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峰
摘? ?要: 在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精神是高職生培養的獨特營養,具有重大的價值。柳宗元是我國文學和思想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達人”,其“燭于后來”“方中圓外”“文以明道”“成而久者”等思想精髓對于培養高職生開拓創新、靈活多變、專注探索、鍥而不舍等精神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柳宗元思想? ?高職生? ?“工匠精神”
柳宗元的精神世界是很豐富的,他借助文學作品、理論著述、書信往來等不斷地與詩朋文友進行思想交流,對后學進行孜孜不倦的教誨,為后世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那個“重農輕工、重農抑商”的時代,柳宗元的思想里有否關于工匠精神等問題的專門探討,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很少有涉及。其實,作為居寓在百工鼎沸城區的智慧使者,其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工匠精神”的光芒在閃耀。
一、柳宗元思想中的“工匠精神”認知探索
柳宗元,究天理,探地道,對萬事萬物進行深層解剖和理性思維,我們可以從他的各類思想論述中摘錄出他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一)“燭于后來”開拓創新的精神。柳宗元在《送婁圖南秀才游淮南將人道序》中闡明志向:“幸而好求堯、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堯、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盵1](303)柳宗元表明自己積極學習堯舜和孔子的精神,并將它作為終生的追求,一生勤勉求索,絲毫不敢懈怠;同是在《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中說:“延孔氏之光,燭于后來。”柳宗元表明自己不僅要學好儒學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有所開創,為后世照亮前進之路。開創精神是高職生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代職業技術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培養高職生“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是新時代“工匠”培養的必然之路。
(二)“方中圓外”靈活善變的態度。楊誨之是其妻弟,柳宗元一向對其關懷備至、敦教厚責。元和四年,楊誨之隨被貶至臨賀(今廣西賀州)的楊憑(柳宗元岳父)赴任途中,在永州與柳宗元相會,臨別之際柳宗元寫有《說車贈楊誨之》托人送楊誨之:“材良而器攻,圓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則速壞:工之為功也,不功則速敗?!蔽恼轮饕且晕镉骼?,告誡楊誨之要像車軸那樣“守大中以動乎外不變乎內”,才能達到“險而安,易而利,動而法”的境界[1](303)。意思要他保持內心的安定,靈活地處理外部事物,“方中”是關鍵,“圓外”是手段,堅守原則但又不失靈活。柳宗元后來還繼續關注小舅子的成長,先后寫了《與楊誨之書》《與楊誨之第二書》,多次督促楊誨之要“方自中、圓其外”,特別是在《與楊誨之第二書》中提道:“今子素善士,年又甚少,血氣未定,而忽欲為阮咸、嵇康之所為,守而不化,不肯入堯、舜之道,此甚未可也!”將“方中圓外”觀念提到“守而不化”的思想上,要求楊誨之既要保持真正的自我,也要順應變幻莫測的世界。在柳宗元諸多作品中,本文是為數不多的以技藝育人的文章?!胺街袌A外”或者“守而不化”思想告訴我們,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精神就是要培養他們對傳統工藝或技術的堅持和守護,在此基礎上,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而應該靈活多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要保持學習心態,既傳承好優秀的傳統技術,更不斷學習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工藝、新技術。
(三)“文以明道”專注探索的思想。柳宗元在《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提道:“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于世者,必由于書?!痹撐氖橇谠獙懡o年輕后學崔黯的一封書信,對崔黯的求學諄諄教誨,告誡他寫文章或者求學問,務必專注于道理的求解,要明其道,方能行其文?!暗馈笔恰拔摹钡撵`魂,明道后“文”自然精彩。高職生將來從事的工作是技術性工作,技術的學習不僅要明白操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中的原理,這樣才能“一通百通、萬變不離其宗”,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者。
(四)“成而久者”鍥而不舍的意識。柳宗元在《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中說:“源而流者,歲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兇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則成而久者,其術可見。”意思是源泉充沛的河流,再旱的年頭也不容易干涸;糧倉中存滿了稻谷的人,不會懼怕災荒的年景;家中珍藏著玉石珠寶的人,不用擔心會餓死。因此,那些長期堅持并成功的人,他們的方式方法或技巧,都明顯可見[2]。在這段話中柳宗元表明了一種態度,那就是“機會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是因為能夠長期堅持,不斷磨礪,最終獲得成功。培養高職生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意識,克服浮躁、疏松的心態,“板凳坐得十年冷”,以堅持努力換取社會的認可。
二、柳宗元思想對高職生“新時代工匠精神”培養的啟示
新時代“工匠精神”是對傳統“工匠精神”的繼承和創新,既有傳統“工匠精神”里“堅守、求精、專注、創造”的一面,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出現新的特點和具象。相比傳統的“工匠精神”,現代的“工匠”專注度更高,精確度更強,知識度更寬,理論度更深,對現代“工匠”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比绾螌⒏呗毶囵B成“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時代課題。筆者認為,從柳宗元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精神營養,并將它廣泛播撒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高職生人才培養工作中,對于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一)“開拓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品牌和質量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國盡管在一些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如在高鐵、超級計算機、“量子號”衛星等被譽為“中國的科學革命”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在關鍵技術領域受制于人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如“發動機”技術、“芯片”技術等還無法在國際先進領域拿到話語權,在整個產業鏈的關系上處在較低的層次。正因為技術不理想,我國的國際品牌項目處于較落后的位置,在最近公布的世界500強中,我國僅占21個。