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源
摘要:紙質文物是我國歷史的見證、文明的傳承,屬于藝術文物的一種。因為年代久遠,部分紙質文物有了損壞,需要進行鑒定、修復工作。而因為紙質文物較為特殊,造成了維修工作的困難,因此文物鑒定者多年來一直尋找各種辦法推動紙質文物的鑒定修復。而現代顯微技術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提取到紙質文物的形態、工藝、纖維特點等信息,也得到了表面圖像、纖維大小等信息。而這些信息給文物的鑒定和修復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也因此表明,現代顯微技術在紙質文物的鑒定與修復工作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關鍵詞:顯微技術;紙質文物;鑒定;修復
顯微技術是通過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設備來對肉眼所見不到的細微物體進行觀察,可以得到該物體的具體結構與實際樣貌。在紙質文物的鑒定與修復過程中,文物工作者需要先知道該文物的制作材料與工藝,還要清楚該文物的損壞程度,而這些都是肉眼無法完成的,必須借助現代顯微技術,才能真正掌握紙質文物的情況,進而將紙質文物的鑒定、修復工作繼續下去。
1.紙質文物的意義與現狀
1.1紙質文物的意義
中國是造紙術的起源地,距今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紙不僅重量輕巧、使用便攜,價格還低,因此多年來,人們一直用紙來書寫歷史。歷史中優秀的書籍、字畫都離不開紙,每一件珍貴的文物都是無法替代的。從這些紙質文物中,人們可以了解文化流傳的過程,也能清楚文物制造的辦法,了解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可以增加人們的見識,提高人們的境界。因此,每一件文物都應該被好好珍惜,將中國濃厚的歷史文化帶給子孫后代。
1.2紙質文物的現狀
紙質文物十分脆弱,且易損壞,大部分都是一直埋藏于地下,容易產生腐蝕與樣化的情況,加快了紙質文物的損壞,因此,文物保工作者對紙質文物的保護十分關注。而現在保護文物的技術手段逐漸增強,部分文物也在逐漸修復,可還有很多紙質文物正在出現發霉、碎裂的情況,針對這部分文物,文物工作者也正在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進行修復與保護。
2.紙質文物鑒定與修復的困難
2.1紙質文物的老化
歷史的長河中,時代慢慢在發展,紙質文化也逐漸在老化,紙張老化以后,表面會出現發黃、變脆的的現象,那是因為紙張受到了陽光、溫濕度、酸堿度的影響。而紙質文物一旦開始老化,保存的難度就會變大,是文物保護者的一大難題。
2.2溫濕度的影響
紙質文物留存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把控溫濕度,否則會產生極大的化學反應,從而影響紙質文物的狀態。溫濕度高時,紙質文物中的纖維粉絲會快速溶解,縮短纖維素長鏈,影響紙張的強度,加快紙張發黃、發脆、彈性消失的速度;而溫濕度過低時,會讓紙張的彈性和韌性消失,加快裂痕的產生,嚴重后會掉渣、文字消失,導致紙質文物受損嚴重,修復困難。
3.現代顯微技術的概念
在以往的紙質文物鑒定與修復的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大多以目測的形式來判斷文物的真偽以及損壞程度,因為目測的準確程度有限,因此,也經常會出現判斷的失誤,造成文物真假的誤判與再次損壞。例如:文物工作者將文物的材質判斷失誤,導致損壞原因的推斷錯誤,最后用錯誤的方式維修了文物,導致文物在維修過程中因為錯誤的反應試劑而再次受損。而顯微技術可以很好的幫助文物工作者在判斷文物信息的時候提供數據,例如紙質文物的材質、纖維等,這樣才能讓工作者針對文物的特征,選擇對的修復試劑,從而促進了文物修復的速度。此外,在顯微技術提供的數據下,文物工作者可以了解到文物的造紙工藝、技術、以及材料,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文物工作者判斷文物的真偽,提供更精準的鑒定結果。
4.現代顯微技術在紙質文物修復中的實際應用
4.1準備實驗材料
準備幾個年代較為久遠的樣本,可以選擇清朝、宋朝、明朝等時代的書籍殘片,每個殘片的受損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年代久,變薄;有的是疏于保存,被蟲子咬了,還有鑒定結果存在質疑的。
紙質樣本準備好后,帶去實驗室,因為紙質文物的重要性,所以需要選擇精準度高的纖維分析儀器,來分析紙質的材料。事先在分析儀器中將可以分析紙張纖維圖像的軟件安裝好,再準備好顯微鏡、測厚儀、分光白度儀等工具。
4.2實驗辦法
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高科技的儀器提取出文物樣本的材料、纖維等各項數據。實驗一開始,需要先針對樣本的外表進行查看,肉眼可以看到紙張的顏色、厚度以及是否包含雜志,接著用手來感受樣本是順滑還是粗糙,再用白度儀來講樣本的白度數值提取出來。
接著進入樣本的化學和物理的實驗,工作人員先將樣本的面積與厚度測量出來,再用儀器測量樣本的PH值。接著針對樣本是否含有抗水性進行觀察,采用滴管在樣本上滴水,再對水珠的流動范圍與流動速度進行觀察,若水珠流動較快,說明樣本紙的抗水性偏低,若水珠幾乎流動較慢,說明樣本紙的抗水性偏高。
最后進入樣本的纖維實驗,工作人員首先了解紙張的結構特征后,在樣本中加入適當的物質涂料,再放到現代顯微鏡技術下進行觀察,工作人員將觀察到的纖維種類、材質都記錄下來。最后工作人員要通過測繪軟件對樣本進行測量,進而得到紙張的長寬、纖維配比等相關數據。
4.3實驗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后,將得出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對比。通過PH值的高低可以判斷樣本紙質的腐蝕程度;通過紙張的顏色、厚度、質地等信息,可以判斷樣本紙質的纖維粗細,有無受過壓壞與磨損;還可以通過樣本紙質的白度、厚度、柔軟均勻度、雜質含量等數據判斷樣本紙是否添加過涂料,也可以判斷紙張的原材料是選用的竹纖維還是竹紙。最后,通過顯微鏡中觀察的樣本圖樣是否含有清楚的褐色顆粒,就可以鑒定樣本紙是否受過打漿。
結束語:當下科學發展迅速,顯微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在紙質文物的鑒定與修復過程中加入現代顯微技術,可以更升入的探索文物中的工藝、材料、成分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更好的幫助文物工作者進行鑒定、保護與修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宋暉.現代顯微技術在紙質文物鑒定與修復中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27(02):52-57.
[2]王伯雪.現代顯微技術在紙質文物鑒定與修復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118-119.