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影 孫楊
摘 要:清末有志之士認為農業盛則國富、農業衰則國貧,因此試圖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農業科學,振興中國農業,使國家富強。在引進西方農學之時,也依舊采取了“取道日本”這一做法。羅振玉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農業協會——農學會和第一份農業??掇r學報》,《農學報》的主要內容后來匯總成《農學叢書》出版發行?!掇r學報》和《農學叢書》中大半內容譯自日語,這種由日本引進西方農業技術的做法在清末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推進作用。
關鍵詞:清末;農業近代化;農學報;農學叢書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1-003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9 ? ? ? ? 文獻標志碼:A
中國是農業大國,在漫長的歷史中,雖然各個朝代不斷對農業耕作方式進行改進,但傳統的封建小農模式一直未被打破。中國傳統農學包括各種生產工具在宋元時期已基本定型,明代少有發明創造,清代主要是繼承、總結和引進。到了清末,中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仍舊是以個體手工勞作為特征、以家庭經營為形式。與西方實驗農學相比,中國傳統經驗農學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下,亟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農學技術。
1? ? 清末農業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在鴉片戰爭之前,就有零散、小規模的西方先進農學傳播,到1840年以后,一部分受西學影響較深的知識分子看到了學習西洋農業技術的必要性。魏源曾說:“(西方)農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以機關,有如驟雨[1]”。鄭觀應提出應該派人到“泰西各國講求樹藝,農桑、養蠶、牧畜、機器、耕種、化瘠為肥,一切善法[2]”。但是當時的清政府熱衷于洋務運動,企圖通過訓練軍隊、興辦產業來謀求自強,對于學習吸收西方先進農業技術并不重視。
在洋務運動失敗之后,中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把目光從學習西方的軍事領域轉向經濟領域。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發展工商業的基礎,是國家強盛興旺的前提。他們深刻認識到,要振興中國的經濟,必須首先振興中國的農業。1895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就提到學習西方近代農業的必要性:“外國講求樹藝,城邑聚落皆有農學會,察土質,辨物宜,入會則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優劣,而旌其異等,田樣各等,機車各式,農夫人人可以講求,……地大物博,但講之未至,宜命使者擇其農書,遍于城鎮設為農會,督以農官,農人力薄,國家助之[3]”。
清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實行農業近代化的迫切性,1898年光緒帝曾幾次發布關于推行農業變革的上諭,要求各省“皆設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農報,購農器[4]”。
一時間,學習西方先進農學成為共識,社會上興起了重農思想。有識之士開始建立起專門的農業機構,組織農會,建立近代農業教育制度,創辦農業科技期刊和出版發行農業書籍等,學習西方先進的農業技術。這些來自西方的農業方面的譯書帶來了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對中國農業的近代化起到了關鍵作用。
近代農業具體是指“由手工或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由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由自給自足生產向商品生產轉化的農業”,近代農業的出現標志著農業中一次新的革命的開始[5]。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的農業技術、設備和高產優質新品種,逐步實現了農業近代化。因此清末在引進西方農學之時,也依舊采取了“取道日本”這一事半功倍的做法。
2? ? 日本近代農業的發展經驗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地少人多的國家,其農業耕作在古代曾經受到中國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農業一直維持著傳統的封建小農模式,農民在分散的土地上用傳統的方法耕作,生產效率低下。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政府實施了“殖產興業”等一系列的“富國強兵”的措施,減少農民稅賦,從歐美積極引進農業機械,試圖推行“大農場經營方式”。最早出洋考察的日本政府官員和應聘來日的外籍專家,對于日本的農業現狀并未進行深入調研,而是對作物、牲畜品種和農具,以及各級農業學校、農業試驗推廣機構等一律照搬、模仿。這種生搬硬套的做法忽視了日本農業特色,故未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
為了系統地引進西方農業科學,1872年日本政府在東京設立了北海道開拓使學校。該校1875年移至北海道的札幌,翌年改稱札幌農學校,這是現在的北海道大學農學部的前身。1874年日本政府在東京內藤新宿的農事試驗場里設置農事修學場,1877年7月建場,同年底遷到駒場,次年1月在明治天皇參加下舉行了開學典禮,改稱駒場農學校,后來的東京大學農學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兩個農學校最初也是照搬英國的農業經驗,脫離日本實際,效果甚微。后來德籍教師研究分析日本農業的具體情況,根據日本農業特色教授農學知識,編寫了相應的教材,培養出玉利喜造、橫井時敬和酒常明等優秀的畢業生。這些人后來都曾多年在東京大學任教授,成為日本近代農學的奠基人。
到了20世紀初的明治末期,經過30多年的探索,在總結傳統農業和吸收西方農學的基礎上,日本形成了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技術體系,但是勞動集約和土地集約的特點還是保留了下來。畜力的推廣克服了淺耕的弊端,化肥的施用改變了少肥的缺點,而高產耐肥和耐寒抗病新水稻品種的選育成功,不僅把水稻生產的北限推進了很遠,而且還因適應以水稻為主食的生活方式而受到日本農民的普遍歡迎。
應該說,日本農業的近代化道路比較曲折,經歷了盲目照搬西方經驗的失敗過程,在之后的摸索中才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明治時期日本引進的西方農業科學技術,給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活力。盡管當時農業生產還處于使用人畜力和簡單農具的小規模經營狀態,但已逐步形成深耕、密植、多肥的以水稻栽培為主的技術體系,后來日本農業技術就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下來的。
