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時代下出現的一種新型金融業務,其主要在線上環境開展,且具有便捷性高、形式多樣的特征,因此廣受市場用戶喜愛,短時間內就形成了行業化發展趨勢。但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之下,眾多商業銀行或多或少的都出現了盈利下降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金融業務之間存在沖突,且互聯網金融具有一定優勢,所以沖突中商業銀行受損,盈利自然下降。針對這一問題,本文研究將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闡述影響成因、影響表現,并在商業銀行角度上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盈利影響
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可知,其中很多業務項目其實都來自于商業銀行,區別只體現在業務運作環節,前者只集中于線上,而后者一般只集中于線下,但正因為這種區別,商業銀行在業務沖突當中才“落于下風”,所以商業銀行要抑制盈利繼續下滑,就應當針對這種區別來做出調整,這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而商業銀行的自我調整自然不可盲目,有必要先了解互聯網金融對自身盈利具體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再做決策,因此有必要展開相關分析,旨在抑制盈利繼續下滑,逐步恢復原有盈利水平,且讓自身盈利在未來發展中有良好的上漲空間。
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成因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所有主要影響都來源于一個根本性的成因,即業務的相似性。互聯網金融作為后時代產物,在自身建立與發展中難免會借鑒前者,而商業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對象,因此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業務項目,如互聯網金融中的代表性業務是金融借貸,而該業務在商業銀行業務體系中也頗具代表性,兩者不但項目相同,在業務辦理流程上也高度相似。因此當兩個獨立組織在業務上存在高度相似的情況,則兩個組織之間就會被動形成競爭關系,沖突由此而來,雙方面對有限的市場用戶,為了讓自身的發展、運維得到保障,必然要廣泛向市場用戶展示自身優勢,搶占市場份額。而在沖突之下,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盈利影響就開始漸漸顯現,原因在于商業銀行的金融借貸業務普遍具有額度大、辦理流程繁瑣、審核周期長的特征,且一般需要用戶前往營業廳實地辦理,反觀互聯網金融,其金融借貸業務經過長期的發展,額度由高至低均有涉獵,辦理流程只要填寫一些關鍵性信息(姓名、身份證號碼等,這些信息就是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業務的相似體現)即可,一般只要經過1日-3日的審核就能放款,同時也不需要用戶前往實地辦理,通過現代普及的智能手機、電腦在任意環境中可隨時辦理。受此影響,因為現代用戶更看重便捷性與效率,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出現大額貸款需求(除企業級用戶以外),所以互聯網金融更貼合用戶需求,使得用戶開始將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區分開來,根據自身需求對比會更傾向于互聯網金融,這種現象就說明商業銀行在沖突中“落于下風”,原本自身擁有的很多用戶都開始向互聯網金融流動,本身出現了用戶流失現象,而用戶的不斷流失代表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減小,在市場份額低的情況下,其盈利上限將不斷下降,與互聯網金融成型前相比,可謂大不如前,由此互聯網金融就對商業銀行盈利造成了影響。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表現
雖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成因并不多,但影響力度較大,在商業銀行盈利層面上造成了很多影響形式。因此商業銀行要恢復盈利水平,保障未來發展,就有必要對這些影響形式的表現有所了解,下文將針對這些影響表現進行分析。
1.盈利范圍受限
