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林
摘? ?要: 大數據時代,不僅我國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引發了個人思維慣性的改變,高校管理模式和方法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隨著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高校領導及管理者充分理解大數據時代的含義,強化采用數據管理的新意識,有效推動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界的進步。本文主要圍繞大數據時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高校教育管理? ?信息化
所謂大數據時代指的是,互聯網中包含了文字、視頻、圖片、用戶信息等龐大信息數據,這些信息數據在網絡的長期積累之下,過量的數據使傳統信息數據處理方式出現不能及時處理的情況,進而出現了大數據。對此,我國針對大數據時代召開過多次會議,通過將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學校信息管理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主要討論了大數據對高校管理的效能提升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促進以實踐和知識體系相結合為主要形式的高校信息管理模式的創建。
一、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所謂的大數據,是指在傳統數據庫中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及基于存儲大量信息問題的解決而產生的信息數據庫。隨著數據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大數據的出現和應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預示了新一輪的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的到來。大數據主要有以下三種特點:第一,數據信息量龐大。大數據中的數據不僅來源廣而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包括其載體也是如此;第二,種類多種多樣。在大數據中不僅不同的數據有著各自的格式和編碼,而且有的數據甚至無法被識別;第三,數據產生快速。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難以實現當下大數據的有效處理,且不能得到及時處理。總之,在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的增長速度非常快,這些信息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1](117-119)。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幫助人們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既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或傳遞信息,又可以借助云存儲改變人們的存儲習慣。
二、高校大數據及管理信息化系統
(一)高校大數據。
教育信息的改革對高校的管理理念有一定影響的同時,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改革也在影響著高校的管理模式。數據作為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學生了解的信息越多,高校就越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地對獲取信息的渠道進行優化[2]。雖然當前很多高校都重視信息系統和教育設備建設,但是在數據的深入挖掘、合理利用等方面仍然有所不足。除了基本的挖掘和合理利用數據外,高校還應當將有效的信息和科學的管理相結合。
(二)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建設。
硬件設備的完善是高校信息系統建設的重點。所謂的硬件設備主要是指高校信息系統及相關的信息化設備。高校網絡體系的完善有助于獲取大量的數據信息,并將其進行合理的整合與分析。此外,信息化組織結構的建設主要是指有關科研探索、信息管理、圖書資源、校園服務及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建設。這幾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高校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的建立,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與創新[3](121-122)。
三、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大數據運用意識。
當前我國高校的大數據在高校教育管理應用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高校教師及學生還沒有具備大數據意識,對于大數據的作用不甚了解。在當前大數據時代下由于部分高校的管理中存在部門數據不統一、溝通渠道缺乏、隱私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致使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對大數據的應用缺乏清晰的目標,這對于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二)系統規劃不完善。
在當前的高校管理中出現數據中心重復建設的現象。有的高校門戶網站及相關的部門和官網的重復建設多達十幾個,且各個網站都擁有相互獨立的服務器,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屬于嚴重的資源浪費。即便高校開設教學管理系統、教師管理系統及學生管理系統等網站的目的在于業務管理,但是系統間信息傳遞不流通及業務部門數量逐漸增多,仍然影響數據的精確度[4]。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當一個后臺數據庫中的數據有所變化時就會導致數據丟失。
(三)資金缺乏保障。
雖然高校在教育管理上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部分高校仍然將管理沒有達到信息化的影響因素歸咎于資金缺乏[5](181,180)。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越高,數據平臺的運營及維護的成本就越高,當前大部分高校基本采用自維護的方法保障平臺的運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高校普遍的應對策略是采用流量分區。總之,當前高校大數據教育管理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要想實現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一定的資金保障。
(四)缺乏專業技術。
在當前大數據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化人才的缺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對于該類人員的培養要求更嚴格,即不僅要熟知大數據的具體操作,而且要了解高校教育管理內部的數據信息。但是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部分高校對于大數據技術在研究和理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有關數據資源的整理及價值的研究都沒有深入開掘,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此外,即使有些高校的管理內部有大數據研究小組,但研究的內容有限。總之,我國教育有關大數據人才的培養機制還處于不完善階段,專業性的培養方案需優化,因此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因素。
(五)法規體系不完善。
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將會是未來高校管理的必然趨勢,大數據平臺的構建將是影響高校未來發展的因素之一。但是大數據的復雜性及體系的維護使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數據平臺存在安全隱患。信息的安全性作為當前數據技術的一個難點,對于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要想促進管理的信息化就離不開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即便當前我國已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個人信息保護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但依舊難以滿足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急需加以完善[6](100-101)。
四、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創新路徑
(一)以網絡平臺為基礎,進行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改革。
要想大數據滿足高校師生的需求,必須創新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逐步形成大數據的思維意識,在對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再做出科學的決策,實現數據的民主化管理,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在傳統的采集教學信息及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決策的做出一般是根據以往的辦學經驗,但是在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學經驗及管理已經不再是進行教學的主導因素,相反學生的反饋數據逐漸成為主要因素。通過對這些反饋數據的分析與整合可以得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有效數據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有助于因材施教[7]。總之,從高校的整體發展角度看,大數據的實質應當是重視教育的信息化改革、重建交流和共享平臺,實現數據的透明化及決策的民主化,在滿足師生需要的同時,創建一個高校管理信息庫。
(二)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創新高校管理信息化模式。
大數據從根本上說是教會人們對數據問題進行處理,面對問題找出根本原因,實現對數據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數據大多是不連貫、不完整的,導致部分決策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但是當前大數據的運用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有效彌補這一不足。此外,新的管理模式的應用不僅替代了傳統的管理模式,而且帶來了新一輪的改革創新。高校中全體師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都是影響決策的因素,因此要想進行人性化管理,采用科學的預判決策就離不開對師生需求的定位及細化管理。大數據的應用,有助于高校向以數據為基礎的教育管理模式進行轉型。此外,商業智能技術主要是由管理者提供的數據支持,這種數據支持當前更多的是應用在企業中,還未在高校中使用。但即便如此,從某種角度來看依舊可以被廣泛地應用在高校管理信息化改革中[8](205)。
(三)加強網絡安全建設,保證數據的服務安全。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增多及大數據的時代特點,校園網在教學、管理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高校要及時對網絡安全防護工作進行優化,如檢測信息網絡、檢查系統漏洞、安裝相應補丁、監督軟件開發及及時更新等,確保信息不會外泄。此外,網絡安全建設的重點是保證數據的服務安全,這是因為如果設備出現損壞就可以及時修理,軟件出現高危漏洞也是可以維護的,但是一旦信息數據丟失了就無法彌補。高校網絡管理服務器中包含了全體師生的信息,管理服務器的安全工作是網絡建設的重中之重,對于服務器的使用必須設置相關的訪問和拷貝權限[9]。總之,通過加強對網絡管理隊伍的建設及管理人員的監督,有利于提高維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技能。
五、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大數據的科學運用會為教育界的發展和創新帶來深遠的積極影響,為高校師生創造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模式,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平臺。各高校應當開展教育心得的交流與共享,以便大數據應用落實在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中。
參考文獻:
[1]張育琳.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J].焦作大學學報,2017,100(04).
[2]程曉光.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
[3]唐麗萍.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02(005).
[4]張麗芳.基于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
[5]王玉紅.基于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研究[J].文存閱刊,2019,000(005).
[6]袁慧.大數據技術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7,030(004).
[7]黃天蕓.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路徑[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北京: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
[8]吳育俊.大數據視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發展路徑[J].中外企業家,2018,613(23).
[9]雷劍,馮延清.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