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曾道艷

摘 要: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性、操作性、參與性和體驗性,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提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制定此模式下的課程設置并實施,結果表明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具有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團體沙盤;心理技術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1
基金項目: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20013Y)。
1 問題和現狀
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的多項制度大力推進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建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已經逐步成為各大高校必修課程之一。但通過文獻研究以及走訪調研,發現很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的形式都是理論講授,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整體上課狀態不是很樂觀,“低頭族”學生越來越多。主要原因表現在:1心理健康課程操作性、實踐性不強,偏重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2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不高。
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文)中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性質定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這就要求在重視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課程的實踐體驗與應用,要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同時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自我管理能力低、學習習慣不良,加之自我調節方式單一,使得高職大學生在學習、就業、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等各方面出現了問題。因此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多方式,提高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而將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無論在教學形式還是在教學內容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中的有效運用
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是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國文化和多拉.卡爾夫整合理論的基礎上,在中國本土發展出來的心理沙盤技術(于晶,2016)。它是以榮格分析心理學、卡爾夫的整合性思想和東方文化為理論基礎。在實際的操作中,強調為來訪者提供自由、安全與受保護的空間,強調沙盤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溝通、自我和諧、自我實現等功能。堅持“四不二重”即不分析、不解釋、不評價、不判斷,重感受、重陪伴的工作原則。堅持以游戲的心態積極、認真用心參與,帶著關愛陪伴,守護、關照,耐心傾聽和等待,默默欣賞,用心感受,必要時真誠分享的工作過程。重視當時當地的“感受”:當下的“情緒的感覺和體驗,伴隨的身體感覺(具體的部位、程度和性質),以及在此基礎上腦海里出現的意象、畫面、回憶、想法等。
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遵循“四不二重”的工作原則,極大地提高了團體成員的參與度,使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成為體驗式沙盤活動的組織者。同時該技術是結構性的,具有一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步驟1:破冰、分組及團隊建設。
步驟2:確定主題,或給一個主題方向(如:“家”為主題方向,前面的定語由各小組的輪值組長來確定)。
步驟3:講授規則,小組成員摸沙,進入主題沙盤創作階段。
步驟4:組內分享,讓每一個參與者借助自己的沙具與畫面通過敘述來覺察自己的無意識,并通過傾聽每一個組內成員的分享,加強彼此了解,增加信任。
步驟5:組間分享,輪值組長留在小組內作為解說,其他小組成員到其他小組傾聽其他小組的故事。
步驟6:請體驗者談談活動的感受。
步驟7:宣誓結束。
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于高校心理咨詢、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吳華韻(2017)在研究中發現,結構式團體沙盤技術能有效提高醫學生的溝通能力; 向群英(2017)用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對留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較大程度上克服了語言障礙,幫助留學生較好適應大學生活;李永衛(2018)發現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具有一定的影響。王亞維(2019)將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引入大學生課堂,對大學生進行壓力管理訓練,該研究結果表明結構式團體沙盤技術可以緩解普遍性的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
前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成效和優勢。因此借助結構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的體驗性、自主性、自我探索性及易于操作性的天然優勢,將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自覺性、主動性。創新課堂模式,打造有特色的參與式、體驗式課堂。同時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改變過去單一的理論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內在情感的體驗和分享,改變以往心理健康課程入腦不入心的現狀。
3 基于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的心理健康課程設置
3.1 課程設置
本課程2個學分,共36學時,每一章3學時??蚣芙Y構如表1。
3.2 課程案例(以一次課程為例)
1)主題:生命的美好
