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摘 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既是“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基層黨建和打贏脫貧攻堅的題中之義,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對大通縣內所轄20個鄉鎮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剖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1-004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1.22? ? ? ? 文獻標志碼:A
1? ? 基本情況
當前,大通縣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圍繞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探索多種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形成穩定多元的收入來源,助推村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質量提高,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自2018年6月青海省啟動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以來,大通縣把村集體經濟“破零”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突破口和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
2? ? 政策扶持及資金投入情況
2016年以來,大通縣先后投資4.62億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其中投資1.73億元扶持173個非貧困村集體發展項目;投資1.29億元扶持116個貧困村發展34.1 MW光伏電站項目;投資4 349.3萬元實施12個村(15個項目)鄉村旅游扶貧產業項目;投資3 710萬元,在5個村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投資1 500萬元實施朔北藏族鄉窎溝片區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園項目。
2019年和2020年共投資6 111萬元,在66個村實施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其中中央財政資金為2 950萬元,市級財政資金為350萬元,扶貧資金為2 500萬元,自籌資金28萬元,其他資金283萬元)。目前,全縣形成了以光伏發電、鄉村旅游、商貿服務、牛羊養殖等產業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各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村村情的產業發展道路,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
3? ? 主要做法
3.1? ? 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組織保證
全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當作建強村級組織、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硬指標”來抓,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發展意識,制定了《大通縣鄉村振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行動方案》《大通縣推進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和《大通縣貫徹落實<關于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方案》,完善縣、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領導機構,召開推進會、協調會等8次,建立健全了縣委、縣直單位、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為一體的四級責任體系。不斷落實村集體經濟發展主體責任,將其逐級納入各鄉鎮、涉農單位黨組織領導班子和個人的目標責任考核范疇。
3.2? ? 堅持黨建引領,強化主體作用
制定《大通縣抓黨建領航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和《關于實施大通縣“156”村集體經濟“提檔”工程的通知》,扎實開展“強村帶弱村”、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等活動,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著力促進基層黨組織在村集體經濟工作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同時,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以多種形式舉辦黨建、鄉村振興、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專題培訓班4期200人(次),強化基層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綜合能力。充分發揮扶貧工作隊、專家服務隊、“黨課講師團”和東西部協作支教團隊的作用,通過共享實用人才、先進經驗等措施,合力解決工作難題。
3.3? ? 建立產業項目發展目錄,完善聯點幫扶機制
建立各鄉鎮產業發展目錄,制定《大通縣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村聯點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強化縣鄉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對村集體經濟的具體指導[2]。
同時,開展村集體經濟“破零”回頭看,梳理確定集體經濟規模小、效益不明顯的難點村,建立縣級領導班子成員、縣直單位聯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制度,組織部分國企、“兩新”組織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結對幫扶。落實專家實地會審,組建“村集體經濟專家指導團”,重點從發展思路、產業項目、技術指導、資金籌集、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方面給予具體指導幫助,推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3.4? ? 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工作合力
建立多部門溝通協調、會商研討、督查通報等工作機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立了多種發展模式,統籌整合各類資金4.62億元,發揮資金最大效益,提供資金保障。
出臺了《大通縣規范村集體經濟利益鏈接機制的指導意見》《大通縣光伏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確定了2個村集體經濟收益試點村,確保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增值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長期穩定。堅持和完善“村財鄉管”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通過深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確保了村集體資金規范管理、公開透明。
3.5? ? 精準排查集體經濟難點村,突出重點確定產業幫扶帶
根據大通縣部分村發展集體經濟產業難以選擇、基礎薄弱、集體經濟收益低的實際問題,縣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開展全縣集中攻堅幫扶集體經濟難點村工作的通知》。經各鄉鎮黨委認真排查,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從村集體經濟人才庫抽調專家篩選,確定黃家寨鎮下趙村、多林鎮上寬村、向化鄉下灘村為難點村。
針對這3個村的集體經濟現狀和實際困難,由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扶貧局和縣自然資源局因村制宜,提出了具體的幫扶措施,確定了符合實際的發展產業。
4? ? “破零”工程及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成果
4.1? ? 全縣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2018年,28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為1 470.42萬元。
2019年,28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為3 328.54萬元,全縣289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3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有135個,5萬~10萬元的村有102個,5萬元以下的村有52個。
2020年上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2 200.59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有123個,5萬~10萬元的村有8個,3萬~5萬元的村有37個,3萬元以下的村為121個。
4.2? ? 實施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初見成效
朔北鄉八寺崖村、東峽鎮南灘村、青山鄉賀家莊村、塔爾鎮泉溝村的項目已經投入運營,共產生收益15萬元。
4.3? ? 部分村進行了收益分紅
朔北鄉邊麻溝村、斜溝鄉上窯村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集體經濟進行分紅。其中邊麻溝村2018年12月26日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共有成員558名160戶,合作社成員每人分紅200元,共計11.16萬元;2019年村集體總收益30萬元,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14.51萬元(人均分紅260元),剩余15.49萬元用于村集體擴大再生產;斜溝鄉上窯村村集體收益10萬元,其中6萬元進行了首次分紅,58戶178名貧困人口每人分到337元,戶均1 034元。
5? ? 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5.1? ? 存在的問題
5.1.1? ? 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全縣各村集體經濟發展中,涉及光伏發電產業的村有133個,占全部村的46%,投資購買商鋪的村有68個,占23.5%。個別村由于思路不夠清晰以及各種客觀因素制約,獨具特色、多元化的產業項目較少。
5.1.2? ? 村集體項目儲備不夠充分
部分鄉鎮、村兩委缺乏工作前瞻性和對村級資源稟賦的實地調查了解,沒有提前確定發展項目,缺乏與上一級或村民的溝通協商,出現建設用地和環評手續不能通過、重復修改項目等問題。
5.1.3? ? 缺乏項目周轉資金
部分項目建成后,因缺乏后期周轉資金導致村集體不能自主經營,只能對外出租,以收取租金來增加收入。
5.1.4? ? 因林地、土地手續辦理難,項目落實困難
個別項目村根據自身發展優勢確定發展項目,但因后期土地、林地等相關手續辦理難,導致項目難以落實,項目選擇較困難。
5.2? ? 解決辦法
首先,結合黨員干部大培訓大練兵、村(社區)干部學歷提升等工作,加強村集體經濟分層分類“菜單式”培訓。同時,督促督導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堅守崗位,拓寬發展思路,改進幫扶舉措,在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其次,著力推動各類資源整合和力量下沉,補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人才、思路等短板,協調相關部門單位專業干部成立智囊團和“專家指導團”,“一對一”指導幫扶項目村,引導其創新產業發展方式,力求“全面開花”。
再次,繼續以項目化和黨建破題的思路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由縣委書記領題,逐級落實責任,健全完善縣級領導、縣直部門、鄉鎮黨委書記聯點包村機制,將村集體經濟融入縣域經濟大盤子,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村集體經濟做優做大做強。
最后,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體現特色、務實管用”的原則,做實做優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各鄉鎮黨委立足鄉情村情、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編制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目錄,通過集中會審,把脈擬實施項目,保障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孫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8(4):34-35.
[2]高瑞芬.改革創新經營制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晉中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分析[J].山西農經,201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