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適性教育就是根據學習者的差異性有選擇地進行教育。在高職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而傳統的課堂“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已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分層次、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和“人盡其才”。
關鍵詞:適性教育;分層次;混合式;SPOC;教學模式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31
基金項目:2019年度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互聯網+連云港市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BMCC的設計與研究”(項目編號:19LKT2089);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開放大學為全面學習服務的SPOC混合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7SZJC038);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三五”科研規劃課題“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與研究“(項目編號:16SSW-Y-026)。
1 研究背景
在高職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知識的接受、實踐操作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傳統的課堂"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出現“吃不飽”或“吃不下”、課堂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現象[6],所以為了避免這些現象發生,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6]。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分層次、混合式”教學,從而解決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矛盾,最終避免了中下游學生因學不懂而“消化不良”,同時又滿足了上游學生因需要學習新知識而“吃不飽”[6],盡可能地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即“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和“人盡其才”。
1.1 適性教育的需求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中指出:適應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并探索多種培養方式,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個性差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與潛能,引入分層教學[7]。這也正是適性教育的思想核心:根據學習者的自身差異性實施相適應的最優質的教育[8]。
1.2 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分層次
分層次教學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層次劃分,然后按各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來設置不同的教學模塊單元,使專業的教學能緊密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日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原有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水平間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摘到想要的桃子,取得成功的喜悅,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逐漸建立新的最近發展區或更高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只要不懈努力,蹦一蹦就能獲得更多更好的桃子,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6]。
現在高職教學仍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來源是多樣化的,且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智商、非智力水平、知識的接受快慢等很多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不夠[6]。要培養他們的良好學習意識和動機,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混合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1]。所以要求老師的教學要有鮮明的層次性,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領會教學實質,完整地接受教學內容,從而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個性化及多元化的學習需求[1]。
1.3 基于適性教育的“分層次、混合式”
教育并不是要培養每個學生都成為天才,當然也不是要讓天才變成庸才,教育則是要考慮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然后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有效學習,激發每個孩子的潛能[8]。
所以我們構造了基于適性教育的“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實施面向全體、混合教學、分層施教、分類推進的教學思路,開展高職教學實踐。
2 研究概述
本研究以適性教育這一教育理念為主線,以“分層次、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實施“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學業評價、教學激勵”等教學改革,打造高效課堂;以分層次教學為激勵,開展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采用混合教學模式授課,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專業興趣的培養、多個社團及各種競賽,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提升,教學相長。
通過探索與實踐,實現了以下轉變:從傳統的以知識點為重傳授的“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轉變;從滿堂灌的專業化教學向個性化的培養方式轉變;從重理論到重實踐的學業評價轉變;教師從知識傳播者到激發學生創新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學生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3 研究目標與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方法
3.1 研究目標
1)采用分層次教學思路,解決學習差異,避免發生吃不飽與吃不下的這種現象。
2)解決高職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個性化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問題。
3)混合式教學,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以單向的知識傳遞為主、交流互動嚴重不足、難以真正教學相長的問題。
4)教師從“知識傳播者”到激發學生創新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問題。
5)教與學互相促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6)從重理論到重實踐的學業評價轉變,解決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3.2 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方法
3.2.1 分層次
按選方向、分層次、技能競賽等方法開展教學。采用分層次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個性化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和“人盡其才”。比如每個專業方向我們按照專業的主要實踐實環節建立平面設計工作室、材料與應用工作室、家具設計工作室、室內設計工作室等不同的類型的工作間。每個工作室還配了有經驗的責任教師按照培養目標進行授課設計和實訓指導。
3.2.2 混合式
在課堂中引入基于SPOC(小規模在線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模式圖如圖1所示。使移動學習、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有效融合,消除彼此的劣勢,優勢互補,獲得最佳的課堂學習效果。