習近平指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中“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是基礎和關鍵,也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迫切需要和現實要求。建設“中國創造”的強國夢,除了科技領先外,更基本的還是要求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技術人才,為“中國創造”提供精神動力和智慧源泉。但高職生擔當意識不強、開拓創新能力不夠、服務水平不行等問題影響了具有現代“工匠精神”意識的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必須進行深度革新。一方面要求教師“立德樹人”?!案呱桨部裳?,徒此揖清芬”,高職院校教師要以嚴謹求實、一絲不茍、勤奮敬業的“工匠精神”言傳身教,影響和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將開拓創新的時代擔當等新“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中,融入理論傳授和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具有奉獻敬業、踏實苦干、創新進取的未來建設者,實現強國夢。
(二)“靈活多變”精神的培養是“大國工匠”戰略發展的需要。綜觀中國古代,從司南的發明,到指南針的使用;從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到活字印刷術的改進;從老式織布機到黃道婆的新型紡紗機的轉化,無不凝聚著古代工匠在堅持傳統基礎上的重大變革。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主人翁”精神的感召下,涌現了許多技術革新能手,如被譽為現代魯班的重慶鋼鐵公司木工黃榮昌,發明了新中國第一臺機械化鋸木機,先后完成372項技術創造和革新,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現代技術水平;鞍鋼工人王崇倫研制出“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工作任務,等等,不勝枚舉。從他們身上,我們既看到了對傳統技術的弘揚和堅守,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永不滿足、永不停止的進取精神,能夠根據技術需要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革的思想,這就是“大國工匠”應該具備的良好的素質和職業精神。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側重在技術知識和固有技能的教育上,技術革新能力的培養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的終極使命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素質”意味著不僅將學生培養成能操作的技術工人,還要將他們培養成能技術革新的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生的“新工匠精神”培養不僅要“從崗位或職業的需求出發,而且還要從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技術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創新能力的需求出發,來作為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不僅能夠深化實務教育內涵,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技術革新和技術改良的素質和能力”“既要重視以考證為目標的技能訓練,也要重視以增強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的技術訓練”[3]。
(三)“專注探索”精神的培養是“民族技藝”傳承創新的需要。習近平說:“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敝腥A傳統技藝在歷史的沙塵中如果不注意保護就會被永久地埋藏在歷史的深處,成為民族永遠的傷痛[4]。因此,傳承好傳統技藝成為當前一項迫切的歷史責任。高職院校培養的方向是既有一定文化知識修養,又具有較強的技術技能傳承和創新的人才,高職生在“民族技藝”傳承方面責無旁貸?!懊褡寮妓噦鞒小敝匾氖桥囵B學生“專注探索”的精神,深入學習傳統技藝的工道手法和技藝技巧,并能夠發揚光大。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培養學生的“專注探索”精神,一方面是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幫助學生克服太過浮躁,做事情走捷徑,投機取巧,功利心強,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毛病,培養他們“耐得住性子、挨得住板子、少得了票子”的思想,在技藝學習和傳承上深入、深入再深入。另一方面要重視實訓教學和實踐教育,合理設置理論教學和實踐培養的時間比例,積極利用信息化條件和仿真實驗室建設,為高職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創造有效的空間環境。
(四)“鍥而不舍”精神的培養是我國“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鄙鐣D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社會轉型的一個迫切的問題是要實現中國制造業由“中低端”向“高端”轉變,應對人民對高端消費的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需要有一支能夠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高素質建設大軍為我國社會轉型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之所以強調鍥而不舍的精神,主要是因為高端技術的生產更注重技術人員對技術的深度掌控技能和全面把握能力,這需要技術人才擯棄華而不實、浮躁功利的思想,不受外界誘惑和利導,專注于一件事情和一門技術,做好、做精、做實。培養高職生“鍥而不舍”的精神要課堂內外齊發力、教師學生共努力,一是要精準“治教”,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適時而動、恒久為功,不要朝令夕改,半途而廢;二是要精準“施教”,教師要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和高職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不能人云亦云,朝令夕改;三是要精準“學教”,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和課程思政等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忠誠度和堅守性,做事、做人、做學問都要有始有終、持之以恒。
柳宗元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寶庫里的精華,其深邃、務實的思想對我們培養高職生的新“工匠精神”是有重大價值的。高職院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既要保持國際視野,更要立足國情,從我國的實情出發,古為今用,把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融入高職生培養的全過程,著力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薛金東.柳宗元實用具有思想管窺[J].青年與社會,2013(27).
[2]王玉.柳宗元的哲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
[3]俞仲文.高職教育當前重大使命是培養千萬技術革新能手[N].中國教育報,2013(5).
[4]王淇漠,俞長宏.堅守民族工藝,創承民間技藝——記三位苗家“柳州工匠”的創業風采[N].柳州日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