中國與日本同處東亞,日本的水稻種植技術以及日語中廣泛使用的漢字等均傳自中國,再加上兩國之間的民俗相近,種植的農作物也相同,因此清末一些知識分子意識到直接從日本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不失為力省效速之舉。
3? ? 上海農學會與《農學報》《農學叢書》
在清末,率先提倡并身體力行地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農業科技的第一人是羅振玉(1866—1940),他是中國第一個農會和第一份農學報的創辦者。羅振玉可謂晚清的傳奇人物,在國學、考古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還是拯救敦煌遺書的首要功臣。
羅振玉是現代農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其在農學方面作出的貢獻不亞于其在考古學、國學方面的造詣。他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農業落后停滯的根源在于農為邦本但文人卻不愿務農或是研究農業,屬于“有農事而無農學”的狀態。他通讀了中國古代農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授時通考》之后,又讀了歐洲的農書譯本,意識到中國農業與西方現代農業之間的差距,萌生了農業強國的念頭。
1896年,羅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務農會”,后改稱為“農學會”(又名“江南農學會”),搜集翻譯外國農學著作,其會刊為《農學報》。該學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農學學術團體,創刊于1897年的《農學報》是中國第一家農業刊物,為農學會的機關報刊。該刊前后發表了有關國外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譯文或農學教材共1 151篇,其中有很多是譯自日語。
對于創辦宗旨,羅振玉如此論述到:“念農為邦本,古人不仕則農,于是有學稼之志,既服習《齊民要術》《農政全書》《授時通考》等書,又讀歐人農書譯本,謂新法可增收獲,恨其言不詳,乃與亡友蔣君伯斧協商,于上海創辦學農社,購歐美日本農書移譯,以資考究。……以丙申(1896)春至上海設(農學)報館,聘譯人譯農書及雜志,由伯斧總庶務,予任筆削,戊戌冬伯斧歸,予乃兼任之,先后垂十年,譯農書百余種”[6]。由此可見,農學報提倡新農業,主要從歐美和日本的書刊雜志中選譯與農業相關的新技術和先進經驗,以期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農學報》開始為半月刊,自第19期起改為旬刊,所設欄目有公文、西報選譯、東報選譯、各省農事、中西文璧合表、古籍調查、譯述、專著等。《農學報》初期專聘了藤田豐八、田岡佐代兩名日本人做翻譯,后來就直接交給他們主持管理?!掇r學報》前后持續了9年,共出刊315期,刊發了大量與農業相關的文章和譯作。
從《農學報》的內容來看,大致為3類內容。一是各省農業信息,即各省關于農業方面的奏折、文件以及官廳發布的有關農業的章程規劃等。二是農事類,各地的農事消息等。三是譯文類,即“東報選譯”“西報選譯”這一欄目,主要是從東西洋農業報刊上選譯的文章。
據學者朱京偉研究,《農學報》刊載的文章幾乎都是介紹外國農業技術的譯文,其中譯自日語的譯文達到80%以上[7]。對《農學報》刊載文章的譯者進行調查發現,既有日本譯者,也有中國譯者,常見的日本譯者有藤田豐八、吉田森太郎、川瀨儀太郎、古城貞吉、山本憲、田谷九橋等人,常見的中國譯者有樊炳清、林壬、沈纮、羅振常、王國維、徐繼祖、陳壽彭等人。
翻閱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收藏的297期《農學報》,對譯自日語的文章進行統計,共計有534篇,平均每期1.8篇。按此比例推算,如果加上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缺刊的18期,《農學報》9年間刊載的譯自日文的農業科技文章大約在566篇左右?!掇r學報》所譯的日文農業科技文章涵蓋了當時農業理論與實踐的最新成果。
《農學報》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完整的西方農學體系經由日本引入中國,系統地介紹西方農學知識,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農學領域的所有門類,還把物理、化學、氣象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運用于農業生產,推進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在《農學報》每期最后均附有外國農書譯文或是轉載我國的古農書。這些附文涉及面廣、內容龐雜,由于文章都比較長,經常分幾期才能登完。這種附在期刊后面的編排方法,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所以日后羅振玉等將這些附文單獨匯編成冊出版,這就是《農學叢書》。
《農學叢書》總共7集,刊登了235篇文章,總字數645萬字,其中譯自外國農書的文章達152篇,占總數的64.6%。而在這152篇中,譯自日文的文章有134篇,占譯自外國農書部分的88.2%[8]。這套叢書涉及農業政策、科技、經濟、教育、法規等,反映了西方各國的農業科技水平,為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4? ? 結束語
農業學刊作為有規模地傳播西方先進農學的利器,傳播內容具有系統性,其影響也具有廣泛性?!掇r學報》和《農學叢書》作為中國第一份農業期刊和系統農業叢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日本農業的近代化道路比中國早30年,經歷了盲目照搬西方經驗的失敗之后,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清末文人志士試圖通過翻譯來自日本的農學文章,傳播科學務農的理念與精神,快速實現中國農業的近代化?!掇r學報》和《農學叢書》中雖然有通俗易懂、容易操作的文章,但也有不少文章偏于理論介紹,對于常年在田間耕作、識字率并不高的中國農民而言,恰似“陽春白雪”,減弱了其對農業實踐的指導作用。毋庸置疑的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農學報》和《農學叢書》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參考文獻:
[1]魏源.海國圖志(卷五十一)[M].馬經編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綱.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鄭觀應.盛世危言[M].曹岡主編.中華大方略全書盛世危言.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白壽彝.中國通史:第1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曹幸穗,柏蕓,張蘇,等.大眾農學史[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5]農業經濟詞典條目選登[J].農業經濟問題,1982(6):63-64.
[6]周肇基,倪根金主編.農業歷史論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7]朱京偉.中國對日本植物學用語的接納——以20世紀初期的中國資料為中心[J].明海日本語(第7號),2002(3):71-100.
[8]林更生.《農學叢書》的特點與價值[J].中國農史,1989(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