調查研究可以了解區域內產后婦女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為開展群體保健提供參考依據。對于產后婦女個體,我們的干預措施是:針對腰疼、便秘、惡露不盡等問題,采取產后康復治療儀對應的治療項目進行干預,療程根據個體情況而定,并建議產婦通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等措施配合進行康復。針對乳汁淤積問題,加強婦女產前培訓,提高其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掌握哺乳技巧,同時哺乳期合理飲食[4],在乳腺疏通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乳房局部手法按摩、利用電動吸奶器或人工擠奶排出乳汁并進行母乳喂養指導等辦法解決問題。對于壓力性尿失禁、腹直肌分離等問題,先進行產婦盆底功能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電刺激及生物反饋治療,配合凱格爾運動訓練和手法按摩等措施進行干預。對于產后焦慮,這類產婦往往合并產后其他問題,在及時解決其他問題的同時,首先,做好婚前檢查,使孕婦在婚前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有所了解,并從中獲得相關的衛生保健知識,樹立起正確的生育觀和良好的健康行為[5];其次,責任護士應一對一與產婦進行溝通,給予積極的心理疏導,并通過微信等方式建立長期交流渠道,適時進行宣教指導和情感支持,定期電話隨訪。對于產后焦慮癥狀較嚴重者,則建議產婦到專科進一步診治。對于產后婦女群體保健,提出的干預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結合義診、社區服務、健康扶貧等活動進行大力宣傳,使廣大孕產婦及其家屬樹立科學的產后康復理念,充分了解適時進行產后復查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療保健人員做好產后復查和相關問題調查研究工作。其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傳播康復知識與技能,讓更多的產后婦女了解科學康復的方法,積極參與到自身康復的全過程中。再次,各級醫療保健部門要積極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等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完善相應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讓廣大孕產婦充分接受孕產期營養指導、科學坐月子、科學育兒、產后恢復以及心理疏導等系列保健指導和康復服務,從而樹立全新的孕產期保健意識,了解影響產后康復的相關因素,并適時進行干預,最大限度地促進產婦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