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及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學習由淺入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自行學習,老師也可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個性化輔導。比如《面向課堂教學的移動學習系統》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以單向的知識傳遞為主、交流互動嚴重不足、難以真正教學相長的問題。老師也從“知識傳播者”到激發學生創新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到提升學生個性化學習等更高價值的方面之中[2]。
3.2.3 全過程學業評價
高職教育主要是以技能培訓及技術應用為主,所以教學中我們推行全過程學業評價:課堂討論、實訓、作業等均計入總成績,開放式命題,創作型考試。學業評價方式的變化后,學生們上課發言積極了,做作業主動了,實訓動手能力更強了,技能更專了,就業競爭更有優勢了。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很受學生們的歡迎,也受到了就業單位的一致好評。
3.2.4 提升教師的素養
基于適性教育的“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養也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師有活動組織的能力,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發揮教師的引導力;它要求老師有課堂駕馭的能力,能創造出讓學生智慧成長的課堂;它要求老師有課程設計的能力,能設計出豐富的課程營養大餐供學生選擇[8]。高質量的教學和高效的個性化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4.1 研究思路
通過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形成前期調查報告,分析傳統教學的不足和優勢,以及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然后進行教學環境、教學過程、評價方式和混合形式等方案的設計,構建“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實施方案,并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學習評價、訪談法收集相關的研究數據。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分析方案的實施效果,并修改完善教學方案。最后反思總結,不斷改進。經驗成熟后,可以向更廣的范圍推廣,以提高開放大學高職的教學質量。
4.2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在研究初期,查閱國內外關于適性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了解高職學生的差異性、學習特點及多種教學方式,分析比較分層次及各種教學摸式的不足和優勢。同時,對分層次和混合模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習,再理解它的內涵與實質,挖掘它的實踐方式,為后續的設計打下更好的理論基礎[3]。
2)問卷調查法:在研究實施之前,采用問卷調査法,收集已學習者對分層次及傳統教學的建議和意見,同時對新的學習者,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為“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奠定好基礎。在基于新模式的課程實施后,以問卷的形式來掌握學生對新模式的建議及看法,分析“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3)訪談法:本研究中的訪談主要用書面的訪談形式,通過訪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對分層次及混合式教學的學習的感受和建議、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4]。
4)對比分析法:設計研究方案,然后和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再研究調整方案,最后重新進行實踐。結合“分層次、混合式”教學特點,進行實踐教學,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實驗的方式探究課程教學采用“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為了保證準確的實驗結果,對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前后多元化的測試,并使用SPASS科學地分析數據,通過實踐前后對比分析探究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際運行效果[4]。
5 可能的創新點
5.1 教學理念創新:基于適性教育做到“個性化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
適性教育的思想核心是根據學習者的自身差異性來采用與之適合的最優的教育方法或學習方式[8]。高職學生的來源是多樣化的,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智商、已有知識水平和非智力水平等很多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現有的課堂"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下”、課堂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提出了基于適性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主要目的是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個性差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最終達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和“人盡其才”[5]。
5.2 教學模式創新:活化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
以“45分鐘課堂”為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全過程學業評價、推進個性化培養、全師資強化教書育人。
使用基于SPOC之混合教學模式,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課堂成了老師和學生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答疑、討論的場所。老師的職能轉變、崗位的細化和角色的平衡,除了以課程建設者進行課程的制作與設計的一小部分老師,其他大多數老師則用在線課程作為基本素材,以課堂組織者的身份進行教學[5]。讓老師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更高價值的學習活動中[5]。
5.3 運行機制:建構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教學相長”長效機制
基于適性教育的“分層次、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好地貼近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更好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創新的學習能力,更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但這種改革與實踐對教師的素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師有活動組織的能力,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發揮教師的引導力;它要求老師有課堂駕馭的能力,能創造出讓學生智慧成長的課堂;它要求老師有課程設計的能力,能設計出豐富的課程營養大餐供學生選擇[6]。高質量的教學和高效的個性化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何志紅.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研究.2018素質教育研討會論文,2018.
[2]楊秀英.基于SPOC的初中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3]孫宇杰.后MOOC時代基于SPOC的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4]劉萌.高校混合式課堂設計與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5]呂靜靜.開放大學混合式教學新內涵探究——基于SPOC的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5,228(3):72-81.
[6]周欽青,傅仁毅.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5-47.
[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2%E6%80%A7%E6%95%99%E8%82%B2/8071701?fr=aladdin
作者簡介
金孟霞(1973-),女,河南周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