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巴丹在《閱讀改變人生》中說過:“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概括而言,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塑造心性,增加底蘊,少走彎路,而這對于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教學方法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現在我國國民讀書狀況不容樂觀,教師的讀書狀況也堪憂,甚至到了“基本不讀書”的地步,試想這樣的教師怎么能教出愛讀書的學生?而學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陣地、教學輔助機構,應該在促進教師閱讀行為方面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為其提供更加便利、精準、系統、持續的信息服務。本文試圖從意義、原因、策略方面來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閱讀;教師;職業道德;圖書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171
1 閱讀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意義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的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這六條分別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毫不夸張的說,閱讀對這六條規范都具有重要推動意義,因為知識來源于實踐,閱讀就是一種汲取實踐營養的行為,教育教學實踐中如何愛國、愛事業、愛學生,如何教會學生知識、能力、品格,都是需要能力來做底氣的,而這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閱讀,其中“終身學習”一項更是強調持續性學習對教師的重要性,而學習脫離不了閱讀,閱讀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這里重點闡述一下閱讀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意義。
1.1 閱讀對“教書”的意義
有的教師為了省事,課程使用的教材、教學參考書,甚至課堂呈現的PPT數年一個樣,殊不知有的內容早已過時,展現形式刻板枯燥,甚至有的書籍版本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卻渾然不知。
以上現象不在少數,而廣泛地、持久地閱讀,能夠學習到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汲取有用的智慧結晶,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其次可以開拓視野,使知識更全面,知識結構更加科學,從而能更深刻得思考問題,了解到對所授專業有利的相關學科知識,這個也是新時代對綜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曾有學者對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的閱讀狀況進行比較研究[1],結果顯示,特級教師的藏書量約為普通教師的兩倍,讀書取向比普通教師更集中,報刊網絡的閱讀和使用也優于普通教師。由此可見閱讀對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意義。
1.2 閱讀對“育人”的意義
讀書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的成長過程中,書本是引導正確前行的良師益友,一本好書猶如一個好導師,教會讀者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協調各種關系,如何保持一個健康向上的心態。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往往是心有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必定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對民族未來有用的棟梁之才。
1.3 閱讀對“為人師表”的意義
曾獲“馬云鄉村教師獎”的牛宇將閱讀定義為對教師和學生的自我救贖之路,她愛讀書,2017年讀了93本,學生也受到老師的感染與帶動,班上四年級學生閱讀量人均每學期150萬字,遠超過新課標對六年級學生優秀閱讀量的標準[2]。教師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是無窮的,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也是培養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思想、道德、作風、習慣甚至生活方式等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終生的。
2 教師閱讀行為缺失原因分析
教師讀者閱讀量是不容樂觀,一方面,教學任務重或個人事務繁多,沒有時間靜下來讀書,另一方面,即使有時間但是不知道看什么書,看的都是雞湯類、武俠類、生活類等零碎、膚淺的書籍,第三方面,有時間讀書但是不懂得讀書方法,看過也記不住等于沒看,感觸不深,干脆就認為讀書是浪費時間,沒有實際用途。這兩方面可以概括為教師“閱讀力”問題。第四方面即經濟原因,現在書都太貴,有些教師負擔不起。
3 圖書館對教師閱讀行為的促進作用
3.1 圖書館服務現狀
首先,重業務輕服務。圖書館管理過于注重日常業務,如購書、分類、上架、員工考勤等,不重視讀者需求和服務,即“管理主導型”辦館理念,不利于圖書館的健康良性發展,亟需向“服務研究型”辦館理念轉變,重視讀者滿意度及對其圖書館日常業務工作的指導意義。
其次,缺乏主動性與針對性。現有圖書館服務更多得是被動地履行傳遞文獻信息的職責,而教師群體的閱讀主動性也不高,兩方面共同影響“教師讀者入館率低”。而且圖書館對教師群體的服務與學生群體的服務內容及形式基本一致,而教師發展呈現出“求生、鞏固、更新、成熟”四個階段的特征,因此需要在特定階段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提高教師入館率。
再次,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圖書館“輔助教學”的職責定位,限制了其站在決策性部門的高度進行總體規劃,不能以一個發展的、動態的眼光為教師發展制定有計劃、有條理的服務策略。教師職業發展是一個連續、終身的過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持續性的信息資源
保障。
3.2 圖書館促進教師閱讀策略
3.2.1 提供充足的信息資源保障
信息資源建設是圖書館固本強基的先行工程,圖書館要有效利用經費資源,結合學校定位和學科特點,增加館藏文獻種類和復本量,滿足廣大教師的閱讀需求。文獻形式包括圖書、期刊、報紙、電子資源等多種載體形式和內容形式信息資源。文獻內容種類包括專業類書籍、技術類書籍、實踐類書籍、價值導向類書籍等,實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并重,“專業素養與綜合素質”并重,“智育與德育”并重的指導原則。定期主動將新書通報及時傳遞給教師讀者。
3.2.2 開展主動性、合作性服務
師資力量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高校圖書館要以合作理念為指導,主動提供服務,根據教師的階段性特征,制定閱讀計劃。創建開放性交流平臺,在此平臺上既可以傳遞溝通閱讀方案,也可以跟蹤通報閱讀進度,開展崗前培訓、信息素養講座培訓、課程設計指導培訓、免費文獻傳遞等。對教師的提問及時反饋,密切與教師讀者的互動關系,讓此信息平臺成為教師信賴的、權威的、便捷的溝通平臺。
3.2.3 開展多元化、個性化服務
建立教師閱讀需求數據庫,收集教師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學歷、職稱、性向測試結果、聯系方式、入職時間、所學專業、畢業院校、授課專業等)、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閱讀喜好、閱讀需求描述等信息,劃分教師群體閱讀類別,包括探索成長型、優化提升型、科研深耕型三個類別,提供個性化閱讀目標、閱讀任務清單及閱讀指導建議,任務清單分必選項和可選項,雙向選擇實現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詠田,張壽松.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閱讀狀況的比較研究[J].教學月刊,2010(9):15.
[2]黃浩.牛宇:向下扎根,向上開花[N].中國教師報,2018-10-17,(728).
[3]高玉萍.基于教師發展視角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一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7:14.
[4]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師范生讀書網[EB/OL].http://library.hebtu.edu.cn/sfsdsw/,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