以往商業銀行的盈利范圍幾乎不受限,任何有金融業務需求的用戶都是商業銀行的業務目標,但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商業銀行的盈利范圍受到了明顯限制,只有小部分特殊用戶群體需要辦理商業銀行業務,其余用戶則更愿意辦理互聯網金融業務,這就是商業銀行盈利范圍受限的表現。根據現代商業銀行業務項目所接到用戶類型可知,多數用戶都屬于微、小、中型企業用戶,他們的業務需求是獲得企業發展資金,希望通過商業銀行業務完成融資,而企業的發展資金額度自然較高,因此此類用戶更適合辦理商業銀行業務,但其他用戶的金融借貸需求一般為生活所需,數額通常不會超過2萬元/次,屬于小額范疇,而商業銀行的借貸業務額度普遍保持在5萬元/次,說明此類用戶就不會選擇商業銀行。例如某商業銀行眾多借貸業務中最低額度的項目為6萬元/次,隨后該商業銀行發現很多用戶在了解了業務項目之后都不會選擇辦理,因此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因為多數用戶只希望借貸1萬元-2萬元,如果借貸數額超過該區間,則認為之后的償還款額度及周期會給自身造成巨大壓力,所以不會選擇辦理。
2.盈利能力的影響
盈利能力是指商業銀行最多能實現多少盈利收益,能力越高則盈利收益越高,而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商業銀行盈利上限降低就說明其盈利能力下降,即使內部人員全力開展工作,也很難突破上限實現高收益。除此以外,互聯網金融影響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在其他層面上也受到了負面影響:其一,人力資源流動性大,人力資源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有直接影響,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的數量與專業水平,兩者如果朝不利方向發展,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必然下滑,但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國內多數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都出現了流動性大的特點,在商業銀行盈利收益下降的基礎上內部人員的個人收益也會下降,使得很多人都想要“跳槽”或者自立門戶,投身于互聯網金融中,這種現象在高素質人員身上更為突出,間接造成了現有人力資源專業水平不足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將處于低水準;其二,市場用戶接受度不高,面對互聯網金融造成的沖擊與影響,很多商業銀行都嘗試通過提高業務項目優惠力度來挽回市場用戶,但此類舉措普遍收效甚微,絕大部分用戶依舊認為商業銀行業務項目不符合自身需求,即使優惠力度增加也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負擔,因此商業銀行占有的市場份額仍舊處于低水平,盈利上限低下,商業銀行在市場中的盈利能力受到了負面影響。
3.盈利穩定性影響
以往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中可謂獨占鰲頭,使得大量用戶都愿意通過商業銀行來辦理金融業務,這種現象就讓商業銀行的收益始終維持在最低要求之上,表現比較穩定,但在業務沖突爆發之后,商業銀行盈利上限下降就打破了這種穩定性的表現,之后的盈利收益不但很難滿足盈利要求,且內部波幅較大,商業銀行即使不斷下調盈利要求也很難抑制這種現象,因此盈利收益不穩定就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造成的現實影響之一。例如某商業銀行成立時間超過20年,在互聯網金融成型之前其盈利收益基本穩定維持在300萬元/年以上,但在近五年的發展中,商業銀行發現自身盈利收益最高值也不過130萬元/年,最低可達90萬元/年,其中盈利收益波動范圍為40萬元/年,可見其盈利收益并不穩定,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近五年內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下造成業務沖突及市場影響,所以商業銀行在未來發展中必須針對性進行治理。下表為某商業銀行近五年的盈利收益情況。
4.盈利模式影響
在互聯網金融影響發生之前,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利息收益與非利息收益渠道,其中前者占比較高,后者則保持在合理范圍之內。但在互聯網金融影響發生之后,商業銀行的利息收益渠道能效下降,并不能保障商業銀行盈利問題,甚至有部分商業銀行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這些問題就迫使商業銀行不得不對盈利模式進行調整,調整的方式就是提高非利息收益渠道的能效。通過提高非利息收益渠道能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商業銀行現有窘境,但此舉絕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非利息收益渠道中包含的業務一般為直銷型、投資型兩種,其中前者有可能造成用戶反感,后者則存在一定的風險,在該渠道能效提升下,這些負面問題不但爆發概率增加,還會愈演愈烈,所以商業銀行必須思考新的對策來進行應對。
