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婷 柳云龍
摘 要:本文對巖礦鑒定法的應用原理進行分析,并闡述該法在金屬礦石特征分析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落實各項實驗流程、總結分析實驗結果等方面。在本次實驗中,通過制作和加工薄片、顯微鏡觀察等方式,使礦石的類型、粒徑、品質狀態等指標得以明確,并對影響鑒定結果的因素加以闡述。力求通過本文研究,使該鑒定法的應用范圍得以擴展,鑒定精度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金屬礦石;巖礦鑒定法;應用措施
引 言
巖石礦物是在地殼運動中形成,蘊含一種或多種化學元素的物質。因組合形式有所區別,且地質作用不同,巖石礦物的特征也存在一定差異,當前已被探知的巖礦類型有3千多種。為了更加精準的鑒定礦石屬性與類型,可將巖礦鑒定法應用其中,對礦石特征進行深入分析,這對礦石開采行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巖礦鑒定法應用原理
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球內部物質之間相互碰撞與交融,在長時間的物化反應下形成巖礦。因礦石形成條件不同,在多變的地質干擾下,巖礦呈現出多種特征,需要利用巖礦鑒定法對其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該法的應用原理為:將巖石打磨后,使其變成光片、薄片與探針片等多種形態,并在礦學與晶體光學等理論的引導下,利用偏光顯微鏡對礦物特征進行鑒定。通過該法的應用,可快速明確礦物類型,對礦物間的反應和共存關系進行體現,為礦石開采作業提供科學參考,在地質研究和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1]。
2巖礦鑒定法在金屬礦石特征中的應用實驗
在本文研究中以金屬礦石為例,利用巖礦鑒定法確定某區域的礦石樣本,對該區礦石的化學成分進行描述,為后續礦產資源研發和應用提供諸多助力。
2.1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在礦石正式開采之前,應對目標區域礦石特點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在本次鑒定工作中,主要采用的設備有偏光顯微鏡(型號為OLYMPUS)、拋光機(型號為JKPG-250B)、切片機(型號為JKOP-300),對礦石樣片進行觀測、打磨、切片、拋光等加工。在拋光過程中,可采用三氧化二鉻樹脂膠試劑,可使樣片的拋光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2.2落實各項實驗流程
2.2.1薄片加工
根據本次實驗的方位要求,首先利用切片機對巖石樣本進行切割,使其變成多個薄片形式。如若對巖石堅硬度要求嚴格,結構密度大,則要求薄片厚度不超過3mm;利用打磨機將薄片打磨成正方形,邊長均為24mm;將打磨后的薄片放在平臺上,利用混入金剛砂粒的水流沖洗,確保薄片雙面薄度均不超過2mm,由此完成薄片的初步打磨。將初加工后的薄片沖洗完畢后,放在平臺上再次用金剛砂磨合,再放在帶有細顆粒的剛鋁板上磨合與拋光,最后清洗干凈后烘干處理,將打磨較亮的一側涂抹樹膠后黏在載玻片上;然后,在薄片的另一側利用混入金剛砂的水流打磨,當厚度約0.03mm時,利用鋼鋁石再次拋光;觀察石英干涉顏色判斷薄片厚度是否滿足要求,當厚度低于0.03mm時,應呈現出灰白色,如若發現薄片變黃,則意味著其厚度大于0.03mm,需要技術人員繼續打磨;最后,將厚度滿足標準的薄片洗凈、烘干后,再將樹膠涂抹在玻片上,在高溫狀態下加熱,并覆蓋在薄片上,確保內部空氣全部擠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操作中如若薄片帶有方向要求,應使其與現狀結構平行,并與薄片自身片理面垂直。大綱薄片質地變脆時,應將樹膠加熱凝固后再打磨。通過上述加工處理后,將薄片放入顯微鏡下便可清楚看到巖石紋理與成分[2]。
2.2.2光片制作
