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摘要: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基于學生對常見的平面圖形已有了直觀的認識。于學生而言,“角”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更為抽象。教材上對于“角”沒有具體明確的定義,學生知道這樣的圖形是“角”即可。基于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在“什么樣的圖形是角?”這一問題的理解上,多數存在著一些認知誤解。但是,隨著筆者研究教材,發現教材中對于“角”的認識有著巧妙的安排,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安排,幫助學生去認識角,理解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研讀;課堂教學
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之前,蘇教版教材已經安排了常見的平面幾何圖形的教學。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除了需要考慮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角之外,也要適當考慮學生在平面幾何圖形方面已有的知識經驗[1]。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常見的平面幾何圖形,知道這些圖形都有角,說明學生對角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輪廓。筆者經思考后決定,在認識角之前,先幫助學生把“角”的輪廓變得清晰一些,明確角是平面圖形的一部分,角與平面圖形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于是,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教師出示四根小棒擺在黑板上。
師:這有四根小棒,你能用四根小棒,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嗎?
師:這是什么圖形?
生:正方形。
師:去掉一根小棒。可以怎么擺?
師:這是什么圖形?
生:三角形。
師:再去掉一根小棒。這是什么圖形呢?
生:三角形的一個角。
師:這種新的平面圖形是角。三角形中有角,還有哪些圖形有角?
生:正方形、長方形、梯形……
師:角是圖形的一部分。
從學生已知的平面幾何圖形中抽象出角,學生對“角”會有一種“熟悉感”,對后面角的特征的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教材呈現的“角的表象”
教材呈現手工課上的情境,學生可以從三角尺、紙工袋和鐘面上找出角。三角尺上的角是一個銳角,紙工袋上的角是一個直角,鐘面上的角是一個鈍角,這三種角幫助學生豐富角的表象。這三個物體中,鐘面上形成的角其實是一個“活動角”,這也是角由靜到動的一個演變。為了體現教材的這一用意,在展示鐘面上的角時,筆者在鐘面上“撥”出角,學生經歷了角形成的過程,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體會到角是可以變化的。
學生在“時分秒”的學習中,已經充分認識了鐘面,為了體現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走動引起角的變化,需要符合鐘面上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這一常識。基于此,筆者在“撥”角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個問題,鐘面上的時間是2時55分,“撥”角的時候,時針、分針由重合到分開,體現角形成的過程。如果從2時10分開始撥,分針要旋轉大半圈,為了不讓學生對角產生錯誤的認知,筆者把鐘面上的時間調整為10時55分,在教學時,筆者把鐘面上的時間由10時55分撥到11時15分,形成一個鈍角。這樣,既保留了角豐富的表象,又體現出角由靜到動的一個變化。為后面教學角的大小做好了鋪墊。
二、教材呈現的“角的特征”
角的特征是“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還是“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很多教師總結出角的特征是前者。我們回歸教材,發現教材上茄子老師是這樣總結的:“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基于此,筆者和其他教師進行了商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角的特征這一環節可以進行簡化,學生發現角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頂點)和兩條線(邊)即可。教師說明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兩條線是角的邊,從而總結出角的特征。為了便于學生明確角的邊是直直的,教師可以在角的特征之后提出“角的兩條邊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正確清晰地認識角。
師: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他們都是尖尖的。
師:尖尖的地方在哪里?誰來指一指。
生:都有線。
師:每個角都有幾條線?
生:每個角都有2條線。
師:這個尖尖的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線是角的邊。
師: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生: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角的兩條邊是怎樣的?
生: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
……
角的標記是容易被教師忽略的一個知識點。教師向學生講解角的特征之后,一般會說:“我們通常用一個弧線表示這是一個角。”教師輕飄飄一句帶過,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弧線來表示角,學生就會對角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是角。”但是角指的是兩條邊叉開的區域。如何讓學生意識到角指的是兩條邊叉開的區域呢?筆者在幫助學生指角時,就滲透了這一問題。
師:生活中處處有角,比如我們平時常用的工具:三角尺、數學書、鐘表。今天老師把它們請到了教室里。你能找打他們身上的角嗎?
