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鷗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迎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充分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能夠保障農村金融實現健康發展目標,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奠定堅實的金融基礎。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提出對策進行改善。論述了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應遵循的原則,分析了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1-016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35? ? ? ? 文獻標志碼:A
1? ? 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1? ? 全局性
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農業現代化的支持,還需要農村繁榮穩定的環境。因此,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不應該局限于區域金融以及產業金融,要樹立全局觀。從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情況來看,金融并不是影響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世界農產品市場正在全面融合,農產品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將越來越高,農業相關的風險也將隨之提升,對資金融通、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
1.2? ? 符合性
建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結合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充分探索能隨著農業農村發展變化而自動調節的適應機制。對于農村金融體系來說,需要發揮自身在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中的優勢,確保各類金融形式之間形成競爭與合作的體系,激發金融機構的創新性,使其能夠結合國情以及地方實際情況推出更多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金融策略。對于農村金融管理來說,現有的管理架構已經不符合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需求,需要將管理重心逐步下移,探索管理模式與層次結構之間的合理性,以便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1]。
1.3? ? 防范性
在建設與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以此為基礎,對金融制度進行創新。風險不僅會對地方經濟的穩定產生影響,還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從實際情況看,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也帶有一定風險,可以采用“試點+推廣”模式逐步完善金融風險防范策略。這樣有利于提高相關人員創新金融制度的積極性,突破傳統體制的約束,為農業農村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與產品。
2? ?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 金融機構支持的廣度與深度普遍不足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財稅金融應持續增加支持力度。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財力有限,需要實行金融創新并發揮金融杠桿的作用,為不同市場的發展提供動力,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金融機構的網點通常設置在縣城、鄉鎮等,且基礎設施普遍較簡單,部分農村設有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這類機構的資金很有限,加之缺乏專業的金融人才,整體運作以粗放型模式為主,扶貧作用有限。
此外,我國大中型商業銀行為了能夠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很少在鄉鎮區域設立網點,即使設置了網點,信貸審批權沒有下放,導致基層信貸在農業發展的支持方面顯得有心無力,導致農村地區資金短缺與金融信貸支持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2]。
2.2? ? 創新力度不足,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構建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及政策體系,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目標,有利于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將有利于促進更多社會閑散資金、高層次人才逐漸流向農村地區,為農村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現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有抵押物缺乏、小額信貸分散、發展成本高等。為了最大限度規避金融風險,部分農村地區的股份制銀行將原本用于“三農”的信貸資金投入了中大型企業,這意味著大規模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農村地區有很好的投資項目,也會因為資金不足而止步。
2.3? ? 多元化金融支持體系有待完善
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長期處于劣勢,即使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也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例如鄉村環境較差、金融機構數量偏少、金融資金短缺等,多元化金融體系并未形成,難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實。郵儲銀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等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農村信用社以及農商銀行發揮著主體作用。
農村地區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速度比較慢,規模普遍較小,僅依靠銀行金融機構難以提供資金保障,特別是農業保險、金融租賃、短期融資等領域的優勢將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此外,從金融機構的工作機制來看,工作人員的分工并不明確,未形成良性競爭機制,資源配置率比較低,影響了農村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3]。
2.4? ? 擔保與信用體系有待強化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個人或者企業的信用信息是風險評估、風險補償等的主要依據。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有待完善。現階段,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已經比較完善,但是我國大部分農戶涉及的信貸等金融活動較少,很多農戶的信用記錄基本為零。從擔保機制來看,基于相關法律法規,土地、宅基地等不能作為抵押物或質押物,這意味著農戶辦理信貸的過程中所能提供的擔保物非常有限。這是影響農村信貸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農戶還存在自身信用意識不足的問題。以信貸聯保為例,信貸雙方中的一方出現問題,其他農戶很難主動承擔責任。同時,懲罰機制也不夠完善。當出現推諉情況時,能夠采取的強制性措施以及制裁手段有限,主要采用停止貸款、記錄不良信用、提起訴訟等方法,即使金融機構通過法律手段勝訴,但執行難度較大,因此強化農戶的信用意識很關鍵。
3? ? 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3.1? ? 持續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拓展服務廣度以及深度
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村內外部金融環境進行優化,這樣才能確保金融資源得到高效配置,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行政村成立“三農”金融工作室,將金融服務真正落實到基層,一定程度上解決金融網點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相關經費不足等實際問題,從而為農村地區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讓廣大農戶“摸得到,看得到”。二是重視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更多綜合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在有發展潛力、有需求的農村設置金融網點,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普及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以及手機銀行等信息化金融服務模式。發揮背包銀行、流動服務車等流動服務的價值,為農戶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金融服務。三是加強宣傳金融知識、金融扶貧政策等,通過村公示牌、宣傳欄、廣播、微信等渠道,傳播知識與政策,讓廣大農戶深入了解知識與政策,強化其金融意識。
3.2? ? 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
一是國家鼓勵銀行充分根據其特長以及金融支農服務理念,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推出符合地方特點的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例如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方面,可適當增加貸款額度,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部分大中型銀行未在鄉鎮、農村地區設置金融網點,可以向一部分擁有成熟運營經驗的公益性小額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等提供貸款支持,由這些機構負責農村地區的信貸業務,達到雙贏的目標。二是產品要符合需求,使金融產品更加大眾化。建議根據農村地區特色農業、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脫貧攻堅等實際需求進行設計。三是提升產品的靈活性。建議對客戶信息進行完善,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特征、農戶還款能力、信貸項目的生產周期等因素,調整貸款利率、限額以及期限等[4]。
3.3? ? 豐富金融支農模式
一是建議農村金融機構堅持從自身的特長入手,對農村信貸市場進行細分,引導更多金融機構進入小微企業、貧困落后地區、產糧大縣等區域進行布局,通過新型鄉村銀行經營模式推動農村金融發展。二是強化“三農”金融服務專業機制的建設力度,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結合各類農村經營主體的需求,降低擔保抵押門檻,推出利率優惠政策以及適當增加貸款額度等。三是關注特殊農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建議配套實施業務開發,具體包括風險控制、融資規劃、融資政策咨詢等各類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產業朝著全產業鏈不斷發展。
3.4? ? 完善信用以及擔保體系
一是建議中國人民銀行與涉農金融機構對接,明確農戶的消費記錄、違約情況等,借助大數據平臺,以現有的征信系統為基礎,完善農村信用數據庫,為農村貸款審批提供便捷條件。二是適當拓展抵押擔保范圍,創新擔保方式。建議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將宅基地、林地、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和土地流轉權等納入抵押擔保范疇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問題。三是引導廣大農戶樹立誠信意識,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獎懲措施。對于誠實守信的村集體以及個人,應當進行獎勵,例如金融政策傾斜、優惠等;對于惡意逃債、逾期還貸等行為,必須采取懲罰,例如限制參與村級股份分紅或限制財政補貼等;對于已經失信的農戶,建議直接取消其信貸資格,將其不良信貸記錄上傳到相關平臺,以減少類似情況的發生[5]。
4? ? 結束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實施,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將面臨更多挑戰以及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成為重要的問題。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從重點領域入手,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對策,將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與金融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慧然.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J].財經界,2020(30):7-8.
[2]陳宇柔.關于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服務的思考[J].智慧中國,2020(8):81-83.
[3]張瑩,杜金向.農村普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探析[J].時代經貿,2020(23):19-20.
[4]曠愛萍,王心怡.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理與路[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5):55-57.
[5]徐忠.當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J].財富時代,2020(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