5.盈利業務信息規范性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內部的盈利業務信息規范性也存在影響,即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之下,很多商業銀行在盈利業務項目開展中都發現不規范的業務信息越來越多,使得原有規范化管理方式無法做到完全防范,項目開展中難免會混入一些不規范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信用危機。例如某商業銀行所處地區互聯網金融行業發達,導致以往很多用戶通過互聯網金融發現某些信息是很難被核查的,因此試圖通過虛假信息來蒙蔽商業銀行,采用這種違規手段來獲得貸款,這種現象在初期還能被商業銀行所管控,但隨著此類用戶的增多,商業銀行逐漸力不從心,最終信用危機頻繁,盈利業務項目的盈利額大幅下降,不良信貸率也隨之增長,其中包含了大額經濟損失,這是商業銀行必須重視的問題。
三、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盈利影響的建議
面對互聯網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商業銀行依照現有狀態進行應對是很難消除影響,恢復原有盈利收益水平的,更不用談盈利提升。因此建議商業銀行不要一意孤行,應當積極轉變,通過一些貼合客觀要求的舉措來進行應對。下文將提出相關舉措,以供商業銀行參考。
1.小額業務創立,擴大盈利范圍
根據互聯網金融影響成因可知,因為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額度較大,不符合市場大部分用戶需求才會出現盈利范圍受限的問題,所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建議商業銀行創立小額業務項目,這樣能挽回大部分用戶,使得自身有能力與互聯網金融“分庭抗禮”,可以讓自身現有盈利范圍擴大。事實上,現代商業銀行的業務項目之所以均為大數額,是因為早期商業銀行在市場中的競爭對手較少,商業銀行出于自身逐利性希望通過大數額業務項目來提升盈利收益,此舉確實有效,使得多數商業銀行都采用了中業務體系,說明商業銀行并不是沒有條件去創立小額業務,只是商業銀行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根據這一邏輯,商業銀行在現代發展中就應當去創立小額業務,不要太過注重大額業務的增設,讓自身業務體系中心偏轉,合理分配內部資源,最終即可讓自身現有盈利范圍擴大,解決現實問題。
2.整治內部問題,注重市場調研
面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商業銀行應當意識到自身當前面對著“內憂外患”,因此要進行治理就應當先從內部著手,后解決外部問題。首先在內部問題整治方面,在商業銀行盈利范圍得以擴張的條件下,內部人員通過努力工作是可以讓商業銀行及自身收益提升的,因此建議商業銀行在內部設立績效激勵制度,根據內部人員工作情況給予一定水平的薪資待遇,這樣能讓內部工作人員的個人收益保持穩定,避免人力資源大幅流失,同時也能幫助商業銀行對內部人員進行篩選,保障人力資源優質。其次在外部問題整治方面,建議商業銀行注重市場調研工作的開展,有必要定期開展該項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當前市場用戶的需求,再秉持“需求導向”原則對業務項目的額度進行調整,如通過市場調研發現市場用戶的業務額度需求在10000元左右,則商業銀行就要將相對更高的業務額度下調,如此循環能夠保障業務項目始終符合用戶需求,內部人員工作難度趨于合理,雙向解決盈利能力方面的問題,有助于商業銀行盈利水平恢復。此外,針對內部人力資源流動性大的問題,除了建議商業銀行設立績效激勵制度以外,還建議商業銀行定期對內部人員進行培訓,旨在讓內部人員對商業銀行業務及互聯網金融業務有深刻了解,明確兩者優勢,再依照自身意愿作出選擇,這一舉措也有利于商業銀行內部人力資源的質量,能推動自身盈利能力提升。
3.提升業務服務水平,維持盈利穩定
通過以上兩項舉措,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即可開始復蘇,但要復蘇是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過渡,若過渡時間內商業銀行的業務服務水平不足,就會導致盈利復蘇過程受到負面影響,盈利水平不穩定現象依舊存在,因此商業銀行在盈利水平開始復蘇之后,必須提高自身業務服務水平,做到這一點不但能讓盈利穩步復蘇,還有利于后續盈利發展。商業銀行要提高自身業務服務水平應當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挖掘原有業務服務的缺陷,事實上商業銀行的盈利不穩定與自身業務服務水平也有一定關系,只有在業務服務水平存在缺陷的條件下,現有用戶才有可能搖擺不定,因此現實情況說明商業銀行原有業務服務水平必然存在缺陷,商業銀行理應開展深度分析,挖掘原有缺陷。如某商業銀行就對原有業務服務水平的缺陷進行了挖掘,結果顯示原有業務服務體系中,該商業銀行忽略了不同用戶的償還款需求,采用了統一的償還款體系(由每期償還金額、周期組成)為用戶提供服務,不如互聯網金融來的靈活,因此在業務服務水平提升中就要針對這一缺陷來進行提升;其二業務服務水平提升策略,商業銀行在知道自身業務服務水平缺陷所在后,就應當思考具體的提升方法,要秉持“對癥下藥”原則來進行思考。以忽略了不同用戶的償還款需求為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用戶的經濟收益模式、數額等設立“月度還款”、“年度還款”兩種償還周期,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延長周期,降低每期償還款額度,這樣用戶辦理業務時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商業銀行業務服務水平自然提升。