師:誰來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學生在上面點了一下)他在三角尺上點了一下,我把他指的角畫在黑板上。這是角嗎?角應該怎樣指呢?如果指這個角,從這個點出發,這樣指,再從這個點出發,這樣指,這是一個角。你學會了嗎?你來指一指。你學的真快。大家拿出1號三角尺找到這個角,指一指。
筆者在向學生講解“這是一個角”時,會在角的兩條邊之間用手指比劃一個弧度,學生根據這個動作就會體會到角指的是兩條邊之間的區域。接下來由學生自己指角。
三、教材中“角的大小”的呈現
教材安排學生自己做出一個活動角,通過變化活動角,體會角是有大小的。學生每人有一份配套的組合活動角,方便學生制作。筆者發現想想做做第5題,安排學生進行折紙,學生會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受這一啟發,學生發現角有大小這一環節,筆者設計了三種做角的方式,分別是:用大小相同的圓片彩紙折角、用小棒做角以及畫角,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角。
在交流學生做的角時,我采用以下方式:先選一位同學畫的角進行全班交流,學生說一說這位同學畫的角好不好,好在哪?再選兩位同學折的角,讓學生對比這兩個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了減少變量,筆者為學生提供的彩紙是大小相同的圓片,學生發現用圓片折出的角大小不同,引發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知需求。最后選一個學生做的較大的活動角,教師拿出兩根比較長的小棒問:“老師也來做一個活動角,我做的活動角肯定比你們大!同意嗎?”引起學生的思考。
師:大家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美麗的角。(教師展現三種角,大的折角,小的折角,大的活動角)
師:這兩個是折出的角,老師把兩個角標出來。他們除了顏色不同,還有哪里不同?(大小不同)
師:通過比較,我們知道角是有大小的。
師:這是用小棒做成活動角,老師這里有更長的小棒。教師拿出來。我做出來的角肯定比你們的大!(教師做一個比較小的角)停頓兩秒,你同意嗎?
情況1:同意 老師做一個比較小的角。
師:為什么你剛剛同意呢?(覺得邊比較長,就大)
情況2:不同意
學生上來擺一擺,讓剛剛同意的學生來說說為什么同意。(覺得邊比較長,就大)
師:角的邊長,角一定大?(不是)角的邊短,角一定小?(不是)
總結:角的大小和變得長短無關。
師:你能嗎?
學生上來拉開
師:他是怎么做到讓綠色的角變得比藍色的角大?
生:拉開角的邊。
師:準確地說,把角的兩條邊叉開。我們發現角的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
師:你能讓你的活動角比綠色的角小嗎?你是怎么做的。
生:角的兩條邊叉開的越小,角就越小
師: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生:角的大小和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明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和叉開的大小有關。
通過解讀教材,可以把角的大小問題平穩合理的進行過度,而不是突兀的去研究角的大小問題。
四、教材“鞏固練習”的安排
教材上的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題,其中第5題筆者稍微改變之后,做了角的大小的引入。剩下4題分別是:辨角、數角、角有大小以及角的大小是可以借助工具比較的。由于角比較抽象,筆者在認識角的第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角?”對教材的例題做了如下教學。
想想做做第1題,可以幫助學生辨角,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個圖形不是角?最后總結為什么剩下的圖形是角?
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數出圖形中角的個數,圖(2)、圖(4)學生比較順利地找到了角,然而圖(1)、圖(3),有個別學生認為沒有角。
師:為什么?
生:因為角的兩條邊都是直直的,而它們的邊到了上面就彎了,所以沒有角。
這時其他學生也開始遲疑,也覺得圖(1)、圖(3)沒有角。
這部分學生只能判斷出規則圖形中的角,卻判斷不出有曲線圖形中的角[2],說明他們沒有處理好角與圖形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
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能比較出三個角的大小關系,并說明原因即可。
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通過動手,了解到三角尺上的角可以作為比較角的工具。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是虛實結合的[3]。在圖形概念的生成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實”這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角、摸角、制作角、對比角來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同時又要重視“虛”這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去想象、抽象出角,生成角的概念,理解角的性質。
參考文獻:
[1]沈江.基于認知心理 體驗知識內涵[J].小學數學教育,2018(5).
[2]朱瑩.兒童視角的圖形教學[J].小學數學教育,2016(11).
[3]于芳.圖形教學的有效性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