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良好的學生習慣對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能夠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能夠使小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且可以使學生飽滿的學習狀態更加持久,同時,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衡量小學生學習品行的重要標志,也是小學生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引起足夠地重視,深入研究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0引言
常言道“養其習于童蒙,則作圣之基立于此”“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小就要開始培養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人生發展道路上的特殊力量,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同時學生在后期的學習發展過程中會長期受益;然而如果養成壞的學習習慣,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利影響,并且難以改掉。所以,小學教師必須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清晰的認識,進一步研究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策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全面地發展。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方法,希望為我國小學教育教學事業的進步提供參考。
1培養小學生上課集中精力、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在課上是否能夠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對其學習成績的高低形成直接影響,如果一位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他在課上學習過程中的精力也不會集中,不會主動思考問題,在做作業時也會馬馬虎虎,所以,作為學生,就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也應當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引起足夠地重視,讓學生們主動去觀察,主動去思考,而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的方法,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的規律;還要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思考的習慣,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靈活更加深刻,對于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提問的行為給予鼓勵;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善于表達的能力,因為在“說、看、想”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看、想”都是通過表達來實現的,所以,小學教師應當鼓勵小學生勇于表達,進而促進學生思考和觀察習慣的培養。
2培養學生善于提出質疑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的,通過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沒有產生疑問,那么學生就不會主動地思考問題,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地學習狀態,這種學習方式只會止步不前,學習也不會得到創新和發展。因此,小學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就要積極培養學生善于提出質疑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去發現問題,能夠自覺地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進而對其進行自主探究,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問題,使學生形成既想問又敢問,既好問又會問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動腦的學習習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如果思維和動作之間沒有了聯系,那么思維就不會得到有效地發展”,現階段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往往都是源自于生活實踐過程中的,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與此同時,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手與腦的高效結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將手與腦進行高度融合,才能夠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因此,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例如說一說、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擺一擺等等,在教學過程中要組織一些與之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養成善于動手善于動腦且善于實踐的學習習慣。
4教師應當及時關注情感、傾注愛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情感好比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肥沃的土地當中, 慢慢地種子會發芽,兒童一邊認識這些植物一邊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對于快樂勞動的體驗就會更深,那么他們想了解更多的知識,以致于他們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強烈。由此可見,情感是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學教師在與學生接觸交流的過程中,都要滿懷一顆炙熱的心,向學生傾注一片愛心。而這個炙熱的心,主要表現在老師的言行舉止方面,如果學生獲得優異的成績時,老師就應當給予關心與鼓勵;如果學生之間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時,老師應當給予理解與疏導;如果學生在生活過程中遇到煩心事時,老師應當給予安慰與開導。老師應當讓班級內的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他們在老師心中所處的位置,同時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期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那么他們就會逐漸喜歡上這位老師,也愛上這位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這種教學方式對于解決外地務工子女的自卑孤僻、膽怯懦弱等心理問題,效果非常顯著。所以,小學教學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要關注教材上的知識內容,還應當及時對學生傾注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給予的一片愛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深刻體驗,讓學生愛上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5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問題,活潑好動,各方面發育尚未成熟,缺乏有效地自制力,他們此階段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在老師或者父母的嚴厲要求下或者對其他人行為方式的模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條件反射系統非常容易建立,同時也很容易得到鞏固。對于剛步入小學的學生來說,在新學期一開始就應當告知他們,上哪門課程就要準備好哪一門教材,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就應當把本節課所要用到的學習教材以及學習工具準備好,把教材整齊地放在課桌的右上角,把筆記本以及學習工具整齊地放在書桌的左上角,以備課上使用,當聽到上課鈴聲響起時,就應當迅速走進教室,安靜地坐在凳子上等待老師的到來。優質的課堂教學能夠為小學生創造輕松愉悅、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能夠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設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優質的課堂還能夠為小學生自制能力的培養以及后期優良品格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來講,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于學生課上學習行為進行嚴格訓練,比如學生上課時坐姿一定要端正,在課上要注意傾聽,專心學習,對學習的知識內容要對其進行積極思考,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夠正確地表達出對于知識或問題的獨特見解,進而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將這些訓練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就會達到教師預設的要求,為其后期更好的學習提供堅定的基礎。
結 語
俗話說,“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一個人要想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很長時間,但是養成一個壞的習慣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由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同時也是良好學習習慣與不良學習習慣長期斗爭的過程,小學階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往往是多次的反復的,這也就要求新時期的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動向,對于學生出現的不良習慣要及時制止并糾正,進而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平元.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9(11):69-70.
[2] 張敏.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J].家長,2019(32):49-50.
作者簡介:姓名:邱玉林(1988.01.02);性別:男,籍貫:山東省新泰市人,學歷:本科,畢業于臨沂師范學院;現有職稱: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