4.加強業務創新,扭轉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影響下采用的盈利模式是被迫選擇,而通過以上舉措,互聯網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力減弱,因此商業銀行應當對當前盈利模式進行扭轉,避免其他負面影響暴發。但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模式的扭轉并不是讓商業銀行采用以往模式進行,其中一定要注意新模式的適用性,因此建議商業銀行加強自身業務創新,讓新模式更貼合市場需求,同時展示自身優勢,這樣不但能解決現有問題,還能推動自身盈利水平提升。關于商業銀行業務創新,事實上商業銀行也可以開發線上市場,通過建設APP等常用業務軟件,讓用戶也能便捷的辦理自身業務,而過程中商業銀行的“公信力”優勢將得以顯現,這是互聯網金融不具備的特征,因此在商業銀行業務辦理便捷性與互聯網金融業務辦理便捷性相似的情況下,市場用戶自然會傾向于商業銀行,說明該舉措能夠讓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起到推動盈利發展的作用。
5.重構業務流程,提高盈利業務信息規范性管制力度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商業銀行在當前業務流程下是很難處理的,因此必須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重構,保障業務項目能夠正常盈利,有效控制其中風險,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首先在業務流程重構方面,建議商業銀行構建良好的信息公開機制,將一些可以被核查的信息放在主要地位,而難以被核查的信息則適度公開,這樣在后續發現此類信息為虛假信息時,可以以公開信息為證據對相關人員進行追責。其次重構后的業務流程能夠對相關人員進行警示,使他們打消違規念頭,說明盈利業務信息規范性管制力度有效提高。
四、結語
綜上,本文對基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闡述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成因、影響表現,并提出了應對建議。通過研究可知,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對商業銀行盈利造成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業務沖突,而互聯網金融在現代用戶群體中展現出了一些優勢,使得用戶開始向互聯網金融方向傾斜,導致商業銀行盈利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文中對這些影響表現進行了論述,說明商業銀行現狀不佳,需要得到改進。而根據文中提出的應對建議,至少在理論層面上可以降低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力,使其趨于合理,加之商業銀行自身的轉變,能起到逐步恢復商業銀行盈利,并給予商業銀行盈利發展新動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晨威.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No.812(05):228-229.
[2]高雯.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基于16家上市銀行的面板數據分析[J].隴東學院學報,2018,29(001):119-124.
[3]沈平寬.金融創新:商業銀行提高經營效益的現實選擇[J].金融縱橫,2017(05).
[4]王新舒.淺談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螞蟻花唄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19(22):161-162.
[5]劉威.互聯網金融三大平臺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李俊剛(1969.08- ),男,漢族,山西洪洞人,大學本科,中國建設銀行臨汾分行,中級會計師,副行長,主要從事商業銀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