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菊 王建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業產業各環節中互聯網的應用日漸深入,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大量涌現。基于此,本文將簡單分析“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并深入探討“互聯網+”環境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路徑,希望研究內容能夠給相關從業人員以啟發。
關鍵詞 “互聯網+” 農業產業 經濟發展 山東
一、前言
對于農民和農業企業來說,“互聯網+”環境的普及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有力的支持,但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在“互聯網+”的相關探索中仍存在欠缺,如何應對這種欠缺正是本文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作為農業生產變革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互聯網+”農業受關注的程度不斷提升,對于以農業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山東省來說,“互聯網+”農業在改變傳統粗放、低效率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山東省“互聯網+”農業發展探索主要集中在生產端、農業產業流通、“互聯網+”環境、農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如利用物聯網技術的水肥一體操作、農村現有物流系統的充分整合、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農業云”等信息平臺的不斷建設。但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山東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仍存在一定不足,如信息化基礎體系不健全、農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專業人才缺乏,這類問題的針對性處理屬于“互聯網+”環境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重點所在[1]。
三“互聯網+”環境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路徑
為適應“互聯網+”環境,本節將圍繞五個方面深入探討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路徑,包括推進農業生產精準化發展、加快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加大農村金融扶持力度、大力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重點強化鄉村旅游發展。
(一)推進農業生產精準化發展
為適應“互聯網+”環境,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首先需從農業生產精準化入手,以此進一步強化互聯網與農業的跨界融合,由此打造“互聯網+”農業產業鏈條,農業產業的文化、休閑、生態價值即可充分提升。在具體實踐中,需充分利用智能化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為農業高效生產提供支持,如搭建實時監控、自動控制的物聯網測控系統,完善相應的監控系統,構建智慧農業,在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農業自動化水平可全面提升。此外,還應關注節水、節肥、節能的互聯網技術,以此實現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和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
(二)加快農業電子商務發展
山東省農村人口眾多,擁有萬億規模的縣域經濟總量,農村電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因此,本文建議山東省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多種形式發展提供支持,引導農業產業市場經營體系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在具體實踐中,需關注互聯網公司在農村電子商務建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以此引導互聯網公司建立“互聯網+”農業的資金流、冷鏈物流、信息流等經營管理系統。同時,還應關注網上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交易,以此建設消費導向的農業產業體系,更好地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支持。此外,為強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管理,可依托鄉鎮區域單位,充分發揮鄉鎮農業電商服務中心的作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縱向發展可由此實現,山東省特色農產品的網上交易、網絡零售也能夠實現長足發展[2]。
(三)加大農村金融扶持力度
農村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環境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山東省需重點扶持農業金融發展,以此逐步推進農村金融體系完善,并強化金融機構與各級政府的合作,依托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的作用發揮,即可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系統的農村金融服務系統。結合山東省農村小微電商企業發展現狀可以發現,融資難的問題較為普遍,因此本文建議借鑒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融資等方法,建立金融惠農的“互聯網+”新思維、新模式、新趨勢,以此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務平臺以及“農業精品電商+農業眾籌金融+農業創投社區”的農業投資與創業服務系統,為更好地發展農業產業電子商務,對農村電子商務帶頭人的授信與貸款支持可適當加大。
(四)大力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為適應“互聯網+”環境,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民的支持,為實現農民積極性的充分發揮、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新型農民的培養同樣需要得到重視,以此提供人才支持,“互聯網+”環境下的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才可獲得保障。地方政府需要在農民培訓教育體系的建立健全中投入資源和精力,以此強化農民培訓,推進農民再教育培訓機制的完善。為滿足農民需要,還應建設“互聯網+”農業人才隊伍,幫助農民樹立“互聯網+”發展意識并解決相關問題。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需明確農民職業化發展目標,強化新型農民及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教育,并分層次、分產業開展對回鄉務農青年、農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的培訓,以此逐步打造新型農民創業骨干,形成“互聯網+”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帶頭人。
(五)重點強化鄉村旅游發展
“互聯網+”環境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還應關注鄉村旅游發展,以此充分發揮山東省農業旅游資源所具備的價值,具體可從經營者培訓、技術幫扶、與旅游電商平臺合作這三個方面入手。所謂經營者培訓,指的是開展“互聯網+”知識方面的培訓,以此保證鄉村旅游經營者能夠更好地融入“互聯網+”時代,可靈活采用送教上門、送智下鄉、旅游夜校、集中專題培訓等形式進行培訓,具體培訓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互聯網+”知識,深入分析鄉村旅游受到的時代影響,有條件的地區可開發信息系統實現鄉村旅游信息的互聯互通。此外,還應關注鄉村旅游方面發展較為出色的地區,以此打造“互聯網+”鄉村旅游明星村,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所謂技術幫扶,指的是結合QQ、微博、微信、APP、淘寶店鋪以及各類網站等自媒體平臺對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培訓,以此實現鄉村旅游客源的拓展。在網絡宣傳方面,需引導鄉村旅游經營者擺脫自我吹捧和單純介紹價格的錯誤認知,而要教會經營者“講故事”,以此提升人們對推送內容的關注度及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并結合鄉土建筑建設客房,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升級需求和游客的現實需要。為強化與旅游電商平臺的合作,山東省需要設法強化鄉村旅游的軟硬件建設,以此更好地滿足游客的“求新、求樂、求異、求知”訴求,賦予鄉村旅游長久生命力。考慮到專門建設鄉村旅游網絡的經費投入較多且技術難度較高,山東省鄉村旅游產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選擇與成熟的旅游電商平臺進行合作,如阿里旅行、攜程、藝龍、驢媽媽、途牛等,結合此類電商平臺的技術優勢,推廣鄉村旅游的周邊景點和特色服務,并曬出鄉村旅游項目攻略、收費標準、交通線路、客房數、過往評價,給鄉村旅游的“互聯網+”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具備廣闊前景。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推進農業生產精準化發展、加快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加大農村金融扶持力度、大力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重點強化鄉村旅游發展等內容,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路徑。為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個性化消費體系建設、“互聯網+”農業組織發展同樣需要得到重點關注。
(鄭家菊單位為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黨委政府文旅辦;王建單位為淄博市沂源縣水資源管理辦公室)
參考文獻
[1] 張沛源.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途徑分析[J].熱帶農業科學,2019,39(09):120-125.
[2] 楊甜甜,王慧.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演進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