根據地質人員要求或者相關規定,在光片制作時應滿足以下標準:對于質地較硬的礦物應除去擦痕,控制礦物之間突起界限差異,保障中間與邊緣的磨光度大致相同;質地較軟的礦物允許有輕微擦痕,但不應影響觀察。
2.2.3觀察分析
待薄片與光片制作加工完畢后,將其放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觀察。在正式觀察前,技術人員先要明確偏振鏡振動方向,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目鏡、物鏡與焦距,確保人員用肉眼可對實際情況進行觀測,并與計算機拍攝清晰度標準相符。
2.3總結分析實驗結果
針對薄片進行全面觀察后,對巖礦結構與構造等進行分析,明確礦物間包含、交叉與融合等次序,對巖礦蝕變類型、變質度與形成特點進行分析,避光分析蝕變與礦化間的聯系,為礦石開采提供礦物分布、粒徑范圍、類型等信息,同時針對特殊結構、礦物利用顯微鏡拍攝,分析礦石成因,在必要的狀態下與巖石標本、化學數據等指標結合,準確鑒定礦石的成分與含量。在上述資料與數據的支持下,對巖石進行準確定名。在該鑒定實驗中,共選擇6個品種試樣,分別在顯微鏡下針對不同樣片的巖性特征進行分析,六種試樣狀態、粒徑范圍、含量等指標的鑒定結果如下:①黑云母呈現出片狀、鱗片狀的特點,且以定向排列為主,含量在25%左右;②斜長石為粒狀,粒徑區間為0.5—1mm,聚片雙晶發育較為明顯,主要為條紋長石,在四周呈現鋸齒形狀,含量區間為40—50%;③磁鐵石為自形晶,個別也有半自形,粒徑區間為0.05—0.5mm之間,含量為5%;④石英以粒狀為主,粒徑的選取區間為0.5—1mm之間,重結晶與裂理發育較為明顯,含量在15%左右;⑤角閃石同樣為粒狀,粒徑在0.2—0.3mm之間,解理全面,夾角為56°,含量為1%左右;⑥紫蘇輝石為粒狀,粒徑范圍為0.2—0.3mm,顏色多樣,含量為1%。
此外,還應重視個別因素對鑒定結果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作過程方面。薄片制作工藝是否滿足實驗標準對鑒定法應用成敗具有決定作用。如若薄片厚度與實驗規定不符,很容易出現偏光顯微鏡偏差,進而影響鑒定結果準確度;另一方面,偏光鏡應用方面。通常情況下,偏光鏡物鏡質量級別有6—8種,本次實驗采用平場消色物鏡。當鑒定時鏡頭質量過低,便會影響成像質量,因此在巖石鑒定中多采用高質量物鏡,使實驗結果精準度得以保障;調焦系統精度也會對偏光鏡質量產生影響,只有該系統精準度高,才能取得理想實驗結果,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掌握該系統規律,才能觀測到清晰的圖像;聚光鏡光欄數值,在鑒定工作中,孔徑光欄對成像分辨率具有直接影響,進而影響最終成像效果。在光欄選擇時應以物鏡數值孔徑為依據進行挑選,使二者數據相同或者相似;在切片觀測中,需要將載物臺X/Y反復移動,要求技術人員熟練掌握切片移動范圍與觀測區的關系,才可更加快速精準的實現全面檢測目標;視線光欄,在實驗全過程中,應根據被測物質的不同選擇與之對應的光欄,無論光欄大小,均會對圖像產生一定影響。此外,應將照明系統調整到低溫、高色溫狀態下,便可是圖像銳利度、分辨率處于最佳狀態。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巖礦鑒定法在礦石特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在該法應用中,應做好前期設備準備工作,采用科學手段制作薄片與光片,并在偏光鏡下細致全面的觀察,注意各項影響因素。經過大量實踐總結出以下內容,一是薄片厚度務必要與實驗基本要求相符,只有這樣,才可通過顯微鏡進行細致觀察;二是在偏光鏡應用時應確保環境要求與規定相符,避免和減少最終結果誤差,進而影響后期開采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蔣雪梅.礦石特征分析中巖礦鑒定法的應用[J].自然科學:文摘版:00160-00160.
[2] 肖偉.礦石特征分析中巖礦鑒定法的有效運用探討[J].有色金屬文摘,2019(02):0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