2)具體實施過程。(1)破冰熱身:手指操、雞蛋小雞和鳳凰;10分鐘。(2)播放音樂,摸沙5分鐘。
指導語:請每位同學調整自己的呼吸,讓自己靜心一分鐘。選擇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坐好。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想一想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哪些讓我們感覺到美好的事情?選擇1-3件。讓這些美好的事情在頭腦中慢慢地清晰起來,逐漸放大,最后定格在頭腦中。這時候注意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感覺是怎樣的?在身體上的哪個部位有感覺?(靜等三分鐘)好,如果你現在腦海中已經有了清晰的畫面并有了感受,當我數到1的時候,請你以自己喜歡的節奏慢慢睜開眼睛。
5……1。
3)分享摸沙的感受。10分鐘
分享的內容:腦海中的畫面,自己的感受,身體上的覺察。
4)帶著摸沙的感受止語狀態下選沙具3-5件。10分鐘
定輪值組長,由輪值組長決定擺放順序和分享順序及動沙算不算一次動作。
5)組間分享。25分鐘
分享內容:拿的是什么沙具;擺放時的想法;擺放過程中的感受;當你聽完其他人的感受時,你有沒有對哪個沙具或哪個人的感受有感受。第一次拍照。
以某組學生分享為例:
A女:我拿了一個小毛驢和一個小兔子,小毛驢其實是牛,我沒有找到,就拿了毛驢代替。這代表的是我的童年,我小的時候,我爸爸會經常帶我去放牛,把我放在牛背上,牛一邊慢悠悠地吃草,一邊慢悠悠地走,有時候爸爸會給我摘來很多田埂上的野果子,吃起來很甜。我爸爸給了我很多童年的美好回憶,讓我回憶起來特別溫暖。
6)組內串故事。15分鐘
組內成員以第一人稱“我”講述自己的故事,輪值組長決定講述順序。
組內成員以第一人稱“我”講述自己的故事,輪值組長決定講述順序。
以某組為例:我是一個3歲的小男孩,我剛剛上幼兒園,一開始我會想家想媽媽,但是我總是要長大的,等我長大了,我去了很多地方見到了很多的人,我很享受這個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遇見了我喜歡的女孩,我們在一起了,后面我們就一起去到了很多地方。
7)調整沙盤。20分鐘
輪值組長確定一個積極正向的和生命有關的名稱,如“美好的生命”、“有意義的生命”,組內成員將自己的沙具從沙盤里面拿出來,由輪值組長決定擺放的順序。第二次拍照。
8)組間分享。20分鐘
輪值組長留下做解說,以“我”作為第一人稱單數形式把全組的感受變成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的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給其他組成員解說。其余的人去參觀別組的沙盤,注意要認真傾聽,聽完要掌聲鼓勵輪值組長。參觀完再回到自己組里,請輪值組長給自己的小組成員再講一遍。
組間分享一:我們組的沙盤名稱是“美麗的生命”,因為我們這組全是女生,我們希望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美美的。我是這個小女孩兒,剛剛會走路,被媽媽抱在懷里,我看見了天上白白的云和藍藍的天,我很好奇,在那遠遠的地方有什么呢?于是長大的我就開始了探險,盡管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和障礙(柵欄、河流),但是我都遇見了貴人,他們幫助了我,我也和他們成為一生的好朋友,我相信不管以后我去到哪里,我都會想念他們,我也希望我們以后能一起美麗地變老。
9)總結并分享。5分鐘
培訓師總結:非常感謝大家今天的相互陪伴,在大家分享的過程中,我很感動,似乎我也經歷了大家經歷的那些生命中的美好,內心很喜悅,也充滿了力量,對未來也充滿了期待,謝謝你們的分享,我想你們肯定也有和我類似的感受,希望大家對今天的課程有個分享和反饋。
E:今天感覺好開心啊,原本還擔心期末考試,現在心里沒有那么緊張了。
F:我想我爸媽了,他們給了我很多,我以后一定要孝順他們。
G:今天有了新的收獲,原本覺得生活每天過得渾渾噩噩,也沒有什么目標,但是今天的沙盤讓我感覺生活還是蠻好的,我也要努力了。
(10)哼唱《最美的光》,拍照宣誓結束。
4 總結和反思
通過每次活動過程中的學生分享以及課下反饋,結構式團體沙盤技術在心理健康課程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參與性、積極性較高,并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提高了對周圍人(父母、朋友、同學和老師等)的理解、包容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學習了一定的情緒宣泄方式方法和溝通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將結構式團體沙盤技術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內心的體驗,豐富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由于是團體式活動,不能兼顧個人,個人的分享深度會受到課程設置和時間的影響。其次,由于受語言表達的有限性影響,個別學生的分享流于表面或者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再次,對于個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不適合在課程中解決,因此要結合個體心理咨詢等其它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采用多種方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形成一定的體系。
參考文獻
[1]吳華韻,許耿華,尚鶴睿.團體心理輔導與沙盤游戲對提高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實證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4):577-581.
[2]向群英,王霖,游媛,等.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在留學生(老撾)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與實踐[J].中文信息,2019,(4):141-142.
[3]李永衛.結構式團體沙盤游戲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8(2):25-28.
[4]王亞維.體驗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引入課堂淺析——體驗式團體沙盤壓力管理[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7):63-64.
[5]劉建新,于晶.沙盤師訓練與成長——體驗式團體心理沙盤技術實用教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6]向群英等.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5.
作者簡介
陳越(1985-),女,四川成都人,助教,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中心專業教師,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
曾道艷(1989-),女,重慶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中心專業教師,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